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背景:对于半脊椎切除后长、短节段和前、后路固定矫形的选择,主要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国内外对于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建模和研究尚未见报道。 目的:运用有限元法模拟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三维矫形,分析半脊椎切除后不同固定方式的矫形效果和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通过有限元软件,利用基于CT图像建立的个体化半脊椎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模拟半脊椎切除、前路或后路螺钉固定三维矫形技术,输出选择前路或后路固定矫形,以及不同节段固定的矫形结果。 结果与结论:顺利完成了模拟操作,半脊椎切除后,后路固定矫形效果好于前路固定矫形,特别是对后凸角的矫正,矫正率均大于50%;后路短节段固定矫形与长节段固定矫形在对脊柱侧后凸矫形效果上相差不大,差异值小于5°。针对该患者的个体化有限元模拟试验表明,在半脊椎切除后,后路短节段固定矫形为较好的治疗方案,能减少固定节段,并可获得满意的矫正率。  相似文献   
12.
背景:雌激素受体ERs表达于所有关系到骨形成和骨吸收的细胞成分中。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β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调控作用。 方法:以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为对象,设立3组:实验组转染雌激素受体ERβ RNAi载体、阴性对照组转染ERL RNAi载体、空白对照组不进行转染,3组在相同条件下培养。采用MTT法绘制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G1期细胞百分率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而S期和G2期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均< 0.05)。根据雌激素受体ERβ沉默后检测的结果可以反向推断,ERβ的表达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有限元法预测支具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支具治疗后椎间盘凸侧和凹侧椎间盘应力分布的变化,预测支具治疗效果。方法基于已建立的Lenke1A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支具治疗后主胸弯椎间盘凸侧和凹侧椎间盘应力分布的变化,并应用公式计算1年后椎体高度增加值和椎体楔形病变增加的角度值。结果随着横向矫形力的增加,T6~11椎体的楔形病变逐渐减小,预计1年后总的椎体楔形病变也呈减小趋势。其中在加载100N矫形力后,主胸弯椎体楔形病变角度总和被逆转为负数。结论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脊柱侧凸椎间盘凸侧和凹侧的应力,并应用凸侧和凹侧应力值预测支具治疗的效果,为预测支具治疗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总结分期后路融合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儿童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15例腰椎结核伴后凸畸形患儿,男10例,女5例;年龄5~10岁。入院时血沉22~65mm/h,平均42mm/h。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 例,C级5 例,D级8例。术前腰椎后凸Cobb角16°~48°,平均30.3°。均采用一期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二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治疗,两次手术间隔6~10d。其中6例后凸Cobb角大于40°的患儿术前行Halo-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纯经后路途径病灶清除联合异形钛网植骨融合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结核病例,满足纳入条件者23例,均采用单纯后路途径病灶清除联合异形钛网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术前及术后采用规范抗结核药物。分别于术前、术后14d、1年随访和末次随访时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SR)、病变节段Cobb’s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分级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同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平均手术时间为(198±52)min,平均失血量为(388±42)mL。ESR、病变节段Cobb’s角、ODI评分术前分别为57±16、6.5°±3.1°和39.1±12.4,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为11±3、3.5°±0.7°和6.8±2.5。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Bridwell Ⅰ和Ⅱ级融合率分别为87%和96%。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评价优良率分别为91%和96%。本研究中无螺钉松动、断钉或断棒等发生。至末次随访时未发生手术及药物相关并发症。患者结核中毒症状、腰背痛等消失,伤口愈合可,无慢性感染或窦道形成,无复发者。结论单纯经后路途径可以满足成人腰椎结核手术时病灶清除、脊髓减压、畸形矫正和脊柱270°植骨融合的目的。异形钛网植骨量充足,椎问融合率高,椎间支撑力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牵引结合后路手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alo-股骨髁上牵引结合后路矫形对柔韧性30%~40%的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2006年6月治疗的41例柔韧性30%~40%重度脊柱侧凸患者,按照是否行牵引治疗分为两组.牵引组A组 22例,主侧凸平均Cobb' s角91.2°;对照组B组 19例,主侧凸平均Cobb' s角87.5°.[结果]两组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A组平均牵引18 d(14~22 d)后主侧凸平均矫正46%,14例肺功能减退患者均改善.两组均行一期后路松解三维矫形术,术后C7~S1偏移值、顶椎偏移矫正A组优于B组.A组主侧凸平均矫正55.2°,B组45.7°,A组优于B组 (P<0.05). A组平均随访40个月, B组平均随访42个月,末次随访两组平均冠状面矫正丢失分别为3°、2.4°,矢状面无丢失,两组均获骨性融合.[结论]对于柔韧性30%~40%的重度脊柱侧凸,术前Halo-股骨髁上牵引可改善肺功能,结合牵引下后路松解矫形术可以获得更好的畸形矫正和躯干平衡,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后主侧凸平均矫正46%,14例肺功能减退患者均改善.两组均行一期后路松解三维矫形术,术后C_7~S_1偏移值、顶椎偏 矫正A组优于B组.A组主侧凸平均矫正55.2°,B组45.7°,A组优于B组 (P<0.05). A组平均随访40个月, B组平均随访42个月,末次随访两组平均冠状面矫正丢失分别为3°、2.4°,矢状面无丢失,两组均获骨性融合.[结论]对于柔韧性30%~40%的重度脊柱侧凸,术前Halo-股骨髁上牵引可改善肺功能,结合牵引下后路松解矫形术可以获得更好的畸形矫正和躯干平衡,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 )后主侧凸平均矫正46%,14例肺功能减退患者均改善.两组均行一期后路松解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寰、枢椎不稳的理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总结2005年1月~2008年8月期间采用穿经枢椎棘突的C1~3后路钛缆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12例小儿严重寰、枢椎不稳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5~13岁,平均9.8岁.所有病例均于颅环牵引复位后,行穿经枢椎棘突的C1~3后路钛缆固定植骨融合术,再使用头颈胸石膏固定制动至少3个月.结果 所有患儿经平均18个月(12~55个月)随访,均复位满意、获得骨性融合,有神经症状的病患神经症状均消失,疗效较佳.结论 穿经枢椎棘突的C1~3后路钛缆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运用仰卧支点加压位X片评价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脊柱柔韧性和预测矫形效果的价值。方法AIS患者65例,根据站立位X线片Cobb角角度分为中度侧凸组和重度侧凸组。术前均拍摄脊柱全长站立位正位X线片、仰卧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悬吊正位X线片、支点弯曲位X线片、仰卧位支点加压位X线片及术后站立位正位X线片。所有病例均采用TSRH内固定系统。测量每位患者各种体位X线片Cobb角角度。结果在两组中支点加压位X线片Cobb角大小与术前其他体位X线片Cobb角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侧凸组中支点加压位X线片与术后站立位X线片Cobb角大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正相关(r=0.799),预测的矫正率与术后矫正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柔软性侧凸组中支点加压位发X线片与术后站立位X线片Cobb角大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正相关(r=0.682)。结论仰卧位支点加压位X线片能较为准确的评价AIS患者脊柱的柔韧性,预测柔软性侧凸患者术后的矫正率,并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