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0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本研究用γ-射线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MN),使用细胞周期控制、BrdU免疫荧光染色、松胞素B(CB)阻滞胞质分裂等技术,研究人淋巴细胞微核形成与细胞周期间的定量关系。结果:①G0期和G1期淋巴细胞照射组和对照组相比,微核率(MNF)和微核细胞率(MNCF)均无明显变化(P>0.05)。②S期和G2期淋巴细胞照射组和对照组相比,MNCF均明显增加(P<0.01)。(3)M期淋巴细胞照射组与对照组相比,MNF与MNCF分别增加90多倍和70多倍。结论:在人淋巴细胞周期中S期和G2期可形成MN,但M期是形成MN的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2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genotoxicity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a Chinese medicinal herb, Triptery-gium Hypoglaucum (Level) Hutch (THH). Methods: The genotoxicity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THH were investigated in 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 cells on the mutation of 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HPRT) gene by using single cell clone culture, two-way screening counting, multiplex PCR amplification and gel electrophoresis.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mutant spectra existed between the spontaneous mutation and induced mutation by THH. Only 7. 7% (1/13) of spontaneous mutants showed deletion mutations, whereas the induced mutants included 46. 6% (27/58) deletions. Mapping of all intra-genic deletion breakpoints showed a random distribution in all 9 exons, but toward the 3'-end of the HPRT gene. Deletion of exon 1 only appeared when whole gene was deleted. Deletions of exon 7/8 and 9 often showed linkage deletions (71. 4%). Conclusion: THH can induce the mutation, mainly dele  相似文献   
23.
硝酸羟胺急性毒性和诱导染色体损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背景与目的:探讨硝酸羟胺的急性毒性和半数致死剂量(LD50)以及对染色体的影响,为其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小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硝酸羟胺溶液,观察小鼠死亡率和脏器的病理改变;计数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评价硝酸羟胺对小鼠的毒性作用程度.结果:小鼠的LD50 24h为186 mg/kg(177~197 mg/kg);14 d为183 mg/kg(174~194mg/kg);肉眼未见脏器有病理改变.小鼠腹腔注射硝酸羟胺实验组微核发生率、染色体畸变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按化学物质的急性分级标准,硝酸羟胺属中等毒级别,腹腔注射硝酸羟胺可诱导小鼠染色体损伤.  相似文献   
24.
大豆异黄酮对 UUO大鼠TGF-β1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大豆异黄酮对单侧输尿管梗阻 (unilateralureteralobstruction ,UUO)大鼠梗阻肾脏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观察大鼠结扎侧肾脏的病理改变 ,应用HE和PAS染色观测肾间质容量 ,应用RT PCR法检测肾组织内TGF β1mRNA的表达。结果 异黄酮组梗阻肾肾间质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异黄酮组TGF β1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 ,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 (P <0 0 5 ) ,异黄酮组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轻于对照组。结论 大豆异黄酮对UUO大鼠梗阻肾肾间质纤维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机制与大豆异黄酮可抑制TGF β1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人群结直肠癌发病危险与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方法进行院内病例-对照研究,478名有效病例和838名对照均选自于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在第三军医大学3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重庆本地居民患者,并按年龄相差5岁以内、性别和居住地相同的条件进行配对.采用条件逻辑回归方法计算OR值,表示与疾病危险性的关联程度.结果重体力/极重体力劳动使直肠癌的危险显著增加(OR=1.49,95%CI:1.03~2.17),对结肠癌没有显著影响.而每日保持适当的直立活动时间(2~5 h/d)避免久坐(卧)则对直肠癌有显著保护效应 (OR=0.6,95%CI:0.36~0.99).10年前的体重指数、锻炼频率、睡眠时间等因素对直肠癌或结肠癌均无显著影响.结论体力活动程度对结直肠癌尤其是直肠癌的发病可能存在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6.
背景与目的:研究小鼠淋巴瘤L5178Y3.2.7c-tk /-细胞tk基因的自发突变频率和分子突变。材料与方法:进行4次平行试验,计算自发突变频率。选择tk基因自发突变子(tk-/-),提取基因组DNA,经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扩增,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分析和测序等技术,分析其分子突变谱。结果:L5178Y细胞tk基因的平均自发突变频率为145×10-6,tk基因自发突变LOH平均发生率为79.8%。由LOH分析的试验结果显示,自发突变的LOH在大集落(Largeclone,LC)与小集落(Smallclone,S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列分析证实,自发tk基因点突变主要为碱基置换。结论:tk基因的自发突变是以功能性等位基因缺失为主的分子突变,其中点突变以碱基置换为主。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促癌物佛波酯(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TPA),岗田酸(okadaic acid,OA)和氯化镉(cadmium chloride,CdCl2)在促进BALB/c 3T3细胞转化过程中对骨桥素基因(OPN)转录表达的影响.方法以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为启动剂,TPA,OA和CdCl2分别为促癌剂,建立BALB/c 3T3细胞转化模型.采用小鼠毒理基因芯片分别检测促癌物处理过程中和转化细胞集落中的基因表达变化,同时采用实时RT-PCR验证部分细胞样本的OPN基因表达.结果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3种促癌物在作用过程中均能诱导OPN基因表达升高,其中TPA处理后4 h,7 d和17 d,OA处理后3,7 d和24d,CdCl2处理后3 d和7 d,OPN基因的表达较对照组增强;同时在促癌物诱导形成的9个转化细胞集落中,有8个转化集落检测到OPN基因表达升高.此外,实时RT-PCR检测也验证了OPN基因的表达升高.结论OPN基因与TPA,OA和CdCl2的促癌作用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8.
目的:筛选胎兔颅骨细胞原代培养中的细胞克隆,建立成骨细胞株。方法:从服兔颅骨组织中分离培养颅骨细胞,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传代筛选,建立成骨细胞株,并运用酶组化、免疫级化及染色体染色等方法予以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颅骨细胞来源复杂,形态多样;克隆传代筛选的细胞株,细胞形态单一,碱性磷酸酶组化染色呈强阳性,骨形态发生蛋白免疫级化染色呈强阳性,钙红染色显示具有成骨能力;染色体数目形态保持相对稳定。结论:利用有限稀释和克隆传代培养筛选建立的成骨细胞株,生物学性状均一,遗传学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探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发生情况。方法利用微卫星分析法对3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6个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进行了分析。结果6个MMR基因LOH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hMSH3(30%)、hPMS2(25%)、hMLH1(30.0%)、hMSH2/hMSH6(23.07%),hPMS1基因未发现杂合性缺失。结论在中国人散发性结直肠癌中,MMR基因通过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分子遗传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