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2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134篇
预防医学   37篇
药学   72篇
  1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分别用低分子量肝素和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各40例,发现两组病人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表明低分子量肝素对治疗急性脑梗塞是安全、有效、应用方便且副作用少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脂肪干细胞胶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性创面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赣州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难愈性创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床号奇偶数分为常规组(25例)和研究组(25例)。常规组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研究组应用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脂肪干细胞胶治疗,比较两组的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创面大小。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7、14 d、治疗2个月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VAS及VSS评分低于常规组,SF-36各项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创面大小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脂肪干细胞胶治疗难愈性创面患者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1、术后阴吹案:潘某某,女,27岁,已婚。于1988年5月26日初诊。患者自述,1982年12月产后七天在乡卫生院行结扎手术,术后发生前阴出气有声,日发十余次,甚则频频而发,达数十次之多。曾在县市医院B超等多种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多方求治未效。就诊  相似文献   
106.
恶性肌肿瘤的介入治疗: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笔者对20例恶性骨肿瘤做了介入治疗,全部病例均经动脉内灌注化疗,并对其中发生于骨盆区域的12例肿瘤加做动脉内栓塞治疗。手术及病理证实: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液化和囊变。笔者认为,在介入治疗中,动脉内栓塞较灌注化疗更为重要,提出了栓塞材料的选择与方法,并认为血管造影有助于肿瘤的良恶性判别。最后对介入治疗后影像学评价和副反应的预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7.
重型颅脑颌面损伤的特点及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88~ 1998年 10年间救治重型颅脑颌面损伤患者 2 7例 ,占同期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病例的15.2 % ,现就伤情特点、诊断救治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男性 17例 ,女性 10例 ,年龄 965岁 ,以 2 0~ 50岁最多 ,平均 32 7岁。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 2 1例 ,坠落伤 2例 ,锐器伤 4例。本组病例均为重型颅脑损伤 ,颅脑CT证实为脑挫裂伤 2 1例 ,脑内血肿 2例 ,硬膜下血肿 18例 ,硬膜外血肿 12例 ,开放性脑损伤 9例。本组病例均为较严重的眶颅伤、面颅伤 ,其中眼球毁损 4例 ,摄片证实上颌骨骨折 7例 ,下颌骨骨折 9例 ,颧骨骨折 8例 ,均伴有开放性面…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湿热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内因(高脂高糖饮食)和外因(高湿高温气候)因素刺激,再辅以DNCB/乙酸灌肠建立湿热UC大鼠模型,探讨湿热对UC大鼠证候学、病理学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湿热UC比单纯UC更早出现与大肠湿热UC患者相似的临床症状,DAI、病理学评分均升高;湿热UC血清SOD、MPO、MIF和组织TXB_2水平明显高于单纯UC(P0.05);湿热UC血清和组织MPO、P选择素、组织MIF、TXB_2与单纯UC表达水平一致,均比正常组升高。结论:血清SOD、MPO、MIF和组织TXB_2水平可作为判断湿热病因所致UC的免疫标识物;湿热能促进UC的发生和进一步加重炎症程度,是UC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利用超声联合凝血指标分析与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indwelling catheter,CVC)有关的血栓形成的原因,为中心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的CVC患者314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动态观察中心静脉置管后直到拔管期间血栓形成情况,同时在患者置管的第1、7、14天采取静脉血检测,然后记录其凝血指标结果。依据彩色多普列超声诊断的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阳性组和血栓阴性组。用logistic回归剖析与CVC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要素和凝血指标转变情况。结果由CVC所导致的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穿刺部位异常、使用抗凝剂以及放置中心静脉管时间有很大的关系,而与年龄大小、性别,疾病的良恶性、置管部位等则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超敏D-二聚体(D-Dimer HS)、弹力图最大振幅(MA)的升高对预测血栓的形成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的感染、穿刺部位异常、使用抗凝剂以及放置中心静脉管时间,这些为CV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CVC患者应早期预防干预,降低CV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负担。FDP、D-Dimer HS、MA提高对预测静脉血栓的构成有一定联系。通过本次研究对早期预防CVC相关性血栓的形成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分析消化道肿瘤实施消化内镜技术早期诊断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2年间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86例,将其根据不同诊断治疗方法均分为研究组(43例,采用消化内镜诊断治疗技术)和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内镜诊断治疗技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与手术指标。结果 (1)诊断正确率比较:研究组患者共通过消化内镜检查确诊40例,诊断正确率为93.0%,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检查确诊31例,诊断正确率为72.1%。研究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χ2=15.162,P=0.00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指标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远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化道肿瘤患者使用消化内镜诊断治疗技术,可显著提高诊断正确率,降低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