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目的通过制作大鼠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模型,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动态变化的规律及意义,为今后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颅脑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颅脑损伤组,每组60只,检测时点为改良Feeney法颅脑损伤模型制作后5h、12h、24h、3d、5d、7d六个时点,在每个时点处死对照组及颅脑损伤组各10只大鼠进行标本制作。采用RT-PCR检测EPO mRNA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阳性细胞数。结果脑损伤组在颅脑损伤后5h开始出现EPO,mRNA及免疫荧光蛋白染色阳性细胞数均在损伤后5d持续升高,在伤后24h至3d达到高峰,5d后出现下降,7d时降至刚损伤后的水平,对照组在各时点mRNA及免疫荧光蛋白染色阳性细胞数均持续表达,无明显的变化趋势。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两组EPO mRNA表达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有差异(F=22.368,P<0.01),两组免疫荧光蛋白染色阳性细胞表达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有差异(F=19.324,P<0.01)。结论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皮质内EPO可出现短暂性的升高,可能对神经系统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体重指数的相关关系。[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9月选取我院就诊的COPD患者90例,按照1︰1年龄和性别配对收集45例健康对照。测量病例组和对照组体重指数,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分析,采用SPSS11.0分析相关指标。[结果]COPD组的BMI显著低于对照组。COPD组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指标和动脉血气指标PaO2分别低于对照组,COPD组的PaC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BMI组的FEV1、FEV1/FVC()和PaO2指标明显低于正常BMI组和高BMI组(P﹤0.05),低BMI组的PaCO2明显高于正常BMI和高BMI组(P﹤0.05)。[结论]BMI和COPD有明显的相关性,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的BMI,才能减轻患者的肺功能低下状况,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3.
马真  卓宋明  周路球  李娜  叶春幸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883-2884,288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功能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9月选取来医院就诊的COPD患者共50名,根据性别年龄匹配选取来我院体检的相应健康对照共50名。分别抽取5ml血液,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硝酸还原酶测定和定量酶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中的VEGF,ET-1和血清中NO水平。[结果]健康组的NO和VEGF显著性高于COPD组,ET-1浓度显著性低于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中,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NO和VEGF浓度随COPD严重性增加而降低,ET-1浓度随COPD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并且血管内皮功能与COPD严重程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4.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外周血WB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估。方法120例经手术治疗后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于手术后予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降至33~35℃,对照组体温维持存36.5~37.5℃。共治疗3~7 d,分别于术后第1 d和第8 d对两组患者的外周血WBC及中性粒细胞进行检测和GCS进行评估,6个月后进行GOS预后评估。结果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1 d的GCS和WBC及中性粒细胞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到第8 d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亚低温组的GCS及WBC和中性粒细胞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随访6个月亚低温组GOS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外周血WBC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是评估颅脑创病人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创伤性前颅窝底严重粉碎性骨折所致颅底缺损骨性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46例颅底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23例.观察组术中进行骨性颅底重建及膜性重建,对照组仅进行膜性重建.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至1年的临床随访.并行头颅CT或MRI检查,观察有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脑膜脑膨出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18例存活患者仅发生1例轻度脑脊液漏,经治疗治愈;对照组17例发生脑脊液漏5例,其中并发颅内感染3例,脑膜脑膨出3例(其中1例3种并发症均有).两组总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1/18、5/1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创伤性前颅窝底严重粉碎性骨折所致颅底缺损患者术中进行骨性颅底重建,可有效防治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脑膜脑膨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