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8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46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63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18篇
内科学   139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51篇
综合类   483篇
预防医学   112篇
药学   145篇
  4篇
中国医学   165篇
肿瘤学   5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目的观察动脉内膜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及其与p38表达的关系。方法分别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W estern b lot)方法检测家兔假损伤组(S组)和损伤组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形态学改变及血管壁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平滑肌α肌动蛋白(SMα-actin)和p38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⑴内膜损伤后1 d血管中膜管腔侧、3 d管腔内表面可见增殖的VSMC,5~7 d新生内膜(NI)形成并逐渐增厚,14~35 d NI进行性增厚。各组中膜均有增殖的VSMC向腔面集聚。⑵S组动脉中膜VSMC及内皮细胞PCNA为阴性。中膜于损伤后1~14 d,NI于5~14 d PCNA阳性细胞率逐渐增加,14 d达高峰,28 d后开始逐渐减少,且NI阳性率略高于中膜。⑶S组动脉中膜SMα-actin表达为阳性,内皮细胞为阴性。SMα-actin阳性面积于损伤后1 d开始减少,3 d最为明显,5 d后开始逐渐增加,NI阳性表达略低于中膜。⑷S组动脉中膜p38较少或无表达,损伤后1~35 d呈持续高表达,以3~14 d最为明显,NI阳性表达略高于中膜。损伤后p38表达变化与PCNA表达变化呈正相关,且早于SMα-actin表达减少。结论内膜损伤后VSMC增殖能力与其表型转化密切相关,p38参与了损伤后VSMC表型转化的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42.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别永信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0):142-142
(1)电化教学、图谱库与实物标本优化组合;(2)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模型、挂图与实物标本观察相结合;(3)技术操作与课堂讨论并行;(4)阶段测验与期末综合考试衔接;(5)实物标本与标本图片交替观察;(6)实物标本与多媒体课件混合考试;(7)强化随堂测验:(8)试行多媒体综合考试。  相似文献   
43.
宫颈癌中HPA的表达与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细胞核增殖相关抗原Ki-67和微血管密度的检测,探讨HPA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67例宫颈癌中HPA、Ki-67和CD34的表达,并与13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对照研究,分析HPA与患者临床特征、Ki-67和CD34之间的关系。结果67例宫颈癌中49例(73%)阳性表达,而正常13例宫颈组织中无一例阳性表达(P=0.000)。HPA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显著正相关(P值分别为0.001、0.012、0.000、0.000)。结论HPA可能在宫颈癌的发展、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有关,可作为临床预测宫颈癌浸润转移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和有价值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4.
川芎提取物穴位敷贴辅助治疗中风后遗症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疾病属于中医"中风"范畴,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其发生率还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核素β射线近距离治疗(包括核素敷贴治疗和放射性胶体内照射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698例皮肤血管瘤患者,对于草莓状血管瘤及鲜红斑痣者行90Sr敷贴治疗;对于海绵状血管瘤均行32 P-D胶体注射治疗;对于混合型血管瘤行90Sr敷贴+32P-D胶体注射治疗病变部位,敷贴器为中国原子能科学院提供,大小为3 cm ×4 cm.照射剂量大致根据患者年龄确定,并根据患者体质、病变部位及病程长短等适当增减,1次/d,3d为一个疗程,3个月后根据病情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根据血管瘤大小和患者年龄决定配置32 P-D的体积和32P-胶体放射性活度以及地塞米松的浓度,根据年龄大小和病变所在部位适当增减32p-胶体浓度及地塞米松用量.病损部位常规消毒,沿基底部进针,由近及远弥漫性注射,对于巨大血管瘤应多部位、多方向、由近及远弥漫性均匀注射.3个月后随访疗效,如未愈可行第二疗程治疗,一般不超过5个疗程.结果 90Sr敷贴治疗草莓状血管瘤痊愈率100%;90Sr敷贴治疗鲜红斑痣治愈率为59.2%;32P-D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治愈率为92.4%;90Sr敷贴+32p-D治疗混合型血管瘤治愈率为94.5%,且不易复发,不痛苦,不良反应少.结论 核素近距离治疗皮肤血管瘤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NICU肺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神经内科NICU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结果:88例神经内科NICU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真菌181株,其中念珠菌所占比例最高,为94%(170/181);其高危因素主要包括长期运用广谱抗生素、激素以及机械通气时间较长等。结论:预防肺部真菌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提升患者机体的抵抗能力,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认真遵循无菌原则,从而尽早消除肺部真菌的各种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7.
曲淑杰  别毓舒  赵树波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96-696,F0003
<正>准确的检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和疗效的观察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在检验医学中必须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标本采集是质量控制中的关键环节。由于涉及的范围广,仅从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体位:直立位或坐立位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导致血浆  相似文献   
48.
秋季养肺     
泽别 《养生月刊》2014,(9):795-797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主诸气,司呼吸,吸入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化为元气,维持生命;肺朝百脉,气推动血运行有赖于肺,参与人体水液代谢,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凡皮肤、鼻咽喉诸症,皆与肺有关。而肺在四季中对应的节气是秋季,因此,秋季保养肺气肺阴,以顺应冬季收藏的需要,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总结硬脊膜外动静脉瘘(SEDAVF)合并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复合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合手术治疗的1例SEDAVF合并SDAVF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首先经动脉途径进行ONYX胶栓塞,因胶弥散效果不佳,仅封堵供血动脉,瘘口及引流静脉仍可显影;然后,开放性手术烧灼硬脊膜外扩张迀曲的静脉丛血管,但未剪开硬脊膜探查,术后7 d因并存SDAVF加重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引起症状加重,再次行介入栓塞时处理SDAVF。术后6个月随访双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大小便功能正常。结论 SEDAVF处理的关键在于闭塞瘘口及近端引流静脉,对于合并的SDAVF,可选择介入治疗。单纯SEDAVF,可选择开放性手术灼闭硬脊膜外扩张迂曲的静脉湖;SEDAVF合并SDAVF,可先行介入栓塞瘘口,解除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及硬脊膜外静脉湖压迫症状;如仍末治愈,可行开放手术灼闭硬脊膜外扩张迀曲的静脉湖,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相似文献   
50.
正肝胆管结石病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病因不明,复杂多变的良性胆道疾病[1-3]。虽然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手术难度大,治愈率低,往往需反复多次手术,病程晚期继发胆汁性肝硬化甚至肝内胆管癌,被称为"良性疾病,恶性预后[4]"。1963年,黄志强院士创建国内第一个肝胆外科中心,救治了一大批肝胆管结石病病人。黄老提出的"解除梗阻、去除病灶、通畅引流"的十六字原则,时至今日,仍然是肝胆管结石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