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结合临床与手术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CD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局限型CD 9例,表现为颈部、肺内、纵隔、腋窝、左侧后腹膜单发或毗邻2个肿块,共12个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18~150mm间,平均50mm,其中2个肿块见钙化,1个巨大肿块内见裂隙状低密度灶,其余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平扫CT值42~50HH,增强后CT值在108~145HU间,且腹部3例肿块周边可见更高密度环形强化影及粗大血管影。弥漫型CD 3例,CT上均见有全身多处淋巴结多发肿大,肿大淋巴结直径在8~30mm间,呈均质软组织密度伴轻度强化,其中1例出现肺部病变,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多发气囊腔及沿肺纹理分布斑点、小片状密度增高影。结论:均质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及钙化是局限型CD的主要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而弥漫性CD的CT表现类似淋巴瘤,常难以诊断,若合并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或副肿瘤性天疱疹等可具有一定的提示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前后的MS3D-CTA资料。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然后采用容积重组(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1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共发现17个动脉瘤夹,其中后交通动脉瘤6例,前交通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胼周动脉瘤1例2个动脉瘤夹。MS 3D-CTA检查未见异常7例,动脉瘤残留2例,载瘤动脉局限性狭窄4例,伴有血管痉挛3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及动脉瘤夹滑脱移位征象。VR上12例清晰显示瘤夹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关系,3例较清晰显示,1例胼周动脉瘤使用2个瘤夹者线束硬化性伪影明显而显示较差;动脉瘤夹的形态及大小在薄层MIP与MPR上均能准确显示,但瘤夹与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感较差。结论MS3D-CTA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快捷、安全和有效的随访检查手段,VR与薄层MIP、MPR结合可更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  相似文献   
63.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5岁,体检时发现肝结节20 d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超声检查:肝左外叶下段见一大小约25 mm×18 mm×30 m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欠清,内部回声欠均匀,提示左肝结节。腹部CT检查示:肝左外叶下段见一结节状低密度影,CT均值为48 HU,边界欠清,最大层面大小约26 mm×15 mm,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强化,CT值上升约至101 HU,并见左肝动脉分支供血;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  相似文献   
64.
目的:评价与比较320排容积CT的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和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的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方法: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9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①常规组(A组)53例,采用ECG管电流调制扫描技术;②低剂量组(B组)44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采用4分法主观评价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通过对比两组的升主动脉根部的平均强化CT值(SI)、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客观评价冠状动脉。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冠状动脉可评估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结果:A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8.66±3.67)mSv,B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99±2.42)mSv,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3,P<0.05)。A、B两组共1187段血管,A组中较为优秀(3分或4分)的血管段数占92.4%(599/648),B组占92.9%(501/539),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0,P=0.631)。A、B两组的SI、SD、SNR、CNR分别为(433.4±82.5) HU、22.1±6.2、20.7±5.7、16.6±5.0和(436.1±94.7)HU、21.5±4.9、20.9±5.5、16.9±4.7,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从客观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3、-0.522、0.240、0.311,均P>0.05)。结论: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采用低剂量技术可以减少54%的辐射剂量,又可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7例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密度均匀,5例肿块内见多发或单发细小斑点状钙化。6例肿块最大径在5cm以上者,肿瘤受邻近器官及血管不同程度挤压而呈铸形生长。7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肿块无明显强化,肾实质期轻度强化,强化程度10~15HU。7例肿块无论平扫及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坏死囊变征象。结论:铸形生长、细小钙化、轻度延迟强化及肿块无明显坏死囊变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可在术前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6.
目的:通过应用两种不同方法对离体猪肝及正常人体肝脏行容积测量,对比探讨其准确性与实用性,旨在探索一种较理想的肝容积测量方法。方法:对7例离体猪肝(叶)用溢水法测量其容积,再行CT平扫,比较逐层叠加法、选择性VR自动法测量结果并与溢水法测量结果进行统计比较。收集体检行腹部CT增强检查正常者35例,男22例,女13例,运用逐层叠加法和选择性VR自动测量法测量其肝脏容积,并进行比较。结果:7例离体猪肝(叶)测量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与溢水法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9)。35例活体人肝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分别为(1371.85±238.01)cm3(、1380.16±234.16)cm3,测量结果间无统计学差异(t=-1.099,P=0.281>0.05);平均耗费时间分别为(27.93±5.55)s(、6.66±1.88)s,选择性VR自动法明显短于逐层叠加法(t=18.31,P<0.001)。结论:选择性VR自动测量法与常规逐层叠加法相比,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且显著减少测量时间,故具有更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动态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容积重建技术(VR)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应用价值。方法22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DCVS模型,分别在第1、4、7、14d行MS-CTA检查后,立即处死动物并在光镜下测量基底动脉直径。MS-CTA使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采用容积重建(VR)技术。结果MS-CTA VR图像上,DCVS在第1d出现,第7d达到高峰,第14d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缓解,光镜下基底动脉直径的时相变化与MS-CTA相似。结论MS-CTA VR能快速准确地评价DCVS的血管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68.
阑尾粘液囊肿的CT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估阑尾粘液囊肿CT检查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阑尾粘液囊肿的 CT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阑尾粘液囊肿在CT上表现为右下腹部紧邻回盲部的大小不等囊性病灶,圆形、类圆形或长条状,部分病灶内可见线状分隔影。囊肿壁光整、可有强化,病灶内容物无明显强化。病灶周围结构清晰,邻近肠管均有不同程度管腔受压变窄改变。2例囊肿近端见结石影,1例示囊肿近段阑尾壁增厚、管腔变窄。未经治疗的 1 例囊肿1周后体积明显缩小。结论:阑尾粘液囊肿罕见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在术前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比较CR与非晶体硅DR在胸部摄影中入射剂量的差异,探讨两者最优化曝光剂量.方法 应用CR、DR分别别胸部模体行不同入射剂量曝光成像,记录模体表面入射剂量,用CDRAD2.0评估软件计算模体影像图像质量因子反数值IQFinv.CR组、DR组图像IQFinv差异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CR组、DR组各自图像IQFinv与入射剂量的关系应用pearson相关;应用ROC曲线分析获取两组最佳图像IQFinv值,并换算曝光剂量.结果 CR和DR组入射剂量和图像质量IQFinv值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0.893、0.848,P<0.01),并存在线性回归.CR和DR组IQFin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5,P<0.05).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0.893,P<0.001),最佳IQFinv值为3.55.结论 CR、DR系统对于低对比度细节的检测能力均随着入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入射剂量相同时,DR系统对于低对比度细节的检测能力优于CR;在获得相同的图像质量时,与CR相比应用DR可大大降低被榆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肺孤立性球形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58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肺部孤立性球形肺结核,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病灶直径大小分3类:(1)纤维干酪结节(<2 cm)19例,10例行增强扫描为无强化或轻微强化;(2)结核瘤(2~5 cm)25例,16例行增强扫描,不强化3例,周边强化2例,包膜样强化4例,轻中度广泛强化3例,不均匀蜂窝状强化4例:(3)巨大干酪块(>5 cm)14例,9例行增强扫描,周边或包膜样强化2例,不均匀蜂窝状强化7例.结论:不同大小的孤立性球形肺结核影像表现有一定的差异,增强检查对球形肺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