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31.
我科1993年12月一1998年2月共收治胸腰椎骨折并截瘫48例,其中21例急性损伤的病人在伤后6-12小时内进行了侧前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手术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本组病人21例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18-46岁,平均31.5岁。高处跌落伤13例,车祸伤8例。脊柱骨折脱位分类按Denis标准[1]:爆裂骨折18例,骨折脱位3例;损伤部位:T124例,L110例,L25例,L32例。全部病例术前CT均显示椎体后方骨块挤入椎管,骨块后实为6.2-15.6nun,平均10.吕mm,占椎管正常关径37%一93%,平均65%,截瘫按Farnkel分…  相似文献   
32.
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建伟  张魁  余铮  刘宏 《中国骨伤》2003,16(12):749-750
本院自1999年以来对32例股骨远端骨折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在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脊柱后路手术中,比较侧卧位和俯卧位下置入椎弓根螺钉的精确性及安全性,同时比较两种体位对老年患者手术过程中耐受能力的影响.方法 总结2007年10月~2010年10月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42例老年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60 ~ 82岁,平均68.3岁;腰椎管狭窄25例,腰椎滑脱8例,腰椎间盘突出节段失稳9例.术中全身麻醉条件下根据解剖标志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所有患者术后均行CT检查.其中21例患者采取侧卧位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21例患者采取俯卧位后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观察两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和耐受能力,并比较分析其差异.术后在工作站系统上分析两组患者椎弓根螺钉破壁率的差别.结果 与俯卧位相比,侧卧位患者术中的二氧化碳分压较低,耐受能力较强(P<0.05).侧卧位病例共置入98枚椎弓根螺钉,平均每例患者置入4 7枚螺钉.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89枚,占90.8%.破壁9枚,占9.2%.俯卧位病例共置入88枚椎弓根螺钉,平均每例患者置入4.2枚螺钉.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81枚,占92.0%.破壁7枚,占8.0%.两组患者椎弓根螺钉破壁率没有差异(P>0.05).结论 全身麻醉条件下与俯卧位相比,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在侧卧位下行椎弓根螺钉的徒手置入同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同时可以降低体位对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提高老年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34.
郭伟壮  李振宇  余铮 《吉林医学》2010,31(27):4666-4668
目的:对比刚性固定和动力器械在全腰椎和节段腰椎脊椎外形的短期效果,客观评价结果和有关的并发症。方法:研究对比了三组例数相同的患者,每组为45例成年病,观察手术以及术后疗效评价。结果:经过对平均随访(47±14)个月后所有患者的评价,腰椎和全脊椎前凸纠正程度与器械固定的节段水平数目无关;在所有病例中直至最后一评价均没有出现相邻节段的脊椎退变。结论:这个对照研究表明:三组器械在短节段的应用在治疗退变椎管狭窄中,对于维持术前腰骶段全段及局部的脊椎弧度、随后自我评价及疼痛评分中改善效果基本相同。单独的不伴有影像学上可见的假关节及多抵抗力的内固定物失效在动力器械组中发生率比较低。  相似文献   
35.
目的应用SOCON椎弓根钉钩系统治疗青少年椎弓根峡部裂.观察固定和融合效果。方法对16例青少年腰椎椎弓根峡部裂的患者行椎弓根钉钩系统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个月,所有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植骨融合,内固定无松脱。结论SOCON椎弓根钉钩系统是精疗青少年椎弓根峡部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用人工合成的内切磷硫酰寡脱氧核糖核苷酸(ODN-PSs)对脊髓损伤进行干预,分析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表达,探讨ODN-PSs与神经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AllenWD法[1]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后,再随机分为ODN-PSsXT-1实验组30只和实验对照组30只进行干预实验;利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对细胞表达的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和木糖基转移酶-1(XT-1)mRNA进行分析。结果免疫印迹和RT-PCR分析结果表明,XT-1ODN-PSs可减少减少CSPG蛋白和XT-1基因的表达。结论人工合成XT-1ODN-PSs寡核苷酸对脊髓损伤后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有利于损伤神经核突起的再生。  相似文献   
37.
钛笼植入在胸腰椎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钛笼植入在胸腰段肿瘤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胸腰段肿瘤的患者行肿瘤切除钛笼脊柱骨缺损重建术,术后经6~12个月,平均8个月的随访。结果除外2例死亡,其余12例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神经功能障碍3例完全恢复,9例部分恢复,2例无恢复。12例患者植骨均融合。结论钛笼植入重建脊柱稳定因操作简便对比其他重建方式有较大的优越性,植骨融合率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瘤段切除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脊髓损伤与修复的作用与机制及细胞移植的方法与途径。方法:实验组为将体外培养SD大鼠的MSCs经绿色荧光蛋白(GFP)转染标记后显微注射于脊髓横断模型的脊髓损伤处,并以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动物为对照组。12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并通过行为学、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的方法评价脊髓功能变化。结果:实验组MSCs移植12周后,脊髓功能明显恢复。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的损伤修复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39.
下腰椎手术失败原因与防治措施(附3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余铮  张洪  李振宇 《中国医师杂志》2006,8(11):1515-1516
目的探讨下腰椎手术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下腰椎再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12年,优良31例(83.78%),可4例(10.8%),差2例(5.4%)。结论术前准确定位、术中操作细心、尽可能清除退变的髓核组织、必要时探查中央椎管和侧隐窝等是预防下腰椎手术失败的有效措施。本文还讨论了再次手术的困难及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1体外联合诱导对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为了解神经干细胞在体内多因素环境下的分化表现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PeproTech);胎牛血清(Hyclone);神经巢蛋白多抗(武汉博士德);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多抗,神经丝蛋白单抗(Sigma)。②选用清洁级孕16d的SD大鼠10只,无菌条件下取出胚胎,进行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基础培养基组成:含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及体积分数为0.02B27添加液的DMEM/F12。③原代培养1周后,获取体外稳定增殖的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克隆,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作为对照。同时设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换用诱导培养基,即分别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2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10μg/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2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观察在不同因子诱导情况下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行为,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标记神经元与星状胶质细胞的表达。④通过荧光激发流式细胞仪分选技术对分化细胞计数,检测不同诱导环境下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及星状胶质细胞的阳性百分率。结果:①细胞分化的形态学观察:分化早期可见神经球贴壁,大量细胞向四周爬出,1周后迁徙的大部分细胞完全贴壁,完成分化过程。在细胞密度较低区域可辨认出3种神经细胞类型:神经元样细胞、星状胶质样细胞、寡突胶质样细胞。②神经干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清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存在大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阳性的星状胶质细胞;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分化的神经元细胞数量较多,神经丝蛋白染色阳性。③流式细胞荧光分选计数:诱导1周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神经元分化比例最高,明显高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χ2=19.56,P<0.05),而与血清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比较差异有极其显著性意义(χ2=24.15,25.32,P均<0.0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星状胶质细胞分化比例最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组与其相近(χ2=17.23,P>0.05),而血清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则显著升高(χ2=24.45,23.79,P均<0.01)。结论:体外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联合诱导有利于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为脊髓原位神经干细胞分化及神经干细胞移植体内后的分化表现提供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