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4篇
  1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儿科住院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原菌分离鉴定技术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新疆某医院儿科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液标本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该医院儿科在1年内从1 19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送检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46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分别占60.55%和39.45%。分离率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人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构成比依次为15.14%、14.29%、13.86%、10.87%和8.96%。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头孢曲松呈高度耐药,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和红霉素呈高度耐药。结论 该医院儿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较为严重,监测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对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胆管癌组织中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胆管癌、12例非肿瘤胆管黏膜上皮组织中的COX-2、VEGF-C。结果胆管癌组织、非肿瘤胆管黏膜上皮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47/60)、33%(4/12),VEGF.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52/60)、41.7%(5/12),两者相比,P均〈0.01。VEGF—C的表达与胆管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胆管癌预后有关(P〈0.01)。胆管癌中COX-2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5,P〈0.05)。结论COX-2、VEGF—C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强,检测COX-2、VEGF-C有助于胆管癌转移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人类X-盒结合蛋白1(XBP1)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及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XBPl mRNA在42例肝癌、15例癌旁肝组织和15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内参照GAPDHmRNA比较计算相对表达量,分析XBP1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XBP1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0.4396±0.0241)高于癌旁肝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分别为0.4152±0.0252和0.4095±0.0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4,P=0.001)。肝癌组织中XBPlmRNA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分级及有无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XBPlmRNA表达明显升高,但其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无关,提示XBP1可能参与肝癌发生,是肝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观察CD66c mRNA在肝外胆管癌(EHC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EH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CD66c mRNA在30例EH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EHCC组织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中CD66c mRNA表达分别为0.13±0.03和0.08±0.02:EHCC组织低分化组和高中分化组中CD66c mRNA表达分别为0.24±0.02和0.1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和Ⅰ期肝外胆管癌组织中CD66c mRNA表达分别为0.52±0.06和0.16±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66c可能对EHCC的发生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旨在明确动物水平肝素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只7周龄LDLR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无菌注射液和肝素皮下注射干预。所有小鼠均给予相同的高脂+高蛋氨酸饮食,干预治疗12周后处死所有小鼠,分别检测两组小鼠总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和同型半胱氨酸;测定其主动脉内膜面及窦部粥样硬化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窦部粥样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结果肝素可明显降低小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并升高HDL—C水平(均P〈0.01);而对血中甘油三酯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明显影响(均P〉0.05);所有小鼠在主动脉内膜面和窦部均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但肝素干预组主动脉内膜面粥样硬化面积较对照组减少40.5%(P〈0.01),主动脉窦部粥样硬化面积与对照组相比也明显减少[(160648±15505)vs(192729±30208)μm^2,P〈0.05)]。与粥样硬化改变相似,肝素干预组主动脉窦部粥样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较对照组减少49.3%(P〈0.01),结论肝素能抑制粥样硬化斑块内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并减轻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可能是肝素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6.
酮基布洛芬抑制子宫收缩作用的实验研究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临床药理基地(重庆630037)张诗平,徐传福,黄华,吕海涛西南合成药厂秦文酮基布洛芬(ketoprofen)具有镇痛、消炎、解热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国外曾报道用于治疗...  相似文献   
57.
患儿 ,女 ,16岁 ,因先心术后 8年 ,反复胸闷 3年 ,加重1d入院。患儿生后即发现心脏杂音 ,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SD) ,于外院行VSD修补术 ,术后自觉良好 ,活动未受限制。近 3年来反复出现劳累后胸闷 ,每次发作均经本院综合治疗好转出院。 1d前患儿再次出现胸闷不适 ,症状同前。体检 :体温 36 .5℃ ,脉搏 90次 /min ,呼吸 30次 /min ,血压10 0 / 6 0mmHg ,重危病容 ,面色尚红润 ,喘息状 ,唇周略绀 ,双肺底未闻及细湿罗音 ,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左缘第 6肋间 ,心左界达腋前线 ,心尖区可闻及SMⅢ / 6级和DMⅡ / 6级 ,分别呈返流…  相似文献   
58.
目的:系统评价茵陈蒿汤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按体重分别给予茵陈蒿汤冻干粉,连续给药14天,于第10日起模型组和给药组同时灌胃给予乙醇50%(v/v)连续5天(5g/kg),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于第15日处死大鼠,分离血清及肝组织匀浆液,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乙醇脱氢酶(ADH)、γ-L-谷氨酰转肽酶(γ-GT)、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活性和效价,观察肝脏组织学情况。结果:模型组血清ALT、AST、ADH、γ-GT及TG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上述指标仅轻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低剂量和中剂量也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高剂量轻微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GSH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在治疗组低剂量和中剂量中也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治疗组高剂量中轻微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组织病理学也得出上述相同的结论。结论:茵陈蒿汤对乙醇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9.
茵陈蒿汤不同配伍变化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茵陈蒿汤配伍对大鼠血中移行成分的影响。方法: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为理论基础,以UPLC—UV—Q—TOF/MS为核心技术,对茵陈蒿汤不同配伍的体外体内样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检测并鉴定了茵陈蒿汤大鼠血中移行成分21个;21个血中移行成分中有8个成分只有在茵陈蒿汤全方配伍的情况下才能被机体吸收,而这8个成分大都具有较强的保肝利胆活性。结论:方剂为“有制之师”,并非药物间的简单加合,只有在科学配伍的前提下,才能使需要的有用成分优化吸收;同时运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可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60.
目的:通过研究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对氢化可的松致大鼠肾虚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阐明六味地黄丸补肾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7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总组分组、混合组分组、5-羟甲基-2-糠酸(5-HMFA)组、丹皮酚组和六味组共7个实验组,按5 mL/kg体重连续9 d分别灌胃给予蒸馏水、蒸馏水、总组分药液、混合组分药液、5-HMFA药液和丹皮酚药液;第5~9天,除空白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按5 mL/kg体重每天皮下注射氢化可的松注射液25 mg/kg,于实验的第10天测定体重等10项评价指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动物的检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莫诺苷、獐牙菜苷、马钱子苷的混合物组作用最显著。结论:初步确定所分离得到的六味地黄丸的血中移行成分是六味地黄丸补肾的药效物质基础,其中以莫诺苷,獐牙菜苷和马钱子苷的作用最为明显,是补肾的核心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