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2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7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凝血试验异常及凝血性疾病患者血浆及冷沉淀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浆输注为临床支持疗法的重要方案之一,它不仅满足了战伤外科、烧伤与休克病人的扩容之需,并作为各种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缺乏性疾患的替代治疗,而且还常用于凝血筛选试验异常时,患者在侵人性检查和/或手术前非出血时的预防性输注.多数医生认为凝血实验异常预示着有出血危险,在创伤性检查或手术前血浆输注可改善实验结果,降低出血危险。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滤白手工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并就其与机采血小板进行比较,为临床如何选择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统计我院2005—2008年临床血小板用量,了解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临床应用情况;通过对40例患者输用62次滤白手工血小板和67次机采血小板的比较,用血细胞计数仪分别计数血小板输注前后20~24h的数,根据输注后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及临床出血症状有无改善进行疗效判断。统计2007年全年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的输血反应率。结果: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输注后的CCI和PP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输血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滤白手工血小板的应用能大量节约血资源,值得临床推广,滤白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在临床应用具同等价值。  相似文献   
83.
同源盒(Homeobox,HOX)基因是一类特殊的转录调节因子,不仅在胚胎发育、细胞生长、分化、迁移等生理性调节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HOX基因表达异常也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综述了HOX基因与妇科肿瘤的研究进展,并且阐述了HOX基因在癌症治疗中的指导与应用。期待通过总结现有的研究报道,能够指导在HOX基因方向的探索,从而缓解妇科肿瘤患者的病痛。  相似文献   
84.
1976年11月~1981年1月,我院使用日本生产的GIF-K型纤维胃镜共检查1302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男872例占67%,女430例占33%。二、年龄:15~85岁。三、发病病种:如表1。上表可见:1.胃炎569例占43.7%,居于首位。其它病变伴胃炎者414例占31.79%,两者共75.49%。说明食道、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二有胃炎。其中浅表性胃炎的例数最多,占胃炎总数86.64%。 2.溃疡病(包括胃、十二指肠及复合溃疡)442例,居于第二位,占11.38%。溃疡伴胃炎  相似文献   
85.
轻型血友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分类 传统将血友病分为3类:①重型:因子水平〈0.01u/ml(〈正常人的1%);②中型:因子水平在0.01~0.05u/ml(正常人的1%-5%);③轻型:因子水平在0.05~0.40u/ml(正常人的5%-40%)。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各主要组成疾病并发心、脑、肾疾病的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法,将2004年1月-2005年7月收治的糖尿病(DM)、高血压(HBP)和血脂异常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结果DM、HBP、血脂异常合并MS的发病率分别为80.1%、73.1%、64.6%(P〈0.05)。DM易并发冠心病(53.2%,P〈0.05)、肾脏损害(28.8%,P〈0.05);HBP易并发脑梗死(18.8%,P〈0.05)、脑出血(9.9%,P〈0.05),病死率高(6.9%,P〈0.05);血脂异常易并发超重或肥胖(68.6%,P〈0.01);三者并发心肌梗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HBP、血脂异常并发MS的高峰病程分别为5~9年(33.6%)、10~14年(31.1%)、15~19年(28.2%);并发MS的高峰年龄段分别为50~59岁(33.2%)、60~69岁(29.4%)、60-69岁(32.6%)。结论DM并发MS发病率最高,HBP次之,血脂异常再次之。DM易致冠心病、肾脏损害;HBP易致脑梗死、脑出血和死亡;血脂异常易致超重或肥胖;三者致心肌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M、HBP、血脂异常分别在病程5~9年、10~14年、15~19年,在50~59岁、60~69岁、60~69岁易并发MS。  相似文献   
87.
丹参提取工艺过程中糖类成分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5种糖类成分(葡萄糖、果糖、蔗糖、棉籽糖、水苏糖)在丹参提取工艺过程中含量的变化情况,为丹参提取工艺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UPLC-ELSD),测定丹参提取过程中提取、浓缩、醇沉、收膏工序5种糖成分含量及转移率,并对不同糖成分含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对不同年份丹参提取物5种糖成分测定结果显示,总糖平均质量分数为40.5%,批次间波动较小,其中水苏糖质量分数最高,为24.70%;各工序糖成分转移率结果显示,单糖(果糖、葡萄糖)与二糖(蔗糖)总转移率分别为38.51%、36.41%、34.92%,转移情况相当,而三糖(棉子糖)和四糖(水苏糖)总转移率分别为22.69%、12.06%,下降幅度增加。醇沉方式同样影响糖成分转移。结论:醇沉工艺能够有效降低丹参提取物糖成分含量,且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糖成分含量可以表征水提醇沉工艺方式差异与质量一致性评价。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检测亚急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 ,以了解其凝血功能。方法 用蕲蛇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和其相关数值。结果  16例亚急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①纤维蛋白原聚合反应速度为 0 312± 0 0 6 5 ;②最大吸光度为 0 175± 0 .0 35 ;③凝固性纤维蛋白含量为 15 0± 30 (mg/dl) ;④纤维蛋白聚合体反应速率 /最大吸光度比值为 1 790± 0 .16 0 ;⑤反应延滞时间为 - 2 1± 5 (s)。结论 亚急性重症乙型肝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反应时间增快 ,但其他各项指标均下调 ,表明患者出血与凝血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89.
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68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立红  郑明德 《新医学》2007,38(8):512-513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的临术特征.方法:对1201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与结论:冠心病合并MS的发生率为56.9%,冠心病合并MS与单纯冠心病患者比较,其脑梗死发生率(12.9%比5.2%,P<0.01)、肾损害发生率(28.3%比11.8%,P<0.01)、脑出血发生率(6.1%比2.5%P<0.01)及病死率(4.5%比2.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合并MS的发生率随患者冠心病病程的延长和发病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冠心病与MS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发生MS后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而冠心病病程越长,发病年龄越大,MS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90.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建立三七药材水分和醇溶性浸出物定量分析的快速测定方法。方法 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三七水分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方法对53批药材分别测定水分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水分和醇溶性浸出物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并利用内部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优化。结果 药材样品中水分和醇溶性浸出物预测最佳波段分别为4 450.32~7 350.01 cm-1和6 163.92~3 984.71 cm-1。定量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 2和0.962 4,校正均方差分别为0.039 6和0.776 0;验证集的相关系数为0.962 4和0.988 4,验证均方差分别为0.173和0.595。结论 该方法准确、快速、无污染,可用于三七药材中水分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