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手术治疗方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的手术方式及钛网椎管重建的效果.方法 2002年3月至2008年9月手术治疗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6~76岁,平均38岁.术前神经功能Frankle分级,B级3例,C级8例,D级11例,E级4例.16例行半椎板切除(半椎板组),10例全椎板切除后行钛网椎管重建(全椎板组).术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26个月,记录术后神经恢复及植骨融合情况.确认植骨融合后(术后6个月),对半椎板组和全椎板组病例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神经功能恢复Frankle分级均有改善.术前Frankle分级B级3例,术后提高到C级;术前C级8例提高到D级;术前D级11例提高到术后E级10例、D级1例.全椎板组钛网表面植骨块与上、下椎板融合,术后脊柱稳定,未发生畸形.半椎板组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2.2±2.3,全椎板组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4.3±2.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半椎板组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1.3°±1.2°,全椎板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9.2°±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P<0.05).结论 颈椎硬膜内髓外肿瘤体积小位于椎管一侧,适宜选择半椎板切除.对于需要行全椎板切除的病例,内固定及钛网椎管重建加植骨,可以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不同节段椎管硬膜下髓外肿瘤延迟诊断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了62例手术治疗的椎管硬膜下髓外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理诊断、疾病的首发症状、MRI确诊时的症状、从首发症状到MRI确诊的时间间隔。结果颈椎管硬膜下髓外肿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颈部疼痛或一侧上肢疼痛或麻木,分别占40%、55%;胸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下腰部疼痛或下肢麻木,分别占38%、50%,躯干疼痛或麻木的占16%。腰椎管硬膜下髓外肿瘤首发症状是下腰部疼痛或下肢麻木占87%。颈、胸、腰椎平均要延迟16.5、14.8、8.4个月才能确诊。结论颈椎椎管内肿瘤延迟诊断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就诊;胸椎椎管内肿瘤最容易延迟诊断,原因是多数首发症状与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表现类似,误认为是腰部病变选择了错误的检查部位。  相似文献   
63.
老年患者脊柱手术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分析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脊柱手术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老年脊柱手术病例436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和非谵妄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红细胞比容,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心功能分级,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芬太尼、异丙酚和地佐辛的用量,术后白细胞计数,术后红细胞比容,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电解质(钠离子、钾离子),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后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436例中112例老年患者术后出现谵妄,发生率25.68%。谵妄组与非谵妄组在年龄、术前白细胞计数、术前红细胞比容、术后红细胞比容、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钠离子浓度、麻醉时间、ASA评分、心功能评分、术中失血量、术后地佐辛使用量、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SA评分、术后地佐辛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是老年患者脊柱手术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高龄72岁、ASA评分2分、地佐辛镇痛药物的使用以及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是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报道骶管注射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采用骶管注射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8例,按Greenough和Fraser[1]等设计的下腰痛疗效结果评分表对治疗后下腰痛患者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结果 经2~6个月随访,优75例,良29例,一般3例,差11例,优良率为88.1%.其中17例在快速注射过程中出现头昏、耳鸣、恶心等不适,停止注射后很快消失.1例出现月经紊乱,治疗结束后恢复正常.结论 骶管注射疗法是目前临床上广为应用的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操作简单、痛苦小、起效快、疗程短、费用低,安全可靠,适应症选择正确,可以取得满意效果,适于基层医院及门诊治疗.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7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而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149例(189椎体),统计新发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和发生时间,分析初始骨折椎体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关系及性别、年龄、初始骨折数量、骨折程度、骨水泥用量、椎间盘水泥渗漏是否是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有13例(24椎体)发生新发骨折,58.3%的新发骨折出现在PVP术后3个月内,9个新发骨折发生在相邻椎体.初始骨折椎体部位与新发骨折的解剖分布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新发椎体骨折的风险明显增高(RR=3.596,95%CI:1.84-7.04,P=0.000).性别、年龄、骨折程度、骨水泥量和椎间盘水泥渗漏不是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是8.7%,其中一半新发骨折位于相邻椎体.初始存在多发的骨折椎体是PVP后周围椎体新发骨折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 应用Cervifix内固定术治疗15例Jefferson骨折伴横韧带损伤患者.观察术后近期疗效、植骨融合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术中和术后无神经、椎动脉损伤表现.平均随访21.2个月.7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神经系统症状加重者.15例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并发症.手术前后ASI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rvfix内固定系统坚固可靠,提高了骨融合率,可预防上颈椎潜在不稳导致的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变化及周围神经和骨骼肌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表达变化.方法 将5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慢性压迫组.慢性压迫组置入平头塑料螺钉对大鼠脊髓进行后路渐进性压迫,于2个月后分别压迫至20%、40%、60%左右程度.行神经功能观察;处死大鼠后取腓肠肌作为标本,分别进行IGF-1的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染色.结果 大鼠后肢瘫痪程度随压迫程度加重而加重,各组坐骨神经和骨骼肌中IGF-1蛋白和mRNA表达分别为:20%组(236.9±3.2)、(231.5±2.9)、(245.6±3.4)、(246.6±2.7);40%组(205.3±2.7)、(202.2±3.4)、(209.4±2.6)、(214.6±2.5);60%组(215.4±3.5)、(219.3±4.1)、(231.9±2.3)、(238.5±2.7).各压迫组坐骨神经及骨骼肌中IGF-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压迫性损伤可引起周围神经及骨骼肌中IGF-1表达增加,提示机体调动保护因素以减轻脊髓损伤并促进其再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motor function and expression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IGF-1) of peripheral nerve and skeletal muscle in rats after chron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Methods A total of 50 Wistar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ormal group (n=10), sham operation group (group A,n=10) and chronic compressive group (goup B,n=30). The rats in group B were given gradual compression on the posterior spinal cord using blunt plastics screw. Compression degree reached 20% (n=10), 40% (n=10) and 60% (n=10) respectively after two months. The rats were killed, and gastrocnemius muscle cells were removed.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IGF-1 protein and mRNA in peripheral nerve and skeletal muscle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hybridization respectively after chronic compressive spinal cord injury. Results The rat hind limb paralysis was exacerb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mpression. In the sciatic nerve and skeletal muscle,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IGF-1 protein and mRNA were: (236.9±3.2), (231.5±2.9), (245.6±3.4), (246.6±2.7) in 20% group; (205.3±2.7), (202.2±3.4), (209.4±2.6), (214.6±2.5) in 40% group; (215.4±3.5), (219.3±4.1), (231.9±2.3), (238.5±2.7) in 60% group.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IGF-1 protein and mRNA in peripheral nerve and skeletal muscle were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after compression (P<0.05).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dy transfers the protective factor to relieve injury of CNS.  相似文献   
68.
<正>老年人股骨近端骨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而受伤前身体条件和其他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影响病死率的重要因素。为明确这些危险因素的作用,本研究对65岁以上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病死率与术前身体条件、医治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做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腰骶区结核前路手术的治疗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2年11月因腰骶区结核在本院行前路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的18个病例,记录手术中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的情况,术后结核病灶复发、植骨融合率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2例发生术中髂腰静脉损伤,3例神经损伤,1例术后形成窦道,所有病例术后平均10个月植骨融合,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并发症。结论腰骶区结核前路手术要防范血管神经损伤,采取病灶清除、植骨及内固定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寰枢椎不稳定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2例;年龄18-54岁,平均33岁。寰椎前弓骨折伴横韧带断裂5例,齿状突骨折7例,Hangman骨折6例,枕、寰枢椎发育异常10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所有患者均有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其中18例有高位颈脊髓病或脊髓损伤的症状及体征。手术方法:单纯改良Magerl术7例,齿状突中空螺钉内固定6例,前路C2.3间盘切除、植骨Zephir钛板内固定4例,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2例,前路经口咽松解复位加改良Magerl术4例、加后路寰枢侧块钉板固定3例,经枢椎椎弓根的枕颈融合术3例。结果:平均随访17.2个月(11-38个月),29例均达解剖复位,均获骨性融合或愈合。对其中18例术前有脊髓损害患者采用Odom标准评估疗效:优9例,良7例,可2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神经根及脊髓损伤和切口感染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准确判断造成寰枢椎不稳定的因素,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