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0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70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 研究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对面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无面瘫的21例腮腺原发癌患者,采用外科手术切除(保存面神经),术后1周行125I放射性粒子腮腺区组织间治疗,粒子活度24.05×106~25.9×106 Bq,处方剂量60 Gy。应用House-Brackmann(HB)评价系统和面神经肌电图对患者分别进行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随访时间4年。按照面神经功能分区评价的方法,以神经传导潜伏时为指标,将患侧面神经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分别与健侧相应面神经分支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面瘫,随访术后6个月内均恢复至术前正常水平;面神经患侧异常组与健侧对应神经分支传导潜伏时的差异在术后1周至术后6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 t= 2.362, P= 0.028),患侧较健侧明显延长,而术后1~4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面神经患侧正常组与健侧对应分支神经传导潜伏时的差异在术后1周具有统计学意义( t=2.522, P=0.027 ),患侧较健侧延长,而术后2月~4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I 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不影响腮腺癌术后面神经功能的临床恢复,对面神经无迟发损害。  相似文献   
62.
11例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 MPNST)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987年11月至2008年11月诊治的11例MPNST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和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0例患者局部渐进性增大的肿物为其主要症状,5例患者受累神经出现支配区域麻木或疼痛。11例患者经组织病理证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SMA(5/11)、S-100(7/11)、p53(5/11)、Ki-67(11/11) 和vimentin (11/11)呈阳性表达。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0%和9.5%,平均生存时间为33.9个月。结论:口腔颌面部恶性外周神经鞘肿瘤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彻底的手术切除是口腔颌面部MPNST主要的治疗方法和重要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63.
目的:应用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研究几种骨吸收相关因子如细胞核因子,κ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 1α, IL-1α)、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 PTHrP)和破骨细胞标志物抗酒石酸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staining,TRAP)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COT)囊壁组织上的表达特点。方法:20例KCOT石蜡标本连续切片5张,1张HE染色核实诊断,其余4张采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分别检测TRAP、 RANKL、OPG、IL-1α和PTHrP抗体在KCOT囊壁组织上的表达。结果:KCOT囊壁组织上分别有TRAP、RANKL、OPG、IL-1α和PTHrP的阳性表达,其中TRAP和RANKL主要表达在囊壁结缔组织与骨交界面位置。10例有TRAP阳性表达,12例RANKL阳性表达可位于纤维结缔组织内、血管腔周围和上皮层。TRAP和RANKL双阳性表达5例。OPG在囊肿上阳性表达少。IL-1α在上皮层和纤维结缔组织层均有表达,但阳性细胞主要是棘细胞层和表层细胞。PTHrP也可在上皮细胞层和结缔组织层表达。结论:RANKL、IL-1α和 PTHrP等骨吸收相关因子参与调节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中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导致骨吸收。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口腔常用材料氢氧化钙(calcium hydroxide,CH)和复合树脂对人胚胎干细胞来源成纤维细胞(embryo body fibroblasts-H9,EBf-H9)、原代培养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及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的细胞毒性,探讨使用EBf H9评价牙科材料生物安全性的可行性。方法:诱导人胚胎干细胞(H9)分化为EBf-H9,原代培养hDPCs,并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用细胞计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比较梯度浓度CH和复合树脂浸提液对EBf-H9、hDPCs和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CH或复合树脂分别作用24 h和48 h(或72 h)之后,L929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低于EBf-H9和hDPCs(P<0.05),但EBf-H9和hDPCs的细胞存活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CH和复合树脂的毒性反应,L929细胞与hDPCs有较大差异,EBf-H9比L929细胞更接近hDPCs的反应,提示在牙科材料生物安全性评价中,人胚胎干细胞来源成纤维细胞具有替代现有细胞检测模型的潜力。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游离腓骨复合瓣皮岛在移植后血供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研究1999年5月至2007年9月期间完成的714例游离腓骨复合瓣移植病例,分析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的病例及其处理方法.结果 本组23例游离瓣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其中静脉危象17例,动脉危象6例.17例静脉危象中,14例有皮岛颜色的改变,另外3例尚未出现皮岛颜色的改变.有皮岛颜色改变的14例中,6例经抢救游离腓骨复合瓣获得成活,8例未能成功.无皮岛颜色改变的3例经抢救获均得成功.6例动脉危象中,5例有皮岛颜色改变者抢救未成功,而1例无皮岛颜色改变的腓骨瓣经抢救成功.本组游离瓣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为3.2%(23/714),抢救成功率为43.5%(10/23),游离瓣的临床成活率为98.2%(701/714).结论 虽然皮岛是游离腓骨复合瓣移植术后血供监测的可靠方法,但是单纯观察皮岛颜色的改变并不能早期发现术后的血管危象.  相似文献   
66.
游离腹直肌皮瓣在头颈肿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腹壁下动、静脉为蒂的游离腹直肌皮瓣在大型头颈缺损的修复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该组织瓣血管蒂十分可靠 ,解剖变异少 ,组织瓣制备术中无需改变患者的体位 ,允许实施所谓的“双组手术(two -teamsurgery)” ,其游离移植时血管十分容易吻合成功 ,在头颈缺损的修复和重建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1,2 ] 。目前该组织瓣仅次于前臂皮瓣和腓骨瓣 ,成为头颈重建外科领域应用最多的游离组织瓣之一[3~ 5] 。该组织瓣可以制备成肌皮瓣 ,也可以制备成单纯的肌肉瓣 ,还可以制备成不携带肌肉的薄型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本文结合…  相似文献   
67.
精氨酸-天冬氨酸抗涎腺腺样囊性癌实验性肺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精氨酸-天冬氨酸(Arg-Asp,RD)抗涎腺腺样囊性癌实验性肺转移(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lung metastation,SACC-LM)的作用。方法 观察不同剂量、不同时间RD灌胃对SACC-LM的影响。结果30mg/kg和120mg/kgRD灌胃可抑制SACC-LM的形成;7.5mg/kg、30mg/kg、120mg/kgRD灌胃均可延长SACC-LM鼠的生存期。结论 RD毒性小、可经口给药,具有抗SACC-LM的作用。  相似文献   
68.
我国涎腺疾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涎腺疾病的研究包括唾液的生理及病理、涎腺非肿瘤性疾病和涎腺肿瘤 ,由于涎腺外科常涉及面神经的处理 ,因此也包括面神经损伤及修复。近 1 0年来 ,我国在涎腺疾病研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现就此作一评述。一、唾液的生理及病理我国这方面的基础研究起步晚 ,基础薄弱 ,但近些年来 ,有关涎腺分泌机制及唾液与口腔健康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1 998年 ,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涎腺及唾液研究学术研讨会上 ,樊明文等进行的唾液蛋白质与龋病的研究结果表明 ,唾液糖蛋白等物质可吸附于牙面 ,参与获得性膜的形成。颌 (舌 )下腺唾液及提纯的粘蛋白均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69.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的颌骨功能性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良好的功能恢复,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绝大多数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感觉功能丧失,并伴有咀嚼和吞咽功能的障碍,对于这些患者来说,即使是目前最好的骨和软组织移植技术也无法满足普通义齿修复的要求。骨内种植体的出现和应用,使得无法作活动义齿修复或修复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0.
游离大腿前外侧皮瓣修复头颈部缺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游离大腿前外侧皮瓣在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研究2002年1月至2006年1月完成的22例游离大腿前外侧皮瓣移植。分析采用组织瓣的设计、穿支血管的数目和类型、受区血管、血管吻合方式和技术、游离瓣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并分析有可能影响组织瓣成活的各种因素。结果22例中,皮瓣面积(7cm×5cm)~(16cm×8cm),平均11.1cm×6.9cm,除4块皮瓣携带2个穿支外,其余18块皮瓣均携带1个穿支。26个穿支中,20个为肌皮穿支,另外6个为隔皮穿支。1例游离瓣术后48h出现静脉危象,经抢救未成功后去除皮瓣。其余皮瓣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血管危象,并且全部成活。所有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除1例供区术后创口感染致二期愈合外,其余供区均一期愈合。结论游离大腿前外侧皮瓣克服了传统的前臂皮瓣和腹直肌皮瓣的缺点,在头颈部缺损的修复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值得进一步应用和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