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腕管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疾病,患者诉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有典型的夜间麻醒史,腕部正中神经处有Tinel's征,中晚期患者手指麻木呈持久性,并可出现拇对掌肌力、屈拇肌力减退以及大鱼际肌萎缩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病情较轻的早期患者在门诊行局部封闭及理疗等处理后,部分可得以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未去除致病因素,病情迁延加重,致正中神经变性,经手术行腕管切开减压后手指麻木症状未见有效缓解。我院自2004年6月来收治了24例此类患者,术后给予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明确膝关节运动时胫骨、髌骨与股骨髁接触的重叠区域 ,测量并比较分析重叠区域内髌股、胫股关节各自接触压大小及分布特点 ,探讨髌股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滑车假体长度的设计。方法 :收集 8具新鲜膝关节尸体标本 ,在Instron 85 0 1生物力学测试仪上构建实验平台 ,模拟生理状态下膝关节站立到下蹲屈膝的过程 ,采用染色法描记重叠区域、压敏法测量髌股、胫股关节在该区域接触压。结果 :股骨髁关节面存在髌股、胫股关节运动重叠接触区域 ,范围大致相当股骨髁髌股关节接触区域内、始于屈膝 75°髌股接触部的后部分区域 ;重叠区域内髌股、胫股关节各自接触压测定显示 ,前者的接触压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股骨滑车假体的有效长度应涵盖髌股关节在股骨髁所有接触区域。  相似文献   
43.
钽棒置入联合外周血干细胞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钽棒置入联合外周血干细胞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N)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09-01—2011-08采用钽棒置入治疗28例(43髋)ON,并于钽棒置入1~2周后进行了外周血干细胞介入,部分患者4~6周后接受第2次细胞疗法。结果 27例(42髋)获得平均48(36~60)个月随访,1例(1髋)失访,无一例死亡。术后36个月时股骨头的生存率为91.7%,HHS评分从术前的(56.3±12.8)分改善为术后的(90.5±1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4,P0.001)。39髋HHS评分优26髋,良10髋,可3髋,优良率92.3%。第2次介入发现股骨头内血管数目增多,血管变粗。术后1例发生大粗隆部位的滑囊炎,未发生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钽棒置入联合外周血干细胞介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避免或者延迟关节置换手术,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初次全膝置换术(TKA)后患者体温变化的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 91例施行初次TKA患者中施行单侧TKA72例,施行双侧TKA19例。测量围手术期患者每天腋下体温,比较术前和术后体温的差异。结果单侧TKA组术前体温(36.36±0.20)℃,术后的单日平均体温高峰出现在手术后第2天,为(37.14±0.53)℃。术后第6、7天患者体温〉37.5℃者分别占20%、14%,术后4~7d内有3d体温〉37.5℃者占13%。双侧TKA组术前体温(36.35±0.17)℃,术后的单日平均体温高峰出现在手术后第1天,为(37.17±0.48)℃。结论初次TKA的术后体温高峰一般出现在术后1~3d,从术后第4天起,体温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双侧TKA与单侧TKA相比,术后体温反应出现较早,峰值也高。  相似文献   
45.
目的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对线技术对髌骨轨迹作用的随机化、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150例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40例接受双膝同期置换,密封信封抽样随机分组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对线的参照标准,以“布巾钳试验”评价髌骨轨迹,决定是否作外侧支持带松解。结果股骨上髁轴组10个膝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股骨后髁轴组23个膝需行外侧支持带松解,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股骨假体旋转对线对于髌骨轨迹的优劣有着显著影响,股骨上髁轴作为旋转对线的参照轴可以明显改善髌骨轨迹。  相似文献   
46.
股骨髁髌股、胫股关节运动重叠接触区域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记膝关节运动过程中胫股、髌股关节在股骨髁关节面接触的重叠区域,明确其具体范围,为进一步研究膝关节髌骨、胫骨和股骨三者对应解剖关系以及生物力学特性,为优化股骨假体设计奠定基础.方法Instron 8501生物力学测试仪模拟生理状态下膝关节站立到下蹲屈膝过程,收集8具新鲜膝关节尸体标本,通过染色法分别描记髌股、胫股关节运动在股骨髁面的接触区域,标记其重叠范围.结果髌股、胫股关节在股骨髁关节面运动存在重叠接触区域,范围大致相当股骨髁面全髌股关节接触区域的开始于屈膝75°髌股接触区域的后部分.结论膝关节股骨假体的设计应该考虑股骨髁与髌股关节、胫股关节运动的重叠接触区域解剖特点.  相似文献   
47.
48.
国人髌骨形态学研究及其在髌骨假体设计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研究正常国人髌骨关节面的形态学特征,探讨它们在国人髌股关节假体的髌骨假体设计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影像学方法对国人髌骨的Wiberg分型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并将国人统计学结果和西方人数据进行比较。结果200例国人髌骨的Wiberg分型结果为:Ⅰ型23例占11·5%,Ⅱ型占128例64%,Ⅲ型42例占21%,Ⅳ型7例占3·5%,在国人髌骨中WibergⅡ型占大多数,WibergⅠ型只占少部分。结论在国人髌股关节假体设计过程中,髌骨假体的形态以WibergⅡ型为模板采取偏心型设计更符合国人髌骨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49.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JohanssonⅠ型和Ⅱ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股骨假体周围的JohanssonⅠ型和Ⅱ型骨折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处理,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12~18个月),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对患髋做评估。另选同时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最后一次随访时,对照组患者髋关节的平均Harris评分为88分(69~97分),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平均Harris评分为77分(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1个月(2~6.2个月),无感染或者假体松动现象,无深静脉栓塞现象。结论对于JohanssonⅠ型和Ⅱ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以取得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无定位杆胫骨近端切骨引导装置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无定位杆胫骨近端切骨引导装置用于4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切骨定位。记录胫骨假体内外翻角误差和胫骨假体后倾角误差(均为与术前计划的差值)、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56(28.2±6.1)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胫骨假体内外翻角误差0.3°~1.7°(1.0°±0.2°),胫骨假体后倾角误差1.1°~3.0°(2.0°±0.4°)。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无假体松动、移位及深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均可完全负重行走,步态正常;膝关节屈曲活动度、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 无定位杆胫骨近端切骨引导装置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操作方便、技术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