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探讨桑枝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Batman-TCM、化学专业数据库和CNKI收集桑枝的化学成分,并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成分相关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得到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靶点.取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得到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7.1软件,筛选并构建交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String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PPI分析、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并通过Cytoscape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最后对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通过筛选得到桑枝活性成分18个,潜在作用靶点336个,其中与高血压有关的交集靶点87个;共获得545条GO分析条目和160条KEGG信号通路,分别主要涉及血压调节、调节血管大小等生物过程以及cGMP-PKG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 、Ras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18个活性成分与14个关键靶点相结合,其中16个活性成分与其相应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结合活性.结论:桑枝可能通过作用于与舒张血管、细胞凋亡等相关的靶点和通路,发挥治疗高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2.
目的建立麦芽中D-果糖、D-葡萄糖、蔗糖、D-麦芽糖4种糖类成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PLC-ELSD)检测方法,探索麦芽炒制过程中还原糖和非还原糖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阐明麦芽消食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不同炒制温度、不同炒制时间的麦芽,采用HPLC-ELSD方法测定生麦芽、炒麦芽样品中D-果糖、D-葡萄糖、蔗糖、D-麦芽糖4种糖类成分的量,采用聚类分析(HCA)法、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法分析炒制过程中各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麦芽中D-果糖、D-葡萄糖、D-麦芽糖3种还原糖的量随温度增加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而非还原糖蔗糖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HCA可将不同温度下炒制的麦芽分为3类,PLS-DA表明炒制温度主要影响蔗糖的量,而对还原糖D-果糖、D-葡萄糖、D-麦芽糖影响较小且程度相当;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4种糖的量均呈降低趋势,16 min后基本不再变化。HCA可将不同炒制时间的麦芽分为4类;标准化A420值随炒制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16 min基本达到峰值。结论麦芽在炒制过程中还原糖、非还原糖与氨基酸等成分直接或间接发生美拉德(Maillard)反应而导致其量的下降,其产物可能与麦芽消食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3.
144.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2009年2月-2009年5月开始初始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中,选择ETV单药治疗患者、LAM和ADV联合治疗患者各25例进行前瞻性观察;比较治疗96周时两组患者在病毒学应答率、生化学应答率及免疫学应答率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经过96周抗病毒治疗,取得完全病毒学应答的患者在ETV组为19/22例(86.4%),而联合治疗组仅有9/21例(42.9%),二者差异显著(x2=8.953,P=0.003);在肝脏生化学应答方面两组均取得明显改善;两组的HBeAg阴转、HBe血清学转换、HBsAg阴转等免疫控制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在为期96周的治疗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病毒学突破或HBV DNA反跳.两组患者在为期96周的治疗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在基线及96周时均处于正常范围,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HBeAg阳性CHB初始抗病毒治疗患者中,应用ETV单药治疗组的96周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LAM和ADV联合治疗组.  相似文献   
145.
试卷分析评价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但传统方法仅仅是对试卷进行宏观整体的分析,难以反映真实问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探索信息熵方法在药剂学试卷分析中的应用,该方法对高校教学评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6.
目的:以九分散为模型方,研究乳香、没药挥发油对方中所含生物碱类成分的经皮渗透行为,分析比较挥发油中促生物碱类经皮渗透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应用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实验,分析挥发油促生物碱类成分在小鼠皮肤内的经皮渗透性;采用GC-MS技术与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乳香、没药挥发油中主要促渗作用的化学成分.结果:脂溶性生...  相似文献   
147.
灸法作为中医药传统治疗手段,自古以来就是防治瘟疫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灸法作用机理与应用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灸法在退热、调节免疫功能、抗病毒等方面的作用已被证实。在此次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中,中医药的作用受到了高度重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艾灸疗法也应用到抗疫一线。该文将基于艾灸防治传染病的古代记载与现代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艾灸在此次疫情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8.
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2月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平台(VIP)及Pubmed数据库中,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临床与实验机制研究文献。以“艾灸”或“灸法”或“moxibustion”“溃疡性结肠炎”或“炎症性肠病”或“ulcerative colitis”为检索词,纳入临床或实验机制研究文献,排除综述类文献、个案、病例报告等,最终筛选出46篇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此总结近10年艾灸治疗UC临床及实验机制。从调节患者免疫平衡、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细胞凋亡进行分析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提出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9.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其他国家.艾灸辅助治疗胃癌能够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3(Tim-3)在炎症和肿瘤的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Tim-3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中高表达,能诱导TAMs向M2型极化并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调控Tim-3表达水...  相似文献   
150.
杨华生  龚芬芳  柳婷  李婷  吴璐 《中成药》2023,(12):3921-3929
目的 基于甜味受体信号通路探讨玉竹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方法 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200 mg/kg)和玉竹多糖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另取8只正常大鼠为正常组。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2、4、6、8周末,尾静脉取血测空腹血糖;给药7周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LP-1、胰岛素水平;给药8周后检测大鼠血脂水平,观察胰腺、肝脏的形态,RT-qPCR法检测回肠组织T1R2、T1R3、α-gustducin、TRPM5、SGLT-1、GLUT-2 mRNA表达。以HuTu-80细胞为模型,加玉竹多糖溶液处理,ELISA法检测细胞cAMP、GLP-1水平,激光共聚焦法检测细胞Ca2+荧光强度,RT-qPCR法检测细胞甜味受体mRNA表达。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玉竹多糖中、高剂量组大鼠空腹血糖、时间-血糖曲线下面积(AUC)和血清TG、TC、LDL-C水平降低(P<0.05),血清GLP-1、胰岛素水平和回肠组织T1R3、TR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