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细胞诱导肝移植大鼠长期存活的可能机制.方法 雌性受体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A组)、D-hanks液组(B组)、全骨髓细胞组(C组)、间充质干细胞组(D组).观察大鼠的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ST)、肝功能、病理变化、Sry基因原位杂交和甲胎蛋白、白蛋白免疫组化双标检测观察自体骨髓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C组、D组MST均>180 d(P<0.01);血肝功能指标C组、D组降低明显,有显著差异(P<0.01);C组、D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移植术后60 d C、D组均无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C组、D组Sry基因原位杂交和甲胎蛋白、白蛋白免疫组化双标检测呈阳性.结论 自体骨髓细胞能减少排斥反应、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其中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肝内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发挥肝细胞功能,是其中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32.
本实验通过对大白兔肝外伤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的对比研究 ,探讨碘仿混合物绷带填塞对肝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 ;同时通过对肝脏组织常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探讨碘仿混合物对肝细胞的直接作用。材料与方法1.材料和实验动物 :碘仿混合物绷带 (自制 ) ;增殖细胞核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抗体 (小鼠抗兔 )(美国CALBIOCHEM ) ,ABC试剂盒 (武汉博士德公司 ) ,DAB显色剂 (美国SIGMA) ;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 2 1只 (雄性 8只 ,雌性 13只 ) ,重 2 3~ 3 0kg ,购自第一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2 .实验分组及动…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p44/42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在肝脏缺血预处理细胞保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体内和体外肝脏缺血预处理模型,应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和MAPK抑制剂,通过检测p44/42MAPK磷酸化水平,细胞活力,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活性变化,同时观察光镜细胞形态学损害,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体内和体外的缺血预处理两部分实验都观察到相似的结果。和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预处理组的p44/42 MAPK磷酸化水平显著增高,肝细胞结构损伤改变较小,血清ALT、AST水平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组的ALT、AST水平分别为(762.8±130.5)U/L和(820.9±111.3)U/L,预处理组的ALT、AST水平分别为(281.0±35.6)U/L和(407.7±73.7)U/L;和缺血预处理组相比,PKC抑制剂组和丝裂原蛋白激酶(MEK)抑制剂组相应的观察指标呈相反的变化,p44/42 MAPK磷酸化激活显著减少,肝组织细胞结构出现较明显的损伤改变,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PKC抑制剂组和MEK抑制剂组的ALT、AST水平分别为(645.61±90.4)U/L、(678.6±136.5)U/L和(466.2±82.8)U/L、(732.9±91.1)U/L。 结论 肝脏缺血预处理细胞保护作用中,p44/42 MAPK通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索肝细胞生长因子(HGF)-4成纤维生长因子4-(FGF-4)诱导人骨髓来源多能成体祖细胞(hMAPCs)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为肝组织工程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 (1)取志愿者适量骨髓后采用梯度密度离心+贴壁培养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将MSCs通过CD45、GlyA免疫微磁珠负分选得到hMAPCS。(2)将hMAPCs用HGF+FGF-4进行诱导分化。实验分组:A组:HGF(20ng/m1)+(FGF-4)10ng/m1诱导hMAPCS;B组(阳性对照组):L-02人肝细胞株;C组(阴性对照组):未加任何诱导因素的hMAPCs。(3)免疫细胞化学鉴定不同诱导分化阶段细胞的白蛋白(A1b)、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8(CK-18)等肝细胞特征的表型变化评计数阳性细胞比率。(4)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不同诱导分化阶段细胞的A1b、AFP,CK-18的mRNA转录。(5)Western blot检测诱导分化第21,35天后细胞的A1b表达。结果(1)免疫细胞化学结果:A1b、CK18在诱导组中不同时间段基本为阳性着色;AFP在诱导分化第7天为阳性着色,在诱导第14,21天为阴性着色。(2)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作为不成熟肝细胞表型的AFP,在诱导分化的第7天有mRNA阳性表达;作为成熟肝细胞表型的A1b及CK-18,在不同时间段mRNA均为阳性表达。(3)Western blot检测诱导分化第21、35天后细胞的A1b表达。结论hMAP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向肝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35.
引起排斥反应模型肝移植大鼠生存时间延长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静  高毅  汪爽  孙尔维  张志  单毓强  钟世镇 《广东医学》2004,25(12):1374-1376
目的 查找肝移植大鼠肝移植生存期明显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用来自不同单位SD大鼠和同一单位的Wistar大鼠 ,分A ,B ,C组行Wistar至SD的大鼠原位肝移植 ,观察受鼠的术后第 7天肝病理、生存期。结果 A ,C组病理示重度急性排斥反应 ,生存期为 10 9d ,11 7d ;B组大鼠病理示轻度急性排斥反应 ,生存期为6 9 8d ,较A ,C组明显延长 (P =0 0 0 0 0 ,0 0 0 0 2 )。结论 B组SD大鼠基因发生变化 ,可能是引起B组肝移植大鼠生存期明显延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提高患者内镜下胆汁引流术后护理效果,推动个体化护理模式推广程度.方法 对2009年9月~2012年4月在我院行胆汁引流术的88例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资料中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个体化护理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44例,总结对比两组护理结果.结果 88例患者置管成功86例(成功率97.7%),2例患者因肝门部狭窄严重,导丝未能顺利通过而置管失败.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治疗总有效率:个体化护理组97.3%,对照组86.4%,P < 0.01.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个体化护理组护理满意度93.2%,对照组护理满意度29.5%,P < 0.01.结论 内镜辅助下行胆汁引流术操作简单易行,无明显并发症,且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对胆汁引流术患者行个体化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程度与提高患者配合程度,提高最终护理成效.  相似文献   
37.
多原发大肠癌的发病率为2%~5%,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临床尤为少见。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12例,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8.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结直肠癌的潜在治疗靶点,以肠道微生物为主要靶点的治疗策略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本文对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骨髓干细胞在大鼠移植肝中的诱导分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骨髓干细胞在大鼠移植肝中的诱导分化情况及对大鼠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雌性受体大鼠随机分3组:空白对照组(A组)、D-hanks液组(B组)、骨髓干细胞组(C组).观察大鼠的中位生存时间、肝组织病理变化,基因Sry原位杂交和甲胎蛋白免疫组化双检测观察骨髓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C组中位生存时间大于180 d(P<0.05);C组无明显的急性排斥反应.基因Sry原位杂交阳性,并且表达甲胎蛋白.结论 骨髓干细胞门静脉输注能减轻急性排斥反应,诱导大鼠肝移植术后长期存活;并能在移植肝的环境中诱导分化为肝细胞,表达甲胎蛋白,并逐渐替代移植肝本身的细胞.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比较胃癌全胃切除患者围术期两种免疫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接受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围术期免疫营养(PIN)组60例,术前5d 给予肠外免疫营养支持治疗,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1 周;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EIN)组60例,仅在术后早期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治疗1 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0 天营养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氮平衡)、免疫功能指标(IgG、IgA、IgM、CD3+、CD4+、CD4+/CD8+)的情况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PIN 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在提高患者营养指标,纠正免疫功能指标等方面较EIN 组有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PIN 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EIN 组(P<0.05)。结论 胃癌全胃切除患者围术期应用免疫营养支持治疗较单纯术后早期应用,更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纠正免疫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