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依据2009年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修订的子宫内膜癌手术分期标准,探讨子宫内膜癌的超声表现与手术分期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208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71例)及内膜增生过长(137例)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及病理分型与分期进行分析。结果内膜癌组宫腔回声厚径(6.1~59.0mm,19.1mm±10.2mm)与增生过长组测值(3.8~43.9mm,13.3mm±5.8mm)互有交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出Ⅰ型子宫内膜癌63例,Ⅱ型子宫内膜癌8例;Ⅰ期55例,Ⅱ期11例,Ⅲ期3例,Ⅳ期2例。肌层浸润的发生率为93.0%(66/71),深肌层浸润占18.0%(13/71);11例Ⅱ期癌中,浅肌层浸润8例,深肌层浸润3例;3例Ⅲ期癌均为浅肌层浸润;2例Ⅳ期癌,深、浅肌层浸润各1例。结论内膜癌组宫腔回声厚径的平均值明显大于增生过长组,二者所测值存在重叠;当病变局限在子宫体,肌层浸润的深度影响分期;如病变已达宫颈或宫外,肌层浸润的深度则不影响分期。  相似文献   
52.
目的 应用超声分析乳腺的超声分型与乳腺退化的关系,探讨乳腺的年龄在乳腺病变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3445例女性乳腺受检者,其中经病理证实为乳腺良性病变173例,乳腺癌107例.根据受检者乳腺结构的声像图表现分为腺体型、腺纤维Ⅰ型、腺纤维Ⅱ型及脂肪型;以单侧乳腺为统计单位,取乳腺病变周围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乳腺的超声分型基于乳腺小叶单元的退化程度,4种乳腺超声分型见于各年龄段.腺体型、腺纤维Ⅰ型、腺纤维Ⅱ型及脂肪型在30岁以下组的比例为50.0%、39.2%、10.4%、0.4%;30~39岁组为27.4%、37.2%、31.9%、4.1%;40~49岁组为9.2%、38.6%、49.1%、3.2%;50~59岁组为3.3%、27.3%、58.6%、10.8%;60岁以上组为2.1%、10.6%、55.5%、31.9%.其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4.415,P=0.000).乳腺癌在脂肪型中的发生率为3.0552%,高于腺纤维Ⅱ型(1.9241%)及腺纤维型Ⅰ型(1.111%);腺体型中尚未证实有乳腺癌的发生.病理检查:乳腺实质的萎缩以脂肪型最为明显,乳腺小叶明显萎缩;其次为腺纤维Ⅱ型,腺纤维Ⅰ型次之,乳腺小叶的增生与萎缩共存;腺体型乳腺的萎缩程度最轻,乳腺小叶以增生为主.结论 乳腺的超声分型与乳腺的退化关系密切,分型提示了乳腺的年龄,确定乳腺年龄是乳腺超声筛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抗抑郁治疗前后工作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55例抑郁症患者(观察组)和55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定抑郁情绪的严重程度,用数字广度测验、连续操作测验(CPT)、Stroop色词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4种神经心理学评估工具评定两组的工作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观察组基线期和抗抑郁治疗6周后、对照组基线期和6周后分别评估所有测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数字顺背和倒背、CPT三项任务正确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Stroop干扰分、WCST持续错误数和随机错误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6周后上述指标有显著改善(P〈0.05或〈0.01),但仍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结论抗抑郁治疗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工作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但治疗后仍有显著的认知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临床确诊的38例肿块型胰腺炎患者和35例胰腺癌患者影像学检查资料,总结其超声声像图特点及鉴别要点.结果 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3.7%(28/38)和77.1%(27/35).17例(44.7%,17/38)肿块型胰腺炎患者出现病灶内强回声斑块,胰腺癌患者中均无此征,两者之间的超声声像图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块型胰腺炎患者出现后方回声增强的比例(50.0%,19/38)明显高于胰腺癌患者(8.6%,3/35,P<0.01);胰腺癌患者中出现腹腔淋巴结肿大的比例(45.7%,16/35)明显高于肿块型胰腺炎患者(5.2%,2/38,P<0.01).肿块型胰腺炎患者胰管多表现为不光滑扩张并贯穿(26.3%,10/38);胰腺癌患者胰管表现为光滑扩张并中断的比例(54.3%,19/35)明显高于肿块型胰腺炎患者 (7.8%,3/38,P<0.05).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在发病部位、肿块边界轮廓、内部回声、邻近血管的变化及肿块内血流特征等与胰腺癌极为类似,存在较多重叠而难予鉴别,两者之间的超声声像图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对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病灶内强回声斑块、病灶后方回声增强、胰管及胆管改变及伴有淋巴结增大是超声检查诊断肿块型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55.
杨荣生  孙桂华  孟焱  张春 《河北医学》2013,19(4):623-624
2007年至2011,我院门诊采用口服中药汤剂结合中药熏洗外敷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6.
患者男性,54岁,因阵发性右上腹隐痛一年于91年10月16日住院诊治。患者既往有慢性肝炎病史十年。入院后于11月2日行超声波检查。声象图表现为:肝脏包膜完整,表面光滑,肝内部回声不均匀增强。脾厚4.7cm,肋缘下未及。脾静脉增宽,内径达1.0cm。肝内有迂曲的管道结构,最大内径达2.2cm,似呈囊状、网状,在肝门部盘曲。在囊状结构内可见数个强回声光团,其后伴声影。未探及正常胆总管。超声提示;1.肝左内叶胆管囊状扩张?合并肝左内叶胆管结石。2.弥漫  相似文献   
57.
目的 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药物治疗前后的超声造影表现,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18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经过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半年后再次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颈动脉硬化斑块药物治疗前后的超声造影表现,观察斑块是否有新生血管形成,如有新生血管形成记录峰值强度(PI值).方法 18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斑块18个,1例患者用药前后斑块内均无造影剂增强,1例患者用药前斑块内无增强,用药后复查斑块出现造影剂增强,14例患者用药后PI差值高于用药前,2例患者用药后PI差值低于用药前.结论 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可以对应用血管生成抑制剂的患者进行服药前后的对比观察,评价药物疗效并为临床的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官腔声学造影检查诊断子宫腔和输卵管病变的价值。方法 32例怀疑有子宫和输卵管病变的患者实行了宫腔声学造影检查。检查时,将一根外径为1.6m的双腔管插入宫颈,在双腔管小气囊内注入1至1.5ml生理盐水,使气囊扩张并固定于子宫内口上方以避免宫腔内液体外流;向宫腔内注入生理盐水,经超声观察子宫和输卵管的病变。结果 确诊子宫畸形3例,宫腔粘连12例,粘膜下肌瘤2例,子宫腺肌症1例,宫颈壁内异物1例,单侧或双侧输卵管梗阻14例,11例患者有两种以上病变。误诊1例。与经阴道超声、宫腔镜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及输卵管通液术相比,在检查子宫病变和输卵管功能时,官腔声学造影检查优于其它方法。结论 宫腔声学造影检查是诊断子宫腔及输卵管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9.
米氮平联合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米氮平联合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9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45例,B组44例。两组均口服米氮平治疗,A组联合认知心理治疗,2次.w^-1。观察6w,6mo末随访。于治疗前及治疗2w、4w、6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6mo末随访依据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定复发率。结果治疗6w末,A组显效率82.2%,B组56.8%,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两组治疗2w末起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A组治疗6w末、随访6mo末较B组下降显著(t=-2.417、-5.878,P〈0.05或0.01);6mo末随访,A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仍保持较低水平,而B组较治疗6w末反而有所增加;B组复发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米氮平配合认知疗法治疗抑郁症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依从性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目的 超声观察兔颈动脉血栓早期形态学变化.方法 对7只白兔采用3V直流电刺激其颈动脉壁,制备颈动脉血栓的动物模型.模型制备成功后即刻、3 d及1周后分别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1周后将动脉血栓模型行病理检查,对比分析病理结果与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结果.结果 兔颈动脉血检建立后即刻,超声检查颈动脉管腔内见低回声充填,未探及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未见血栓内造影剂灌注.3 d后行超声检查,血栓仍呈低回声,周边可见窄条样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可见造影剂通过.1周后行超声检查,血栓处管腔内径增宽,血栓回声较前增强,周边可见条样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可见造影剂通过.病理检查:颈动脉内血栓形成,部分血栓机化.结论 通过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病理学的观察,颈动脉血栓在短期(1周)内即发生形态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