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37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92篇
预防医学   35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0 毫秒
91.
目的:探讨成人暴发性心肌炎的早期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2002年1月至2018年2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心内科诊断为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61例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暴发性心肌炎组(n=11)和非暴发性心肌炎组(n=50),比较两组患者入院48h内的心电图特点。结果:暴发性心肌炎组ST段抬高、T波倒置的导联数量明显大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Ⅱ导联QRS波振幅明显低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P均0.05)。暴发性心肌炎组PR间期、QRS间期较非暴发性心肌炎组延长,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暴发性心肌炎组(P均0.05)。结论:在暴发性心肌炎患者中,PR间期延长、QRS间期增宽、QRS波低电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早期心电图表现明显多于非暴发性心肌炎患者,这些心电图表现对早期识别暴发性心肌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目的:系统总结胡幼平教授临床诊治多发性神经病的经验及临床思维,验证体针及皮肤针结合的治疗方法在该病应用上的疗效,从而为中医诊治该病提供临床思路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通过门诊跟师学习,详细记录并及时总结患者的诊治经过,向胡幼平教授请教及探讨。结果:总结出胡幼平教授采用体针结合皮肤针诊治多发性神经病的经验。结论:在中医脏腑经络辨证的基础上,采用体针结合皮肤针的方法治疗多发性神经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布以及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方法:选择88例RDS早产儿和未并发RDS的早产儿10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应用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SP-B-18A/C、SP-B 1580C/T两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两个位点多态性与RDS的关系。结果:SP-B -18A/C、SP-B 1580C/T两个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存在多态性,与未并发RDS的早产儿对照组比较,RDS患儿SP-B 1580C/T位点基因型以CC型明显增多,(χ2=12.26,P0.05)。结论:SP-B 1580 位点C/T多态性与RDS有关,SP-B 1580C/T可能是RDS的易感基因,携带SP-B 1580位点C等位基因的个体患RDS的风险增加。SP-B-18A/C与RDS无关。  相似文献   
94.
本病例报告了一例17岁女性患者,因“情绪欠佳、易烦躁5月+”来院治疗。患者5岁时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此次入院后,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为:(1)肝豆状核变性;(2)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给予心境稳定剂和抗抑郁药联合治疗后病情好转。目前,鲜有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报道,诊断考虑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还是两者共病,存在争议。另外,在对患者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往往忽视躯体情况。本案例综合考虑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情况,对诊断和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提示精神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既要关注精神症状,也要密切重视患者既往躯体疾病病史,进行合理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95.
96.
李亦武  赵庆云  向伟 《医药导报》1999,18(3):146-146
老年性骨质疏松多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是骨本身生理性退变所致。它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并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钙立得是同济医科大学研制的新型补钙剂,我们用钙立得观察治疗昭例骨质疏松症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l病例选择选自华阳职工医院和武汉长航总医院门诊老字患者,男36例,女32例,年龄52~75岁,平均(65士7)岁。全部患者均有腰背酸痛。1.2检查方法①采用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生产的SPA-Y型骨矿分析仪,以Y线吸收法测右烧骨远1/3处1.0cm长的骨矿含量(BMC)和骨线密度(BMP)。②采用酶联…  相似文献   
97.
<正>面肌痉挛(facial spasm)又称面肌抽搐,是以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动为特点,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的周围神经病[1]。起病多从眼轮匝肌的轻微抽动开始,逐渐向口角、整个面肌扩展,重者眼轮匝肌抽动致使睁眼困难;每次抽动数秒至数分钟。该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学习,甚至有患者因此产生抑郁。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频域三维相干光学断层扫描(3D-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方法分别用3D-OCT、Orbscan-Ⅱ及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近视患者265例(530眼)的CCT,对测量结果进行随机分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及LSD检验,通过对三者测量值间差异检验3D-OCT测量CCT的准确性;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三者间相关性;并同时随机选取50例(100眼)近视患者用3D-OCT重复测量3次用类内相关系数(ICCs)检验可重复性。结果 3D-OCT、Orbscan-Ⅱ及超声角膜测厚仪测得的CCT均值分别为(538.78±23.83)μm、(537.51±39.15)μm、(554.09±37.31)μm。3D-OCT与Orbscan-Ⅱ测量CCT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两者均小于超声角膜测厚仪测得的CCT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3D-OCT、Orbscan-Ⅱ及超声角膜测厚仪三种仪器测量CCT值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1,2=0.866、r2,3=0.806、r1,3=0.800,均P<0.001),并且3D-OCT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ICCs=0.905)。结论由于3D-OCT对CCT测量与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值之间较好的相关性及测量值的可重复性,因此可以将3D-OCT作为临床上一种非接触式CCT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99.
我国11城市3~6岁儿童单纯肥胖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我国城市3 ~6 岁儿童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与肥胖的关系,为制订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分别从成都、济南、深圳、沈阳、上海、重庆、郑州、西安、长沙、青岛和海口11 个城市中随机抽取3 个城区,每个城区随机抽取幼儿园6 所,所有在园儿童进行体格测量,以WHO 的身高标准体重加2 个标准差作为肥胖判断标准.将调查中确诊的单纯肥胖症儿童与同性别、同年龄、同班级的正常体重儿童进行1∶2配对后,对所有肥胖儿童和配对的正常体重儿童进行家长自填问卷调查,回收的完整调查问卷中2218 份肥胖问卷和5380 份正常体重问卷,分别作为本研究的肥胖组和对照组.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出生体重(OR =1.48)、母亲受教育程度低(OR =1.20)、父母超重(OR =1.55、OR =1.81)、每周食用甜饮料≥3 次(OR =1.34)、食欲好(OR =4.07)、进食速度快(OR =2.77)、4 个月前非纯母乳喂养(OR =1.71)为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别有45.6%和84.9%的肥胖儿童家长对儿童体型和肥胖对健康危害的认识做出不正确的评价和存在错误认识;分别有53.4%、43.3%和51.2%的肥胖儿童家长有鼓励进食、食物奖励和不限制零食的行为.结论 3 ~6 岁儿童肥胖的发生与家庭养育环境密切相关,喂养方式、饮食习惯和错误的育儿观念是儿童肥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0.
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越来越高,对儿童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关注焦点是心血管疾病.现阐述单纯性肥胖患儿心血管结构和心功能改变及血压、血脂和心律失常等,重点介绍儿童单纯性肥胖与成人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单纯性肥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促发性以及单纯性肥胖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