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0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1.
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造模方法的研究,筛选出最适宜评价活血化瘀药物的急性血瘀模型。方法应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对不同水平的盐酸肾上腺素剂量、冰浴时间、取血时间和大鼠性别进行排列组合,得到不同的大鼠急性血瘀模型的造模方法,以血液流变学为检测指标,优选最佳的急性血瘀模型,并对最优模型灌胃给药佛手散和阳性对照药复方丹参滴丸及阿司匹林来评价活血化瘀药物对该模型的改善作用。结果♀大鼠皮下注射0.8 mg.kg-1盐酸肾上腺素、冰浴时间4 min、最后一次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后间隔12 h取血为最优模型。佛手散、复方丹参滴丸和阿司匹林对最优模型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结论盐酸肾上腺素剂量、冰浴时间、取血时间和大鼠性别等因素是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能否成功复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实验设计时要严格控制这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模型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肠道细菌对中药成分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静  钱大玮  段金廒  尚尔鑫  郭建明  江曙 《中草药》2011,42(11):2335-2344
肠道细菌对中药成分的代谢研究是近年来关于中药成分体内吸收与代谢的研究热点之一。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肠道细菌对黄酮类、木脂素类、醌类、环烯醚萜类等中药成分代谢的研究进展,为阐明肠道细菌与中药成分化学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揭示肠道细菌代谢中药成分的共性规律与机制以及为中药新药的研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代谢组学能够准确、灵敏地反映生物体系的整体功能状态,同时克服了传统中医依赖医生个人经验进行诊疗的不确定性。方剂剂量的变化对其疗效乃至功用的改变都将在代谢组图谱的不同变化趋势中得到体现,从而能够对方剂的量效关系及其物质基础给出全新的解释,获得深入系统的认识。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针对目前方剂量效关系研究中,方剂的疗效评价只能定性不能定量,导致量效关系不明的困境,提出以代谢组学技术作为方剂的整体疗效评价方法,通过追踪代谢组在病理发展过程中以及药物干预下的变化,开展方剂量效关系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层次聚类法对周仲瑛哮喘病案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从量效关系的角度探讨周仲瑛治疗哮喘的用药特色.方法 基于加权的层次聚类方法 .结果 处方中应用较多大部分补益药、清热药及止咳化痰平喘药的剂量范围在临床常规用量范围之内,但也有若干异常剂量药物的出现,如石斛、鱼腥草、茯苓等药物的用量均低于常规低剂量,葶苈子、泽漆、炒枳实等则高于临床常规用量.结论 治疗哮喘方药的大部分剂量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记载的范围一致,但也有部分药物的剂量会因临床治疗需要而在一定的区间内调整.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技术要求,基于江苏省中药资源分布区域的实际现状,从调查背景地域的生态变化情况、区域中药资源的分布特点、县域普查方案的调整制定以及普查技术规范的补充完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索性地提出了适宜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生、耐盐特色中药资源调查方法技术,为我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为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技术规范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大戟毒副作用物质基础及大枣解毒减毒作用的机制。方法利用大鼠在体小肠灌流技术,UPLC-MASS测定大戟95%醇提物,大戟95%醇提物与大枣水提物混合溶液随灌流时间的变化。结果各色谱峰在大戟95%醇提物中随灌流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主要变化趋势有四种,表现为峰型的增大、减少,及配伍大枣后峰型的消失。结论本方法排除了部分与解毒减毒作用无关的成分,将发生变化的成分归类,缩小了寻找毒性成分的范围,降低了盲目性,为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医肿瘤方配伍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运用关联规则分析《中医方剂大词典》中肿瘤方单味药、药对与药组之间的关联关系,初步探讨肿瘤方的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肿瘤方587首,分别采用频繁模式、Apriori算法,分析单味药、药对与药组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 显示肿瘤方选用的药物多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代表药物如三棱、莪术、木香、陈皮等。结论 肿瘤方用药多以活血化瘀与行气止痛药物配伍使用,在此基础上配伍补气健脾、温阳散寒或者化痰散结的药物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一种从整体角度研究中药效应物质的方法。方法:以红花为例,利用制备液相色谱剔除其主要成分,然后分别对剔除后的样品进行抗氧化效应评价,进而比较分析得出红花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效应物质及各成分的贡献度。结果:从红花样品中分别剔除了7个主要物质,并通过质谱数据分析和对照品对照鉴定了其中6个成分。通过对包括剔除物质在内的所有样品进行抗氧化效应比较评价,结果发现羟基红花黄色素A,脱水红花黄色素B,6-羟基山柰酚-3,6-二氧葡萄糖-7-氧葡萄醛酸苷是红花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效应物质。结论:该研究探索了一种较新颖而有效的中药效应物质的研究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从一定程度上阐明不同成分对中药效应表达直接或间接的贡献以及贡献度,使得中药效应物质表达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与评价不同产地菊茎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为其资源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不同产地菊茎叶中总黄酮、总酚、总多糖进行分析与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HPLC-ELSD)对不同产地菊茎叶中单糖和寡糖组成及其含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祁菊茎叶(QJ-JY)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最高,分别为(37.89±4.17)、(17.12±2.00) mg·g~(-1)。怀白菊茎叶(HBJ-JY)和射阳杭白菊茎叶(SYHBJ-JY)中总多糖平均含量较高,分别高达(70.84±1.08)、(70.32±2.90) mg·g~(-1)。菊茎叶中含有的单糖类成分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双糖主要是蔗糖。其中果糖是菊茎叶中主要的糖类成分。福白菊茎叶(FBJ-JY)中果糖质量分数最高,为(94.22±6.20) mg·g~(-1)。相关性分析显示,总黄酮与总酚呈显著正相关性,中性多糖与总黄酮和总酚均呈负相关性,可溶性糖类成分之间均呈较强正相关性。结论:菊茎叶中含有丰富的总黄酮、总酚、可溶性总多糖、果糖和葡萄糖等资源性化学成分,且不同产地之间各类型成分的含量差异较为显著。研究结果为菊茎叶的精细化利用与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莲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莲须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溶剂法进行提取,采用硅胶柱色谱和聚酰胺柱色谱方法分离和纯化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6 个化合物,分别为1-癸醇(Ⅰ)、二十四烷酸(Ⅱ)、棕榈酸(Ⅲ)、环阿尔廷醇(Ⅳ)、环阿尔屯烷-23-烯-3β, 25-二醇(Ⅴ)、金色酰胺醇酯(Ⅵ)、β-谷甾醇(Ⅶ)、胡萝卜苷(Ⅷ)、棕榈酸-α, α′-甘油二酯(Ⅸ)、二十六烷酸-α-甘油酯(Ⅹ)、对苯二酚(Ⅺ)、对羟基苯甲酸(Ⅻ)、丁二酸()、山柰酚( )、山柰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ⅩⅤ)、异鼠李素(ⅩⅥ)。结论 化合物Ⅰ、 Ⅳ~ Ⅵ、Ⅸ~Ⅻ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Ⅲ、Ⅶ、Ⅷ为首次从莲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