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18篇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目的 构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并验证其转录活性.方法 以人类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GPC3启动子基因片段,克隆到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上,通过转染HepG2细胞检测荧光素酶活性来验证GPC3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果 GPC3基本启动子和全长启动子分别成功构建到pGL3-Basic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中,GPC3基本启动子具有很强的转录活性,而全长启动子的转录活性比基本启动子高4倍以上.结论 成功构建了GPC3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为研究GPC3转录调控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2.
原发性肝癌组织p53和ASPP2基因突变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53与ASPP2基因突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4例肝癌标本,分别提取DNA及RNA,PCR扩增p53基因,逆转录PCR扩增ASPP2基因并进行半定量分析,基因测序后进行突变分析.结果:24例肝癌患者中,p53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突变率是75.0%,在癌旁组织中的突变率为20.8%,P<0.01;肝癌组织中ASPP2与GAPDH的灰度比值平均为0.81,癌旁组织中为0.85,P>0.05,但是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均未检测到ASPP2基因突变.结论:在原发性肝癌发生过程中,p53基因突变比ASPP2基因突变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肾瘢痕可导致高血压、蛋白尿、慢性肾脏病、甚至终末期肾病的可能。研究儿童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高级别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反复的泌尿道感染,以及延误治疗都是肾瘢痕形成的危险因素。但是仍有一些因素,如性别和年龄,先天性因素与肾瘢痕的关系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研究发现,尿液无创指标,如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尿内皮素-1及风险预测模型均可预测肾瘢痕的形成,而预防应用抗生素虽可减少泌尿道感染的发生,但并不能降低肾瘢痕形成的风险。文章综述了儿童肾瘢痕形成的可能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为临床对肾瘢痕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预防提供依据,以期减少肾瘢痕的形成和进展。  相似文献   
34.
目的讨论针灸加拔罐疗法对股外侧皮神经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经肌电图检测确诊为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84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分别予针灸加拔罐治疗和单纯针灸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2组肌电图感觉传导速度(SCV)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SCV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SCV恢复到(43.83±4.00)m/s,对照组恢复到(38.10±5.19)m/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针灸加拔罐可促进股外侧皮神经炎恢复。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板蓝根Isatidis Radix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一氧化氮(NO)释放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ODS C18、葡聚糖凝胶、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NMR、MS等波谱数据解析结构,CCK-8法测定化合物抑制NO释放活性。结果 从板蓝根中共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7S,8R,7′S,8′R)-3,4,3′,4′-tetramethoxy-9,7-dihydroxy-8.8′,7.O.9′-lignan(1)、(-)-(7R,7′R,8S,8′S)-4-β-D-吡喃葡萄糖基-4′-羟基-3,3′,5′-三甲氧基-7,9′:7′,9-双环氧木脂烷(2)、liballinol(3)、2-amino-1-(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3-diol(4)、对羟基苯丙醇(5)、3-甲氧基-4-羟基苯丙醇(6)、3-羟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基-1-酮(7)、 3,4,5-三甲氧基肉桂酸(8)、(E)-4-(3R,4S)-3,4-di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1-...  相似文献   
36.
目的 研究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MS、NMR和ECD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缬草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缬草木脂素A(1)、(7...  相似文献   
37.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特异性感染辅助性T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造成以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日前已成为世界上首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截至2007年底,全世界已有HIV/AIDS患者4000余万,其中我国70余万人^[1]。  相似文献   
38.
婴幼儿有机磷中毒12例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儿科 1994~ 2 0 0 0年共收治婴幼儿有机磷中毒 3 2例 ,其中 12例误诊 ,误诊率 3 7 5 % ,远远超过我院较大儿童有机磷中毒的误诊率 (5 6 %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2例中 ,男 7例 ,女 5例 ;年龄最大 2 8个月 ,最小 2个月 ,平均 11个月。来自农村 11例 ,城市 1例。发病距就诊时间最长 8小时 ,最短 3 0分钟 ,平均 2小时。经皮肤接触中毒8例 ,经消化道中毒 2例 ,另 2例接触史不明。 12例均行胆碱脂酶活力 (CHE)测定 ,均 <0 3 ,可确诊为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1 2 临床表现 有恶心、呕吐、腹疼等消化道症状者 …  相似文献   
39.
孙玉  陈德喜 《临床荟萃》2009,24(4):352-354
自1981年首次报告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de ficiency syndrome,AIDS,简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已经变成了人类前所未有的最具毁灭性的疾病。我国艾滋病的流行自1995年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期,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估计感染人数已达70余万。早期感染者已相继发病,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us therapy,HAART)是近年来艾滋病研究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东方栓孔菌多糖组分的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方法 东方栓孔菌粗多糖经DEAE纤维素柱分离,利用水和0.5 mol/L NaCl溶液冲洗,收集其中多糖含量较高的组分DEAE-水和DEAE-盐,两部分分别经Sephadex G-100凝胶柱得到4个多糖组分TOPW-1,TOPW-2,TOPS-1,TOPS-2。通过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法考察各多糖组分抗氧化活性,对紫外检测信号一致的收集液TOPW-1,TOPS-1利用HPGPC测定相对分子质量,对均一的TOPW-1通过酸水解结合HPLC分析测定单糖组成。体外检测TOPW-1,TOPS-1对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活性,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能力和对胰脂肪酶的抑制活性,初步判断降糖作用,并建立高脂饲料高血脂小鼠模型和链脲霉素(STZ)高血糖小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TOPS-1高、中、低剂量组(0.1,0.2,0.4 g/kg),模型+丹参(0.5 g/kg)组和模型+消渴丸(5丸/kg)组,后两组为阳性对照组,灌胃给药。采用血糖测试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血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糖水平,评价TOPS-1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 TOPW-1为均一组分,是由D-甘露糖、D-葡萄糖、D-半乳糖及D-岩藻糖组成的多糖,但TOPW-1的抗氧化及体外降血糖作用均不显著。TOPS-1为非均一多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在500 μg/mL浓度下,其清除率达到90.15%),对胰脂肪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动物实验表明TOPS-1中剂量组(0.2 g/kg)能显著降低高血糖小鼠的空腹血糖值及高血脂小鼠的TC、TG和LDL-C含量,且给药过程中未出现小鼠死亡。TOPS-1低、高剂量组降血糖作用不显著,高剂量组给药存在一定增加小鼠死亡率的可能。结论 东方栓孔菌多糖具有抗氧化,降血糖和调血脂的作用,推测其降糖作用与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减少糖尿病人脂肪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