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8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40篇
药学   40篇
中国医学   20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假奓包叶化学成分研究(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华旭  唐于平  龚祝南  闵知大 《中草药》2008,39(11):1612-1616
目的对广西产假奓包叶进行系统的成分研究。方法采用柱色谱进行单体化合物的分离,并运用波谱学方法对所分得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自其地上部分分得12个化合物,通过光谱解析鉴定了其结构。鞣花酸类衍生物6个,为鞣花酸(ellagic acid,Ⅰ)、3,3′,4′-三甲基鞣花酸(3,3′,4′-trimethylellagic acid,Ⅱ)、3,3′-二甲基鞣花酸(3,3′-di-O-methyl ellagic acid,Ⅲ)、3,3′-4-三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4-tr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Ⅳ)、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glucopyranoside,Ⅴ)、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木糖苷(3,3′-di-O-methylellagic acid-4′-O-β-D-xylopyra-noside,Ⅵ);吡啶酮生物碱化合物1个,为蓖麻碱(ricinine,Ⅶ);香豆素化合物2个,为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Ⅷ)、东莨菪苷(scopolin,Ⅸ);酚酸类化合物3个,为香豆酸(p-coumaric acid,Ⅹ)、阿魏酸(ferulic acid,Ⅺ)、原儿茶酸(vanillic acid,Ⅻ)。结论化合物Ⅰ~Ⅻ均为首次自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2.
近10年来中药配伍减毒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综述近10年来中药配伍减毒的研究现状,分析并提出中药配伍减毒的现代研究思路和方法。方法:查阅近年来中药配伍减毒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与结论:目前中药配伍减毒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研究尚不够深入,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集成为支撑,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运用,从不同角度来阐释中药配伍减毒的机理。  相似文献   
83.
虎眼万年青球茎中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虎眼万年青(Ornithogalum caudatum)的球茎中,用色谱方法分离得到1个新天然产物1和26个已知化合物2-27,它们的结构经波谱法和化学方法确定为,n-butyl pyroglumate(1),十九醇(2),二十醇(3),二十二烷酸(4),β-谷甾醇(5),豆甾醇(6),二十六烷酸1-甘油酯(7),儿茶酚(8),对乙氧基苯甲酸(9),P-香豆酸(10),原儿茶酸(11),熊果酸(12),白桦脂酸(13),富马酸(14),琥珀酸(15),尿嘧啶(16),黄嘌呤(17),槲皮素(18),山奈酚(19),异鼠李素(20),腺嘌呤核苷(21),胡萝卜甙(22),豆甾醇3-O-β-D-葡萄糖甙(23),槲皮素3-O-β-D-葡萄糖甙(24),山柰酚3-0一肛D一葡萄糖甙(2-5),芦丁(26),山奈酚3-O-β-D-芸香糖甙(27)。其中除化合物5外,其它成分均首次从虎眼万年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4.
银杏叶中的黄酮醇苷类成分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 对银杏(Ginkgo biloba L.)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用IR,UV,MS,1HNMR,13CNMR和2DNMR光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得8个黄酮醇苷类成分:槲皮素-3-O-β-D-葡糖苷(1),山奈酚-3-O-β-D-葡糖苷(2),芦丁(3),山奈酚-3-O-D-芸香糖苷(4),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苷(6),山奈酚-3-O-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苷(7),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苷(8)。结论 化合物8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5.
银杏外种皮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唐于平  楼风昌 《药学进展》2000,24(3):152-155
概述近年来对银杏外种皮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毒性方面的研究概况。银杏外种皮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烃基酚和酚酸类、双黄酮类、银杏风酯类、甾醇和甾因等。其药理作用主要有对呼吸的作用,对心血管的作用,抗炎作用,抗过敏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对肿瘤的影响,抗真菌作用以及抗缺氧和抗衰老作用等。本文还展望了银杏外种皮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6.
综述了槐角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并对其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7.
比较评价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前后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活血作用贡献。采用冰水浴和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共同复制急性血瘀大鼠模型。根据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血沉(ESR)和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观察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前后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以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DP)、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观察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前后对血瘀大鼠的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影响。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活血作用贡献。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前后对急性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多个指标皆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得出,新生化颗粒对血瘀大鼠的调节作用优于拆方组和生化汤组;新生化颗粒缺失当归系列药对后,各给药组的活血效应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缺失不同的当归药对后对原方的活血效应影响不同,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活血作用贡献的顺序为:当归-益母草当归-川芎当归-红花当归-炙甘草当归-桃仁当归-姜炭。该研究表明,当归系列药对是新生化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活血作用贡献不同;且当归-益母草药对在全方中的活血作用贡献最大,与新生化颗粒的组方结构(重用益母草)以及益母草"活血行滞、祛瘀生新"的功效相一致,该方法为新生化颗粒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复杂方剂的配伍作用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88.
目的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评价丹参不同有效部位丹参提取物(DT)、丹参总酚酸提取物(DF)、丹参总酮提取物(DST)、丹参总酚酸合用总酮提取物(DF+DST)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sc盐酸肾上腺素和冰水浴共同刺激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通过测定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血沉(ESR)和红细胞压积(HCT),观察丹参不同有效部位不同剂量对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通过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DP),观察丹参不同有效部位对血瘀大鼠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采用PCA法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丹参不同有效部位的总活血化瘀效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丹参不同部位低、中、高3个剂量给药组均能较好地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并呈一定的量效关系。PCA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法综合评价得出,丹参不同有效部位不同剂量组中DF+DST高剂量组的活血化瘀作用最好;相同剂量下,各剂量下的DF+DST给药组活血化瘀效应较好。结论丹参不同有效部位能明显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异常,丹参总酚酸和丹参总酮2个有效部位配伍活血化瘀效果优于各有效部位单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89.
覃一枫  杭晓敏  康安  唐于平  蒋建勤 《中草药》2017,48(19):4114-4119
伊立替康是治疗结直肠癌复发和恶化的常见化疗药物,其引起的迟发型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毒副作用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研究表明伊立替康的胃肠道毒副作用与其在"肠道菌群-肠-肝"轴中的代谢,及其诱导的胆汁酸、色氨酸等内源性物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在综述伊立替康在"肠道菌群-肠-肝"轴中的代谢及其对内源性物质代谢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内源性物质代谢异常与伊立替康胃肠道毒副反应间的关系,并介绍常见中药对其调控及防治作用,以期为相关药物的开发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大黄为常用的传统中药,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较广泛。文献调研发现大黄炮制历史悠久,方法多样,而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主要有净制(生大黄)、酒制(酒大黄)、蒸制(熟大黄)、炒炭(大黄炭)等4种炮制品。大黄具有良好的泻下,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及活血等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是蒽醌/蒽酮类、二苯乙烯类、苯丁酮类、色原酮类、黄酮类及鞣质类化合物。该文总结了大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和现代炮制工艺研究,以及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变化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旨在为大黄的炮制机制、有效物质基础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