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腹部手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应用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于腹部术后镇痛342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硬膜外阻滞下共施行腹部手术562例。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A组为对照组220例;B组为术后PCEA镇痛组342例;两组年龄和体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方法在急性腹膜炎模型小鼠炎性内脏痛的镇痛及抗炎作用。方法 SPF级健康成年雄性小鼠60只,体重24~28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五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CK组)、急性腹膜炎模型组(VP组)、右美托咪定静脉注射组(DEX-V组)、右美托咪定腹腔注射组(DEX-P组)、右美托咪定+甲基牛扁碱组(DEX-M组)。VP组、DEX-V组、DEX-P组DEX-M组腹腔注射0.9%乙酸溶液0.1 ml/10 g建立急性腹膜炎模型,CK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造模前15 min,VP组、DEX-P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右美托咪定10μg/kg,DEX-V组经尾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10μg/kg,DEX-M组经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10μg/kg和α7nACh受体特异性拮抗剂甲基牛扁碱2.4μg/g。观察并记录小鼠急性腹膜炎模型建立后2 h内的镇静情况、扭体反应和内脏痛指数(VPI评分);建模6 h后取材并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和腹膜组织匀浆中IL-6、TNF-α的浓度;取小鼠腹腔注射部位壁层腹膜组织,在光镜下观察其水肿程度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CK组比较,VP组、DEX-V组、DEX-P组和DEX-M组均出现扭体反应,给药后15、30、45、60、75、90、105、120 min时VPI评分明显升高(P<0.05),血清和腹膜组织匀浆的IL-6和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腹膜组织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与VP组比较,DEX-V组和DEX-P组镇静效果较好,给药后30、45、60、75 min时VPI评分明显降低(P<0.05),血清和腹膜组织匀浆的IL-6和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腹膜组织水肿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与DEX-P组比较,DEX-V组腹膜组织匀浆中的IL-6和TNF-α浓度明显升高(P<0.05);DEX-M组镇静情况、给药后45、60、75、90 min时VPI评分、血清和腹膜组织匀浆的IL-6和TNF-α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局部腹膜组织水肿明显加重,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多。结论右美托咪定局部腹腔注射可以有效降低急性腹膜炎小鼠的内脏痛指数,对局部腹膜组织有抗炎作用且效果优于静脉注射,其抗炎机制可能部分与激活a7nACh受体引导的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评价川芎嗪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180~ 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川芎嗪组(T组).S组仅分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NP组和T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痛模型.T组于术毕开始腹腔注射川芎嗪100 mg/kg,1次/d,连续14 d;S组和NP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于术前1d、术后3、7、14 d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并于术后3、7和14d时测定痛阈后各取6只大鼠处死,取L(4).5脊髓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Bcl-2及caspase-3的表达,TUNEL法检测脊髓背角凋亡细胞,计算细胞凋亡率.结果 S组比较,NP组和T组热痛阈及机械痛阈降低,脊髓背角Bcl-2和caspase-3表达上调,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与NP组比较,T组热痛阈及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Bcl-2表达上调,caspase-3表达下调,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结论 川芎嗪可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与抑制脊髓背角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氯胺酮后处理及其联合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肝脏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00~230 g,随机均分为缺血损伤组(A组)、氯胺酮后处理组(B组)、氯胺酮后处理联合缺血后处理组(C组)、假手术组(D组).按照Nauta介绍的方法建立缺血模型,在缺血1 h后恢复灌注时,B组由尾静脉推注氯胺酮10 mg/kg,C组由尾静脉推注等量氯胺酮的同时对肝脏进行缺血后处理,D组仅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再灌注4 h后采集下腔静脉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取肝组织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和通过电镜观察肝脏的损伤程度.结果 B、C组ALT、AST、MDA均低于A组、SOD高于A组(P<0.05),Bcl-2表达高于A组,Bax表达低于A组(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B、C组细胞损伤程度轻于A组.结论 氯胺酮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肝脏的再灌注损伤,但是联合缺血后处理后其保护效应并没有加强.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均分为双后肢缺血-再灌注组(L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和假手术组(S组).检测再灌注即刻(T1)、1 h(T2)、3 h(T3)、6 h(T4)、12 h(T5)和24 h(T6)小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小肠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光镜下对小肠黏膜行Chiu's病理分级.结果 与S组比较,LIR组和IPo组各时点小肠黏膜Chiu's病理分级、MDA含量、MPO活性和W/D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与LIR组比较,T3~T6时IPo组Chiu's病理分级降低,T2~T6时MDA含量、MPO活性和W/D显著下降,而SOD活性升高(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双后肢缺血-再灌注小肠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氧自由基及中性粒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全麻气管拔管反应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高血压患者24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均分为四组:右美托咪定0.4μg/kg组(D1组)、0.6μg/kg组(D2组)、0.8μg/kg组(D3组)、舒芬太尼0.1μg/kg组(S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缓慢静注。记录拔管质量评分、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与S组相比,D1、D2、D3组拔管质量评分明显降低(P<0.05),D1、D2、D3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显著减少(P<0.05)。结论 0.4~0.8μg/kg右美托咪定能明显减轻高血压患者围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显著提高拔管质量和缩短术后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47.
目的 研究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Soave手术时舒芬太尼用于骶管阻滞的麻醉及镇痛效果.方法 40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0.8%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组(S组:0.8%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kg),气管插管后行单次骶管阻滞,异氟醚吸入维持.观察两组气管插管前(T0)、骶管阻滞后(T1)、扩张肛门(T2)、游离肠管(T3)及拔管后5 min(T,)患儿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比较术中异氟醚维持值、肛门松驰程度及苏醒时间,术后2、4、8、16和24h镇痛、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S组与C组比较:T2、T3、T4患儿HR、MAP低(P<0.05),术中异氟醚维持值低(P<0.05),苏醒时间短(P<0.05),术后2、4、8 h' Ramsay镇静评分高(P<0.05),FLACC镇痛评分各时点低(P<0.05).两组术后尿潴留、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差异.结论 舒芬太尼配伍利多卡因、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Soave 手术,可提供良好的术中麻醉及手术后镇痛、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骶管阻滞联合静脉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患儿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60例择期进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手术患儿随机分为骶管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A组)和单纯静脉麻醉组(B组)。A组静脉给药后进行骶管阻滞,B组单纯静脉麻醉。分别观察诱导前(T0)、鞘管置入时(T1)、动、静脉轨道建立时(T2)、封堵器安放时(T3)、术后10min(T4)患儿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全麻药氯胺酮和丙泊酚的使用量;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后5 h疼痛评分、术中体动例数、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例数。结果 A组手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B组在T1、T2、T3、T4时间点患儿心率、平均动脉压较诱导前升高(P<0.05);A组术中体动例数少于B组(P<0.01),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A组患儿全麻药氯胺酮和丙泊酚的使用量少,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等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1),苏醒质量高,手术后5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结论手术期患儿血液动力学平稳,术中体动少,麻醉效果确切;苏醒时间短,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等苏醒期不良反应少,苏醒质量高;术后镇痛作用时间持久。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靶控输注异丙酚后对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异丙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异丙酚组在麻醉诱导后靶控输注初始血浆药物靶浓度为2.5ug/mL的异丙酚,根据麻醉深度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最大可达3.4ug/mL;同时复合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对照组术中间断静注咪唑安定、枸橼酸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阻断后30min、主动脉开放时、体外循环停机后30min、体外循环停机后90min抽取患者中心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两组在体外循环期间血清TNF—α、IL-8浓度均显著升高,对照组明显高于异丙酚组(P〈0.01);血清IL-10的浓度均显著升高(P〈0.01),但对照组明显低于异丙酚组(P〈0.01)。结论异丙酚可通过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和激活抗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机体逐级放大反复加重的过度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对机体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