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患者,男,26岁。因"发现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月"入院,于2014年10月28日在某医院做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手术切口从剑突沿肋弓至双侧腹直肌外缘,单侧手术切口长达20cm。术后为促进肠道排气,常规采用小茴香烘炒后热敷腹部,每日2次,以达芳香行气之功,2d后患者觉腹部胀痛难忍,未见肠道排气。查体见:腹肌紧张,疼痛拒按,肠鸣音消失,舌质暗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总结胡幼平教授治疗暴聋的经验。方法:通过针灸门诊跟师学习,整理胡幼平教授治疗暴聋的医案医论,总结其对该病病理机制和选穴用方的认识。结果:耳聋发病多与足少阳胆经相关,因此临证治疗时胡教授尤其注重足少阳胆经。临证多选用颞后线为主穴,以畅达少阳经气,达疏肝利胆、通窍利耳之功;同时头电针配合使用亦为一大治疗特色,以促进炎症吸收,从而提高听力。结论:头电针颞后线治疗暴聋疗效肯定,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探讨针刺对原发性痛经(PDM)患者脑部功能活动的影响,为针刺治疗PDM的中枢机制提供可视化证据。方法:将42例PD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21例,脱落2例,剔除3例)。观察组予针刺三阴交、关元,于月经来潮前5~7d开始治疗,每天1次至月经来潮为止,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基于rs-f MRI技术,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联合全脑功能连接强度(FCS)和功能连接(FC)分析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脑区,并分析其功能连接改变与观察组患者VAS、CMSS评分改善值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CM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CMSS-持续时间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VAS、CMSS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右侧中扣带皮层和左侧楔叶FCS增高,左侧顶下小叶FCS降低,对照组左侧眶额叶FCS增高;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总结胡幼平教授临床诊治多发性神经病的经验及临床思维,验证体针及皮肤针结合的治疗方法在该病应用上的疗效,从而为中医诊治该病提供临床思路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通过门诊跟师学习,详细记录并及时总结患者的诊治经过,向胡幼平教授请教及探讨。结果:总结出胡幼平教授采用体针结合皮肤针诊治多发性神经病的经验。结论:在中医脏腑经络辨证的基础上,采用体针结合皮肤针的方法治疗多发性神经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理论与原穴理论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医学理论财富,其中蕴含的临床意义仍有待于我们在临床上不断地去体会和挖掘~([1])。临床上根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理论选穴治疗相关脏腑疾病之报道屡见不鲜。然经脉当令时辰原穴突然剧痛难忍之病案却鲜有报道,胡幼平教授接诊了2位患者皆是经脉当令时辰原穴突然剧痛难忍,均经过1次治疗,即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反流性食道炎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道,而致食道黏膜损伤,临床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严重者有吞咽困难。该病属中医学"胃痛"、"反胃"、"嗳气"、"吞酸"等范畴,其病位在胃、食道,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机主要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现介绍采用神阙八阵穴罐法治疗反流性食道炎验案1则。康某,女,32岁,因"胃痛、反酸、烧心半年,加重伴胸骨  相似文献   
8.
正肩周炎又称"五十肩"、"漏肩风",中医学认为其主要病机为:在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肉失于濡养的基础上,肩部外伤劳损、外感风寒湿邪或是长期制动,导致肩部经脉不通,气血凝滞,肌肉痉挛。西医认为该病为肩关节囊、滑液囊、肌腱及肩周肌肉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导致肩关节内外粘连,阻碍关节活动,临床特征为肩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1]。临床上针刺及关节松动术对肩周炎疗效确切[2]。本文就近10年针刺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  相似文献   
9.
追溯"合治内府"的理论根源,发现"合治内府"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指运用下合穴来治疗六腑疾病。故从经脉循行和六腑功能两个方面分析探讨"合治内府"治疗六腑病症的内在机制,有望使"合治内府"在理论基础上更加完备;并进一步探讨了《内经》及后世医家对"合治内府"理论及临床应用的深入和发展,结合现代医学中下合穴在胃肠术后的显效临床应用,为越来越广泛的中西医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使下合穴治疗六腑疾病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