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71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319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2011年转瞬间就告别了我们,悄然地把我们推到新一年的起点。 重笔浓彩的2011年 2011年是我国康复医学发展史上留下重笔浓彩的一年。 学科发展的标志首先是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中提出“防治康”三结合的方针,卫生部领导多次提出“康复医学是医学体系的基本组成,是我国医学体系的短板。如果不弥补这个短板,我们的医疗体系就是不完整的体系”。卫生部重点推进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在14个省市启动,旨在建立三个层级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即三级医院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或者以康复为主体的二级综合医院,以及社区康复。强调按层级分阶段实施康复医疗的思路,要求三级医院着重在急性期康复,康复医院侧重在稳定期康复,而社区层面重点在恢复期康复,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当前有限的康复医疗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尽可能好的康复服务。 学科发展的第二个重要标志是学科管理规范化。卫生部正式颁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和管理指南》两个重要文件,大力推进了学科发展的规范化。卫生部授权学会组织编撰康复治疗规范,拟定康复治疗师管理办法,酝酿康复医师准入制度,研讨建立国家级康复医疗示范中心和培训中心。康复临床路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康复医疗质量控制等取得一定的进步。这些工作的成果将在2012年绽放。 学科发展的第三个标志是学术交流空前活跃。2011年全国超过500人的大型学术会议有多个,以康复治疗师为主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康复转化医学得到重视,以多学科合作为特征的首届脑外伤治疗与康复学术大会取得成功,康复教育学术会议达到新的高度,上海市设立康复医学奖,开创了本学科独立设立高层次科技进步奖的先河。 学科发展的第四个标志是新的康复技术、设备和器材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康复机器人令人惊讶地逐步进入广泛应用阶段,我国研制的康复机器人取得实质性进展。以计算机游戏为基本形式的运动反馈型运动训练器材改变了康复治疗进程,下肢智能训练装置使步行前训练提早到坐站能力恢复之前就可以进行,上肢智能训练装置使二级肌力的患者可以进行功能训练活动,运动控制训练装置提升了肢体活动能力训练的水平,第三代功能性电刺激使得患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放大自己的肌肉主动活动能力,新型步态训练仪可以使瘫痪者的步行能力“立竿见影”地得到改善,各种新型材料在康复医疗的应用正在逐步拓展,以生物力学分析为基础的各类矫形器具得到快速的发展。 龙腾虎跃的2012年 2012———龙年!这是我们学科的腾飞之年。 即将召开的卫生部全国康复医疗工作会议将吹响康复医疗腾飞的号角。 ○ 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社会经济和文明的高速发展、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人民群众对提高品质生活的渴求,都是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最强劲的动力。2012年康复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志将是:1、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和转介体系基本形成;2、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转变功能,强调急性期康复,平均住院日缩短到28天以内;3、康复医院迅速发展,包括(1)二级综合医院转化为康复医院;(2)二级医院转化为大康复小综合为的医院;(3)社会资本投入新建或者改建康复医院;4、社区康复有所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的管理者在药品零差价管理的环境下,必然会把目光投向康复医疗的发展。5、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需要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 ○康复医学能力建设 卫生部即将推行的全国康复医学能力建设是学科发展最重要的保障措施。国家将对康复治疗师的全员培训给与实质性的支持。全国康复治疗师的数量将成倍增长。康复治疗师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都将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得到迅猛发展。康复治疗师教育国际化进程将有实质性的进步。 ○ 康复医疗规范化 卫生部康复医院的建设标准和康复治疗规范将颁布,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的准入将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康复医疗质控中心可望在多数省市建立,康复服务体系认证工作可望启动,康复医院的计算机管理体系可望建立和完善。国家康复医疗重点学科的认证和国家级康复示范中心的认证将有助于促进康复医学科建设。ICF和康复临床路径是学科行为规范化的重要工具,将在部分康复医疗机构实质性地运行实施。我国康复医疗领域的两个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肌电图和心肺运动试验将从技术队伍培训入手,得到加强。 ○ 康复医疗手段 国际上新型康复医疗器材和设施不断涌现,特别是智能化、小型化、人性化、家庭化的运动训练器材和设施将成为临床应用的主旋律,运动反馈将成为新的关注方向,物联网技术将逐步在康复医疗领域得到应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将“中国制造”深化为“中国创造”的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国产新型康复器材的研发将成为2012年的亮点,并将在2013年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术大会上奏响“中国创造”的凯歌。 2012年,让我们一起见证我们学科的龙腾虎跃。  相似文献   
72.
目的:明确运动训练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远端脊髓超微结构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18只,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SCI模型。术后随机分为损伤后1周组、对照组(未行训练)及训练组(术后1周开始训练,共4周)。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第1、2、3、4及5周时采用BBB评分评定运动功能,训练结束后取腰膨大段脊髓进行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BDN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BBB评分:对照组与训练组BBB评分均较损伤后1周、2周明显提高,但训练组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②超微结构:损伤后1周组,髓鞘排列规律整齐、轴索较均匀一致、核仁清晰;对照组髓鞘松散、轴索与髓鞘间出现空隙、轴突变性及空泡;训练组髓鞘完整、较薄、轴索均匀、髓鞘下及神经纤维周围基质中少见空泡。③BDNF免疫组化:BDNF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多分布于脊髓前角,中央管周围也有出现,背角少见;训练组BDNF阳性染色颗粒增多,平均光密度值较损伤后1周组及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减轻损伤远端脊髓继发性损害,并促进BDNF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生理性缺血训练(PIT)对冠心病患者循环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分为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10),均应用3个月常规药物治疗,其中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3个月的PIT。PIT采用高强度静力性握拳诱导上肢肌肉最大等长收缩运动,造成短暂的骨骼肌生理性缺血;每次握拳持续1min,放松1min,重复10次为1组,每天4组,每周5d,训练3个月。3个月前、后分别抽取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EPCs的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3个月前,两组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和VEGF浓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3个月PIT,训练组患者EPCs数量增加到(0.044±0.016)%,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15);VEGF浓度增加到(98.5±17.4)pg/ml,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1)。而对照组3个月前、后EPCs数量和VEGF浓度均没有显著改变(P>0.05)。对照组3个月后两指标均低于训练组3个月后的水平(P<0.05)。3个月后两组患者EPCs数量与VEGF浓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PIT可以增加冠心病患者循环EPCs的数量和VEGF的浓度,从而可能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的生成。  相似文献   
74.
早期被动运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引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 ,术后早期持续被动运动 (CPM )的应用对膝关节内引流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观察和比较手术当天下午应用CPM前、中、后各 1h膝关节的引流量及术后第 1d上、下午进行CPM前、中、后各 1h膝关节的引流量 ,并进行同一时段CPM前、中、后的两两比较。结果 术后当天CPM前、中、后 1h的膝关节引流量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第 1d上午CPM前、中、后 1h的膝关节引流量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第 1d下午CPM前、中、后 1h的膝关节引流量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早期应用CPM并不会使膝关节引流量增加 ,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5.
我们对 10例有合并症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康复训练 ,并对康复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进行评估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共有 10例有合并症的冠心病患者参与了康复训练 ,其中男 7例 ,女 3例 ,年龄5 3~ 5 7岁 ,平均 (6 3 .6± 6 .2 )岁。临床资料见表 1。表 1  10例有合并症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一览表例号性别 年龄(岁 ) 病程主要病变合并症 心功能(NYHA )1女 61 2年劳力性心绞痛心衰Ⅱ~Ⅲ2男 63 2年频发室早高血压病Ⅲ期Ⅱ3男 65 2年陈旧性心肌梗死劳力性心绞痛高血压病Ⅲ期Ⅰ~Ⅱ4女 61 4月病窦Ⅱ~Ⅲ度房室…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介绍高血压运动治疗的现代发展趋势,主要有:第1 运动方法趋向于和缓和多元化,力量训练、有氧训练、饮食结合治疗等取得积极的效果。第2 降压效果达到安静时 S B P降低2 % , D B P降低1% ,肌体应激、血脂、肥胖、吸烟、血纤维蛋白原等危险因素明显降低。第3 运动训练必须长期坚持才能保持训练效应。第4 合并糖尿病或高胰岛素血症的高血压特别需要运动治疗。第5 环境和心理因素影响血压测定。第6 继发性高血压也可以进行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77.
励建安 《现代康复》1999,3(4):387-387
5.3.4呼吸肌疲劳:肌肉疲劳可分为低频疲劳和高频疲劳。低频疲劳是指低频电刺激(1Hz-3Hz)所产生的收缩力下降.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高频疲劳是指高频电刺激(50Hz~100Hz)造成的疲劳,一般认为与肌肉代谢有关。其中低频疲劳的临床意义较大。CHF患踏车运动后可迅速发生最大呼气压和吸气压降低。采用膈神经电刺激的方法.发现健康人和CHF患在最大运动时最大吸气和呼气压均显降低.但跨膈无显改变.CHF患有明显呼吸辅助肌氧化不足,但未见低频疲劳。因此最大呼吸压力降低或许与主观动机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 :通过观察电刺激等长收缩运动 (IE)及正压呼吸时肺内压对肺毛细血管楔嵌压 (PCWP)的影响 ,探讨IE时PCWP增加的机理。方法 :成年健康杂种犬 5只 (雌性 2只 ,雄性 3只 ) ,体重 11.1± 1.0kg。浅麻醉下以感应电刺激使腓肠肌产生最大IE ,并以呼吸器向肺内充气产生正压呼吸。腓肠肌单侧电刺激IE9分钟、双侧电刺激IE9分钟、正压呼吸时肺内压为 2kPa、3kPa、4kPa、5kPa时以及安静状态测定PCWP。结果 :(1)单侧和双侧腓肠肌电刺激IE时的PCWP与安静状态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两种IE之间比较亦无显著差异 (p>0 .0 5 ) ;(2 )肺内压与PCWP相关系数为 0 .89(p <0 .0 1)。结论 :IE本身不直接引起PCWP增高 ,肺内压增高与PCWP增加直接相关 ,因此高强度IE合并的乏氏动作可能是引起PCWP生理性增高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9.
目的:明确兔乙醇胫神经阻滞的量效关系。方法:新西兰兔24只,胫神经44条,外周神经电刺激器引导下,行胫神经无水乙醇阻滞。按注射容量分为4组:0.1ml、0.3ml、0.5ml和1.0ml。分别于阻滞前和阻滞后第1、2、4、7天及2、3、4、5、6、7、8周,记录腓肠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实验终止时,取胫神经和注射部位肌肉行HE染色,观察组织学损害。结果:小容量0.1ml组CMAP波幅在第1周有所恢复,但第2周作用基本消失(P>0.05),而0.3ml组的作用持续到第8周(P<0.05);大容量组(0.5ml和1.0ml)CMAP波幅降低更明显(P<0.05),但并发症也显著增加。大部分动物(9/15)因并发症死亡,故实验在第4周终止。前4周CMAP波幅降低,除0.3ml与0.5ml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组织学示各组出现不同程度神经轴索变性;0.5ml和1.0ml组肌肉局灶性结缔组织增生。结论:兔乙醇胫神经干阻滞的理想有效安全容量是0.3ml/点。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索运动点的本质是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还是运动终板密集区,给化学神经阻断技术的定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新西兰兔9只,靶肌肉为双侧肱二头肌及双侧腘绳肌。每块肌肉选择2个研究点,共计72个点分为3组:小神经密集区(N组):通过最小电刺激引起最大收缩的部位;运动终板密集区(P组):肌电图显示终板电活动最活跃的部位;非密集区对照组(C组):以最强电流诱发最弱靶肌肉收缩,且连接肌电图后未出现终板电活动的部位;在以上部位注入染料定位。分别记录三组的电刺激强度。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应用图文报告分析软件观察运动终板及神经纤维数量,将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刺激强度比较:C组最大(0.73±0.05)mA,P组次之(0.39±0.04)mA,N组最小(0.10±0.01)mA,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神经纤维数量比较:N组最多,P组次之,C组最少。N组与P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N组与C组,P组与C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运动终板数量比较:P组最多,N组次之,C组最少,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终末神经纤维密集区和运动终板密集区十分接近,但是"运动点"概念不同。临床上可以使用电刺激技术作为肉毒毒素肌肉注射的定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