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19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106篇
预防医学   2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5篇
  3篇
中国医学   115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 :观察止血海绵覆盖治疗腰椎后路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显性脑脊液漏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治疗硬膜囊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后路腰椎手术治疗的1896例患者资料(初次手术1850例,翻修手术46例),术中发现硬膜囊撕裂86例(初次手术78例,翻修手术8例),其中男35例,女51例,年龄18~72(53.8±8.3)岁,所有硬膜囊破口术中均行缝合修补。根据是否适用止血海绵覆盖分为两组,A组(46例)术中使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B组(40例)术中常规皮下深筋膜覆盖硬膜囊联合明胶海绵覆盖加压处理缝合后的硬膜囊破口。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类型、手术时间、硬膜囊撕裂长度、术中失血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每日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起床活动时间、术后脑脊液漏早期并发症情况。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末次随访均复查腰椎MRI,观察术后脑脊液漏远期并发症,是否形成硬膜囊假性囊肿或脑脊液窦道形成。结果 :A组与B组之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术中硬膜囊撕裂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15.2%(7/46)低于B组35.0%(14/40),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引流管留置时间(3.5±1.3d)及平均每日脑脊液引流量(125.0±59.3ml)明显低于B组(10.5±2.1d;329.0±103.1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起床活动时间7.5±1.6d,B组为14.5±2.2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A组出现低颅压性头痛(2/7)、切口渗漏不愈(0/7)、切口感染(0/7)等早期脑脊液漏并发症低于B组(8/14、2/14、1/14)(P0.05)。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患者术后随访复查腰椎MRI,A组未见明确硬膜外脑脊液囊肿或皮下窦道形成,B组存在硬膜外脑脊液囊肿1例,无皮下脑脊液窦道形成。结论:应用止血海绵覆盖硬膜囊治疗后路腰椎减压术中硬膜囊撕裂导致的显性脑脊液漏有效,可减少脑脊液漏引流管留置时间及引流量,降低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早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作用。方法采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分法、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及临床疗效为指标 ,临床对比观察了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 (简称针康法 )、康复法、头穴丛刺法对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针康法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疗效优于头针组及康复组 (P <0 0 1,P <0 0 5 ) ;总有效率达 97 14 %。另外 ,针康法对纠正足下垂、足内翻 ,减少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症、关节挛缩、误用综合症及预防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有一定作用。结论针康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1,25(OH)_2D]水平与急性肾损伤(AKI)危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入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45例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预后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检测患者血清1,25(OH)_2D、甲状旁腺激素、25-OH维生素D、钙和磷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45例患者中10例住院死亡,病死率为22.2%。存活组与死亡组AKI患者的血清1,25(OH)_2D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2±41.5)pg/mL vs.(33.8±24.1)pg/mL,P=0.043];死亡组患者血清磷水平高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2.1)mg/dL vs.(4.5±1.6)mg/dL,P=0.01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以及高水平1,25(OH)_2D为AK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1.191,95%CI:1.154~1.233,P=0.008;OR=1.281,95%CI:1.067~1.538,P=0.018)。结论1,25(OH)_2D与AKI患者死亡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可作为判断AKI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4.
正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大多数患者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一直是康复治疗的重点之一。身体锻炼被公认为重要的脑卒中康复手段和方法。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身体锻炼方式,运动强度不大,安全性较高,在康复医学中的治疗价值逐渐显现。尤其在海外,太极拳已经被用于预防老年人跌倒,脑卒中康复与帕金森病治疗  相似文献   
45.
13例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腔内电生理检查证实10例为折返性,2例为自律性增高,1例为心房扑动。分布于冠状静脉窦口附近8例、右房侧壁2例、右心耳部1例、左上肺静脉口部1例。房速时标测心房最早激动点A波较体表心电图领先30ms处消融房速终止。心房扑动患者于三尖瓣峡部消融成功。随访3~24个月,1例复发后重复消融再次成功。  相似文献   
46.
中医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ANFH)10例入院后第一周术前用药准备,第八天行介入手术,经对侧股动脉插管,超选择至患侧旋股内动脉,造影后灌注溶栓剂及中药活血化瘀针剂.X线、CT及MRI随访观察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经动脉介入配合中药治疗ANFH,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股骨头新生骨形成及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造成鼻中隔穿孔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1~2009年开展的鼻内镜手术3613例中发生鼻中隔穿孔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鼻内镜手术3613例中,发生鼻中隔穿孔6例,其中1例术中穿孔行1期修补失败,术后穿孔5例。结论预防鼻窦内窥镜手术继发鼻中隔穿孔的发生,术前鼻内黏膜健康和术中操作精细准确是很重要的,同时提高手术技能、改进填塞技术及材料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8.
黄志群  陆钢  谷世行  唐强  孙昇 《右江医学》2010,38(3):295-296
目的探索更好的根治腋臭的手术方法。方法 81例腋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61例施行美容小切口根治术,20例施行平行双切口根治术,对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美容小切口组61例中有2例皮瓣部分坏死,发生率为3.3%,平行双切口组20例中有4例部分皮瓣坏死,发生率为2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两组治疗效果均显著,但平行双切口组更易出现皮瓣部分坏死和增加术口瘢痕,美容小切口术式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和盐酸替罗非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0月符合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共128例,以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观察组给予血栓抽吸与盐酸替罗非班,对照组给予盐酸替罗非班完成PCI术。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情况、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以及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LVEF、术后即刻TIMI血流情况高于对照组,1个月内MACE发生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和盐酸替罗非班安全可行,可降低无复流发生率,无致命性出血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手术联合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笔者所在科室2006年5月~2010年6月收治80例变应性鼻炎合并下鼻甲肥厚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行鼻内镜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组行鼻内镜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联合微波热凝治疗,分别在术后1个月和1年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1年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联合微波热凝治疗的疗效优于鼻内镜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