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7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6篇
  5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目的探讨湿疹伴高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儿对丙种球蛋白的治疗反应。方法收集我科2005年2月—2010年5月收治的200例ITP病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将病儿分为3组:A组(无湿疹,IgE正常)69例,B组(湿疹,高IgE)75例,C组(湿疹,IgE正常)56例。评价比较各组病儿丙种球蛋白的疗效。结果丙种球蛋白治疗后3个月,病儿总有效率为93.5%,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90.7%、92.9%,A组疗效明显优于B、C组(χ2=32.10、7.58,P<0.017),B、C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诊时高IgE病儿,治疗3个月时IgE下降者62例,血小板计数均有不同程度回升,治疗总有效率为96.8%;IgE未下降者1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1.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3.060,P<0.05)。3组血小板上升时间以B组最长,用药后血小板峰值以B组最低,出血控制时间以B组最长(F=13.319~24.707,P<0.05)。A、B、C组分别有2例(2.9%)、23例(30.7%)、6例(10.7%)转为慢性ITP,B组明显多于A、C组(χ2=19.31、7.41,P<0.017)。结论湿疹伴高IgE的ITP病儿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差,易转为慢性。  相似文献   
32.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开放及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实,农村养殖业兴旺发达,但由于养殖户大多为农民出身,缺乏家禽防疫知识和个人卫生知识,使我国布病发生率近年呈持续上升趋势。因此,对于布病的防控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布病,农村地区俗称"羊病",家畜早期感染可致流产或死胎,人感染此病可导致发热、多汗、关节痛等。为了降低布病发病率,保护养殖者的经济利益和身体健康,布病防控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4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4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74例患者采用护理干预,护理时间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压控制率(82.4%)明显高于对照组(6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状况,降低舒张压和收缩压,是一种有效的血压控制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联合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儿童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总结2011年我科行联合免疫抑制治疗SAA并发CLS病儿2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病儿分别于连续5d应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结束后38d和1d发生CLS,临床特征有体质量增加、腹围增加、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水、非感染性腹泻、低清蛋白血症,单纯输注清蛋白无效,以及无明显低血容量性低血压。经糖皮质激素+羟乙基淀粉+呋塞米+清蛋白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均逐渐消失。结论 CLS是联合免疫抑制治疗SAA过程中的一种罕见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治愈。  相似文献   
35.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原名为组织细胞增生症X(HX),是一种分化较好的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和浸润,小儿多见。现对我院1982-1998年收治20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同时对于治疗方法做一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3例,女7例,男女之比为1.8:1。发病年龄:<1岁,7例(35%),~3岁,6例(30%),~5岁,3例(15%),>5岁,4例(20%)。2.临床表现皮疹,10例(50%),发热9例(45%),肝大和/或牌大10…  相似文献   
36.
细胞的恶性增殖是与失去控制细胞生长的负调节有关。TGF-β1是为数不多的负调控因子之一,因而TGF-β1系统紊乱与肿瘤形成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为此我们对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血清TGF-β1进行动态观察,特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经我院临床、血象、骨髓进行形态学及免疫学分型,确诊的急性白血病(AL)。形态学分型,按1980和1986年全国白血病分型标准分型。免疫学分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骨髓阳性细胞率30%为阳性标准,所用单克隆抗体(M。Ah)中,B淋巴系列有;HLA-DR、CD;。、CD;。、CD。。、CD。。、Ig(。…  相似文献   
37.
目的 :①建立T细胞受体 (TCR)δ、γ基因重排双标记的竞争性聚合酶链反应 (CPCR)—DNA定量方法 ,并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化疗效应差异进行动态定量评价。②为确定PCR产物中ALL恶性细胞克隆的存在、印证CPCR方法的特异性 ,进行了PCR产物T—载体分子克隆测序。③为探讨ALL缓解前后TCRδV—D、γV—J连接区序列差异及其意义 ,对其进行了动态分析。方法 :采用 5’端修饰法设计引物 ,构建内参照竞争模板 ,建立了TCRδ、γ基因重排双标志的CPCR—DNA定量研究方法 ,对 96例ALL的完全…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观察FLAG方案治疗儿童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FLAG方案[氟达拉滨30 mg/m2,d 1 ~ 5,阿糖胞苷2 g/m2,d 1 ~ 5,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 μg/(kg·d)]治疗的19例复发性ALL和NHL患儿临床资料,其中ALL 15例(初诊时高危8例,中危2例,低危5例),NHL 4例(临床分期为Ⅳ期);早期复发12例,晚期复发7例.观察其疗效、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经1个疗程后,11例(73.3%)ALL患儿达完全缓解(CR),其中高危5例,中危1例,低危5例;2例(50.0%)NHL患儿达CR;6例(50.0%)早期复发患儿达CR,7例(100.0%)晚期复发患儿均达CR,CR率明显高于早期复发患儿(P < 0.05).13例CR患儿,中位无病生存时间5.5个月(2 ~ 12个月).血液学毒性Ⅳ级8例,Ⅲ级4例,Ⅱ级4例;合并感染13例(68.4%),均得到有效控制;肝脏毒性Ⅲ级1例,Ⅰ级2例,经治疗后均恢复.结论 FLAG方案治疗儿童复发性ALL及NHL疗效显著,尤其对于晚期复发患儿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中的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EBV DNA,ELISA法检测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共检测47例.其中新发45例,复发2例;年龄0~14岁[(8.06±3.71)岁].另取14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男9例,女5例;年龄2~10岁[(7.24±2.54)岁].结合临床表现、诱导治疗骨髓完全缓解(CR)率、形态学CR状态下的微小残留病(MRD)、复发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等分析ALL患儿中EBV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7例ALL患儿中检出EBV感染15例(31.9%),其中11例(23.40%)检出EBV DNA,EBV DNA水平为(3.28±5.95)×108copy·L-1;14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未检测到EBV DNA及EBV-CA-IgM.ALL中EBV感染组与非EBV感染组白细胞数分别为(78.00±58.38)×109 L-1、(27.46±60.10)×109 L-1(t=2.70,P=0.01),诱导治疗CR率分别为 46.7%、87.5%(P<0.01),MRD>10-3分别为90.0%、26.1%(P<0.01),复发率分别为53.8%、13.8%(P<0.01),EFS率分别为 23.1%、82.8%(P<0.01).结论 ALL并EBV感染具有高白细胞数、低诱导治疗CR率、高复发率、低EFS率,提示EBV感染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过程,亟待改善EBV感染ALL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诱导期并发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ALL合并深静脉血栓(DVT)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治疗过程,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两例患儿均是按照CCCG-ALL-2015方案进行的化疗,并在化疗诱导期出现下肢DVT.其中患儿1白细胞计数>50×109/L,遂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在首剂培门冬酰胺酶治疗3 d后出现下肢DVT后继续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2 d后局部红、肿、热、痛消失,复查血管超声示血栓消失;患儿2诱导期D-二聚体明显升高,给予低分子肝素,在培门冬酰胺酶治疗第9天时发现下肢DVT形成,继续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月,复查血管超声示血栓逐渐减小,但又出现新发血栓,继续给予抗凝治疗,症状好转且血栓稳定后予以口服利伐沙班,未见血栓进展.结论 临床上应重视ALL患儿在诱导期合并DVT问题,应做到早预防、早诊断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