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目的 分析机器人辅助二尖瓣置换术治疗二尖瓣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2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二尖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机器人辅助二尖瓣置换术30例为观察组,传统正中开胸二尖瓣置换术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局指标、临床结局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转机时间、主动脉开放后并行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阻断时间、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结局的好转率为96.67%,对照组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尖瓣病变经机器人辅助二尖瓣置换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疗效结局指标,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2.
喉气管外伤若不及时正确地治疗,可引起瘢痕性喉气管狭窄等难治性后遗症,严重者可迅速死亡。我科1999年1月~2003年1月收治喉气管外伤患者3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正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可以通过多个数据参数进行量化评估各疾病相关纤维束的损伤类型和预后;还可通过纤维束示踪技术(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在活体上以三维形式显示白质纤维束的空间走形,用于指导手术,以更好地保护重要纤维束。基底节区出血以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损伤引起偏瘫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近年来,基于DTI技术对CST进行定量、定性的研究逐渐增多,意在提高临床干预能力以及预测病情转归。本文就该技术在基底节区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颅内皮样囊肿破裂的临床特点与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皮样囊肿自发破裂并广泛颅内播散的病例资料,将病例的临床、影像学、治疗方法及病理学特点与相关文献结合,并对病例进行跟踪随访。结果 2例病人术后随访2~5年,皮样囊肿均未复发,颅内播散脂粒无增大,无神经功能缺失。结论皮样囊肿属于良性病变,复发率及癌变率极低,癌变后预后极差。皮样囊肿破裂播散的内容物多为无活性物质,但病人必须规律随访。  相似文献   
55.
刘海兵  曾甦漪 《四川医学》2009,30(9):1409-1411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2008年19例孤立性蝶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9例患者术前均经CT、MRI及鼻内镜确诊。术后病理慢性蝶窦炎10例,蝶窦囊肿2例,真菌性蝶窦炎7例。19例全部治愈。结论CT及MRI检查和鼻内镜的应用,为蝶窦病变诊断提供有力依据,经鼻窦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径路安全,视野清楚,痛苦小,疗效肯定,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非Galen静脉软脑膜动静脉瘘(NGPAVF)的临床表现、血管构筑,以及治疗方案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幕下NGPAVF伴巨大瘤样扩张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临床、影像学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并对患儿进行观察随访。结果 本例患儿行血管内介入(球囊辅助、弹簧圈+Onyx胶)栓塞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缺失。术后19个月复查头颅DSA,未见软脑膜动静脉瘘复发。结论 选择球囊辅助、弹簧圈+Onyx胶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高流量NGPAVF伴巨大瘤样扩张,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7.
目的:介绍伴有听力突降的分泌性中耳炎诊疗体会。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12年6月间我院资料完整的伴有听力突降的分泌性中耳炎41例,介绍其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结果:41例患者均治愈。结论:伴有听力突降的分泌性中耳炎是可以治愈的,但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8.
59.
目的:探讨针对性的膝关节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5例能步行但无膝关节分离运动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进行常规训练,强化组22例进行膝关节分离运动强化训练。训练前和训练2个月后评估Fugl-Meyer评价法中下肢项,6min步行距离和10m步行时间。结果:患者FMA评分(下肢项)对照组训练前为15.46分,训练后为17.51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强化组训练前为16.28分,训练后为25.63分,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步行能力强化组训练前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亦具显著性意义(P<0.05),但训练后强化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个月后出现膝关节分离运动患者对照组为13%(3/23),强化组为55%(12/2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对性的膝关节分离运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0.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 方法: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康复治疗,包括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观察组:第一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第二疗程(4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长度是40%的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的步行速度,步行持续时间30min/次,1次/d,5次/周;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1次/d,5次/周,为期8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下肢肌痉挛(MA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和6min步行能力测试(6MWT)、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MA-LE评分、MAS、FAC、6MWT和BB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第一、第二疗程各项评定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此外,对照组患者2个疗程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患者第二疗程的各项评定得分改善值高于第一疗程(P<0.05)。 结论:应用运动想象结合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且疗效高于单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