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2 毫秒
31.
目的分析肝内钙化灶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方法对我科近6年来在住院病人中发现的17例肝内钙化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钙化灶单发6例,多发11例;位于肝右叶13例,左叶2例,左右叶均有2例;肝包膜下3例,肝实质内14例;直径5~40mm不等。B超表现为肝内强回声后方伴声影;CT表现为肝内极高密度影,CT值约100~200HU,明显高于肝组织及肝内胆管结石密度;ERCP、MRCP未见钙化灶所在区域肝内胆管扩张及充盈缺损。其中1例行肝右叶病灶局部切除,见钙化灶多发,呈乳白色,界限清楚,无包膜,质地较硬。结论肝内钙化灶是肝脏某些病变稳定或愈合后的一种病理改变,临床上易与肝内胆管结石混淆,典型的根据B超、CT表现可明确诊断。钙化灶形成后即稳定存在,对身体无明显不利影响,一般不需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32.
肝脏未分化胚胎肉瘤一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肝脏未分化肉瘤,又称胚胎肉瘤(undifferentiated embryonal sarcoma of liver,USL),临床少见。随着影像诊断技术及肝脏外科的迅速发展,此病的发现可能会有增加。作者就经治的1例成人USL,并复习文献加以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33.
原发性肝癌TACE前后血清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肝癌插管化疗栓塞 (TACE)治疗前后血清前白蛋白 (PA )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5 0例接受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PA的变化并与常规肝功能比较。结果 本组 TACE后肝功能不全 2 6例 (1 7.33% ) ,死于肝功能衰竭 3例 (2 .0 % )。 PA在 TACE后第 1 d即有明显下降 ,术后 1周左右降至最低 (8.6± 3.5mg/dl) ,以后逐渐升高 ,于术后 4周左右恢复至 TACE前水平。 TACE 3次者术前及术后 1周 PA水平分别为 1 3.2± 3.0 mg/dl,6 .9± 3.3m g/dl,与 TACE 1次或 2次比较差异显著 ;常规栓塞术后 1周 PA水平 (6 .7± 2 .4 mg/dl)较肝段栓塞低 (1 0 .7±3.4 m g/dl) (P>0 .0 1 ) ;碘油用量低于 1 5 m l者术后 1周 PA水平 (9.1± 3.7m g/dl)与碘油用量超过 1 5 m l者 (7.0± 2 .3mg/dl)比较差异显著 (P<0 .0 1 ) ;有门静脉癌栓者术前及术后 1周 PA分别为 1 2 .4± 2 .1 m g/dl,5 .8± 1 .9m g/dl,无癌栓者术前及术后 1周 PA分别为 1 6 .7± 3.3mg/dl,9.2± 3.5 mg/dl,两两比较差异显著 (P<0 .0 1 )。结论  TACE对肝功能的损害随着治疗次数和碘油用量的增加而加重 ,有门静脉癌栓者肝功能的损害更加明显 ,肝段栓塞可以减轻肝功能的损害。血清 PA可以敏感地反映 TACE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34.
混合细胞型肝癌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混合细胞型肝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较少见亚型,本文通过对其临床特点的分析与总结以加深对此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1年1月经手术治疗的45例混合细胞型肝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31例胆管细胞癌和2758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45例混合细胞型肝癌患者的HB sA g和AFP的阳性率及肝硬化合并率分别为76%、56%、71%,与胆管细胞癌患者相及肝细胞癌患者相比,和肝细胞癌患者更为相近,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比率为78%,明显高于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患者。混合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癌、肝细胞型肝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2%、3%,67%、17%、10%,和78%、55%、44%。结论混合细胞癌具有男性发病率、HB sA g阳性率、肝硬化合并率、癌栓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的特点。  相似文献   
35.
多处肝切除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69例手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处肝切除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手术方法,以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 a收治的69例应用多处肝切除治疗累及二叶或二叶以上的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资料.肝内胆管结石同时累及二、三、四、五肝叶的病例分别为47,19,2,1例,伴有肝内胆管狭窄15例,肝局部纤维化和萎缩55例,慢性肝脓肿2例,早期肝内胆管癌1例,胆囊结石9例,胆总管结石35例.2处肝切除67例,3处肝切除2例,合计140处肝切除,包括局部楔形切除41处、规则性肝段切除23处、规则性肝叶切除65处和半肝切除11处.同时行胆囊切除45例,胆总管切开探查或取石68例,胆道T管引流67例.结果: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清除率为73.9%(51/69),残留结石18例,术后经T管窦道取石16例,取净14例,最终结石清除率为94.2%(65/69).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3.5%,手术死亡率2.9%,肝功能不全是最常见并发症,2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随访3~94(平均48) mo,肝内胆管结石复发6例.结论:多处肝切除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较为肯定,尽管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准确评估病变累及范围、选择合适的肝切除类型、多保留正常肝组织、防止误伤肝内正常结构、常规胆总管切开和T管引流,是多处肝切除的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36.
糖尿病病人肝脓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 .临床资料 :本组 1 8例病人 ,占同期收治肝脓肿(4 2例 )的 42 86% ,男 1 2例 ,女 6例 ,中位年龄5 6 7岁。有明确糖尿病史者 1 1例 ,入院后发现糖尿病者 7例。病人均无肝胆管结石及胆道感染等病史。主要症状为畏寒、发热、腹胀 ,但无明显腹痛。脓肿位于肝右叶 1 5例 (84 44% )、左叶 3例(1 5 5 6% )。所有病人行B超及CT检查。糖尿病的治疗按糖尿病治疗常规 ,全部采用胰岛素 ,监测三餐前及睡前血糖浓度 ,根据血糖浓度调整胰岛素用量 ,控制血糖在 5 8~ 9 0mmol/L〔1〕。肝脓肿的治疗 ,采用全身抗生素治疗 (先锋必或罗氏芬 +灭滴…  相似文献   
37.
华支睾吸虫病因其起病隐匿、发展缓慢、临床表现轻微而不典型,往往得不到早期诊治,在病程晚期则可导致严重并发症.我科收治1例以肝内胆管扩张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华支睾吸虫病,结合相关文献浅谈早期诊治该病的体会.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肝胆外科的临床教学存在专业性强、知识点多、授课难度大等特点,其教学模式亟待改进,本研究首次评估了依托多学科协作组(MDT)门诊的案例中心教学(CBL)模式在肝胆外科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2020年12月完整参加1周期(12次)该教学活动的研究生及进修生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摸底考试和出站考试成绩.结果 共入组学生48名,摸底考试通过率为54.2%,进行1周期CBL教学后出站考试通过率为83.3%,前后通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中主观考试成绩通过率从47.8%提升至87.5%(P=0.00).结论:依托MDT门诊的CBL教学模式在肝胆外科临床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尤其对培养系统、规范的临床诊疗思维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39.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96例误诊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1993~2007年收治并误诊的96例FNH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例均行B超检查,64例行螺旋CT检查,3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17例行单纯MRI平扫,11例行普通CT检查.误诊为原发性肝癌82例,肝腺瘤8例,肝血管瘤4例,转移性肝癌2例.96例均行手术治疗,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FNH.结论:FNH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肝腺瘤、肝血管瘤及转移性肝癌,为避免误诊应将螺旋CT或MRI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作为首选定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0.
原发性肝癌围手术期血清前白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检测在原发性肝癌围手术期肝储备功能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20例接受左半肝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血清PA水平与常规肝功能、肝硬化程度及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关系。结果:肝癌患者术前血清PA平均水平为(1 72±30)mg/L,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血清PA值异常的发生率较Alb、TBIL的高(P<0.01),血清PA值降低程度与肝功能Child分级和肝硬化程度一致。与Alb比较,术后血清PA值降低时间早且降低幅度明显,出现肝功能衰竭者术后第5天血清PA值为(67±13)mg/L,与未出现肝功能衰竭者[(118±15)mg/L]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血清PA值可以较敏感而准确地反映围手术期肝脏储备能力和肝功能的损害程度,术后动态观察血清PA值的变化能及时发现肝功能衰竭,并对判断预后提供了较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