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8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摘要 目的 评价腺病毒疫情控制现场的消毒隔离效果。方法 通过现场核实诊断、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检测方法,对腺病毒疫情控制现场的消毒隔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经对现场实施空气、饮用水、餐饮具、生活用品、粪便污物和环境物品等连续消毒处理以及实施隔离治疗等应急措施,及时控制了疫情。结论 采取的各项措施是有效的,对控制腺病毒疫情具有借鉴意义 。  相似文献   
52.
卢娟  杨春梅  宫占威  王辉 《疾病监测》2012,27(7):573-575
目的 探索某部队肺结核发病规律,利用预测模型对其发病率进行预测,为部队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根据某部队2001-2010年的肺结核发病率,应用灰色预测系统,建立肺结核的发病率预测模型,并进行中长期的预测。 结果 预测模型为:X(1)(k+1)=-179.369 574e-0.049 677k+190.669 574。检验表明,该模型精度为2级,能较好地对肺结核发病进行中长期预测。预测结果显示,2011-2013年该部队肺结核发病率分别为5.559/万、5.290/万、5.033/万。 结论 模型适用于某部队肺结核发病率预测,并且肺结核发病率以每年4.82%的幅度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10%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常量喷雾施药对灾区积水蚊幼虫的杀灭效果,为震后蚊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灾区永星村两处蚊幼虫密度较高的积水,分别用10%氯氰菊酯悬浮剂500倍稀释水溶液进行施药处理与对照观察评价杀灭蚊幼效果。结果施药后10 min杀幼率达到99.04%,60 min杀幼率达到100%,在施药后6 h(360 min)杀幼率仍为100%。结论 10%氯氰菊酯悬浮剂500倍稀释水溶液对积水蚊幼虫有非常显著的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54.
王辉  杨春梅  卢娟  宫占威  左晶 《职业与健康》2012,28(21):2569-2571
目的预测某军区某部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Excel软件对某部2001—2009年的菌痢发病率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并根据所建立的预测方程对2010年的菌痢发病进行外推预测,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建立的某军区某部2001—2009年的菌痢发病预测模型为:Y=0.138 9 X2-3.191 1 X+21.073,决定系数R2为0.937 8,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结论某部近年来的菌痢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预计2010年的菌痢发病率为3.052/10万。  相似文献   
55.
宫占威  杨春梅  卢娟  王辉  袁健  高琨 《职业与健康》2012,28(12):1488-1489,1492
目的分析2001—2010年解放军某部队传染病流行趋势和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为部队制定措施有效防治传染病提供参考。方法用FoxPro、Excel、SPSS软件对某部传染病报告卡数据库和传染病疫情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0年,某部队传染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以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其他感染性腹泻、伤寒为主的肠道传染病逐年下降;而以肺结核、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呈上升趋势。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肺结核占10年传染病发病总数的74.87%,仍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占10年中全部传染病暴发疫情总数的76.67%,并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结论近10年来某部队传染病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要特别加强对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多发病的防治,采取综合措施防控传染病暴发疫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发生,并且做好新发传染病的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56.
<正> 1 研究简史 早在1909年欧洲就报道了“慢性游走性红斑”(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简称ECM,在1913年指出该病与硬蜱或与硬蜱叮咬有关;1921年在瑞典报道过ECM;1949年发现青霉素治疗ECM有效,1955年Ein-der及同事通过将ECM病人皮损传给三个志愿者,重复出ECM,并用青霉素治疗有效。但由于对本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病原体一直未查明,几十年来一直是个谜。直至1975年美国Connecticut州西南发生了一连串的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百部碱对德国小蠊体内酯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酯酶活性测定方法,对施用百部碱后6小时内4种酯酶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施用百部碱后,羧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的活性逐步下降,至第3小时降到最低,然后逐步回升,第6小时羧酸酯酶活性升高到接近对照组水平,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升高到对照组水平。乙酰胆碱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基本上无变化。结论:百部碱对德国小蠊体内羧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58.
丁香驱避剂驱蚊效果现场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解决蚊虫刺叮骚扰问题。方法 :对试验人群涂“丁香驱避剂”作现场驱蚊药效试验。结果 :对蚊虫有效驱避时间达 6 h,在 6 h人群保护率 72 .91% ,5 h人群保护率 98.10 %。结果 :“丁香驱避剂”对蚊虫有显著的驱避作用 ,而且毒性低 ,使用安全 ,对皮肤和眼睛仅有轻度刺激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9.
蜱类传播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能给人类和动物传播 2 0 0余种疾病 ,危害严重。另外 ,肉用动物感染蜱后 ,体重下降 ,经济损失较大。控制蜱类仍是防治蜱媒传染病和降低畜牧业损失的有效手段。目前 ,控制措施主要是使用化学杀虫剂 ,但长期使用化学杀虫剂不仅使蜱类产生抗性 ,而且还造成环境污染。因此 ,探索蜱类新的防治方法是当务之急。本研究用草原革蜱中肠抗原对家兔进行人工免疫 ,观察其诱导的免疫抵抗效果 ,为研究抗蜱疫苗提供基础资料。材料和方法1 草原革蜱从甘肃省平凉市羊体采得 ,在实验室内进行繁殖。恒温箱…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