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3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肾功能衰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分析体外循环术后肾功能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术后有无肾功能异常,将6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病人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了体外循环诸多因素与肾功能不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肾功能异常组在体外循环时间、低灌注发生率、升压药用量、输血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方面与正常组对照有显著差别。结论 心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长、围术期低血压、大量应用升压药和血制品以及术前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是术后引发肾衰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2.
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的应用现日趋广泛,从早年的心室前壁扩展到目前心脏任意部位的靶血管均可在不停跳下完成吻合。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本手术组为62例患者行不停跳搭桥术,术中维持了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现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3.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DP/DA比值变化及意义(摘要)刘鲁祁李培杰王春祥王明华1987~1995年,我们对120例二尖瓣置换术病人肺主动脉直径(DP)和升主动脉直径(DA)进行了测量,旨在探讨其变化特点与换瓣术成败的关系。临床资料本组120例病人,男56例...  相似文献   
24.
心脏手术后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时的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初步探讨心脏手术后危重病人机械通气时营养支持治疗的合理应用。 方法:87 例各种类型的心脏手术后危重病人,在机械通气期间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术后24 h 至胃肠功能恢复前应用TPN;胃肠功能恢复后至病情基本稳定期间应用PN+ EN;病情完全稳定后则用EN。 结果:全组机械通气时间98~557(193±117)h,死亡25 例,存活病人机械通气脱机一次成功者占74.19% 。与营养支持有关的并发症,有高血糖19例、高脂血症5 例、高胆红素血症15 例,无静脉导管感染病例。 结论:本组病人营养支持有助于纠正代谢紊乱,提供能量,改善病情,提高存活率;行阶段性营养支持既可降低TPN 并发症,又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利用羧基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SE)能与氨基基团发生特异性不可逆结合,且在波长为488 nm的激发光下发出绿色荧光的特性,检测人工心脏瓣膜的交联程度。方法将去细胞的牛心包浸泡于0.5%的戊二醛溶液中进行交联处理,根据浸泡时间不同分为空白对照组、10 min组、30 min组和6 h组。各组分别制成冰冻切片,经CFSE溶液处理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每组切片的荧光强度,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每组图像的平均荧光强度。同时,从戊二醛处理过的牛心包中提取蛋白质,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检测各组牛心包的剩余蛋白含量,与氨基免疫荧光探针法进行比较。结果未交联的氨基数量随交联时间增加逐渐减少,荧光强度空白对照组>10 min组>30 min组>6 h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结果显示,从空白对照组到6 h组可提取的蛋白越来越少。结论与蛋白电泳法检测生物瓣膜交联度相比,CFSE荧光免疫法更为直观灵敏,且能反映瓣膜组织任何部位、层厚的交联效果,为人工生物瓣膜交联度的检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26.
行主动脉瓣置换时,对主动脉根部细小、瓣环狭窄者勉强选择较小的人工瓣,会因瓣膜出口面积太小、跨瓣压差超过生理限度而对血流动力学有较大影响。Manouguian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但手术复杂,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定困难。自1987~1996年,我院...  相似文献   
27.
机械瓣急性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低,但它却是人造心脏瓣膜替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死亡率极高,急症再手术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唯一有效方法。我院1986年10月~1998年10月共应用机械瓣482枚为398例病人施行人工瓣膜替换术。发生各种急性瓣膜功能障碍接受急症再次手术治疗14例,死亡5例,死亡率3571%(5/14)。本文就其急性瓣膜功能障碍的诊断、急症再手术处理的经验和教训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及结果11 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本组接受急症再手术者14例,占同期398例心脏瓣膜替换术的352%。一期手术情况:先心病有室缺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并淋球菌性尿道…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决策与手术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回顾近十年132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经验和手术效果并作出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搭桥数目为1条~5条(2.51条±0.90条),每个吻合口平均吻合时间约为10 min,全组有7例因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转行体外循环手术.术后死亡4例,分别为围术期心肌梗死、低心排2例,消化道应急溃疡大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恶性心律失常、室颤抢救无效1例.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但不应说是最好的或唯一的手术方式,手术方式的选择应着眼于搭桥病人是否适合不停跳手术,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和准确应用这种手术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9.
1986年以来,我院为350例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发生机械瓣膜急性功能障碍6例,均经再次手术或尸解证实。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23~53岁(平均37岁)。行二尖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瓣膜功能障碍距首次手术时间为10分钟至13个月。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室颤,其中心脏骤停2例,急性左心衰及机械瓣金属音消失3例,另1例表现为低血压、桡动脉平均压波动范围较大。瓣膜急性功能障碍的原因为人工瓣叶破裂造成卡瓣2例,瓣柱断裂造成卡瓣1例,血栓形成堵塞瓣口、残留细腱索卡瓣及左心室后壁钙化斑块影响瓣叶开放各1例。再次手术时重新置换机械瓣或生物瓣各2例,调整瓣叶开口方向1例,另1例为双瓣置换术后,怀疑低血钾心脏骤停,心脏复苏后并行机诫转流3小  相似文献   
30.
目前,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尽可能缩短血管桥吻合时间,从而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手术安全性这一观点,有了更加肯定的认可。我们通过本实验设计的一次完成型血管机械吻合装置(OVAD)可以瞬间快速的完成血管吻合,且不损伤血管内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