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31.
本文综述了2009年我国科学家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内的研究成果。选择其中具有新颖性或者显著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按其结构分类分别介绍。主要包括萜类、生物碱、木脂体、香豆素、黄酮、甾体、内酯、酚类、类、酰胺、环酮等。  相似文献   
32.
发育中的卵子和受精卵受多种蛋白的影响,基础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基础FGF促进多种细胞包括胚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也会影响卵泡的发育。本文研究FGF对种植前胚胎的影响并观察卵泡液及腹膜液中基础FGF的水平。 取6~8周的C3B6F1雌性小鼠10只,促超排卵、交配后处死以获得胚胎。选用高特异性的双细胞胚胎系统。胚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置组。用基础FGF(0.01~10.00ng/ml)处理120 h。胚胎隔24 h观察记录细胞数、孵化程度和损害情况。相同的试验重复两次。62例诱导排卵的妇女(年龄24~43  相似文献   
33.
34.
红花中核黄素及其降解产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锋  何直昇  叶阳 《中草药》2004,35(3):247-249
目的 为进一步揭示红花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基础,开发其活性成分。方法 对其水溶性部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经过大孔树脂、硅胶、聚酰胺和Sephadex LH-20反复柱色谱分得了3个化合物。结果 通过1D,2D NMR,ESIMS等波谱测定结合文献调查,确定了结构。结论 核苷、核黄素及其降解产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核黄素是人体内黄酶的一种辅酶,在人体内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化合物Ⅰ具有很好的降压活性。  相似文献   
35.
茯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胡斌  杨益平  叶阳 《中草药》2006,37(5):655-658
目的研究茯苓P oria cocos的化学成分,从中寻找有重要生物活性及药用前景的天然产物。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Sephadex LH-20及M C I等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茯苓的提取物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Ⅰ)、胡萝卜苷(Ⅱ)、茯苓酸(Ⅲ)、3β-乙酰基-16α-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Ⅳ)、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16α-羟基-3-羰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3β-对羟基苯甲酸去氢土莫里酸()、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L-尿苷()、柠檬酸三甲酯()、(R)-苹果酸二甲酯()。结论化合物和~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6.
白背叶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Muell.-Arg.茎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12-乌索烯-3-酮(Ⅰ),3-羟基-12-乌索烯(Ⅱ),mussaenoside(Ⅲ),6-甲氧基-2H-1-苯并吡喃-4-酮(Ⅳ),熊果酸(Ⅴ),乙酰基油酮酸(Ⅵ),β-谷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Ⅶ),β-谷甾醇(Ⅷ).其中化合物Ⅰ~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7.
茯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茯苓P oria cocos的化学成分,从中寻找有重要生物活性及药用前景的天然产物。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Sephadex LH-20及M C I等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茯苓的提取物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Ⅰ)、胡萝卜苷(Ⅱ)、茯苓酸(Ⅲ)、3β-乙酰基-16α-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Ⅳ)、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16α-羟基-3-羰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3β-对羟基苯甲酸去氢土莫里酸()、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L-尿苷()、柠檬酸三甲酯()、(R)-苹果酸二甲酯()。结论化合物和~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2014版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病理分级较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分级升高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20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中位年龄66(45~81)岁。中位PSA 17.16(0.89~1254.00)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36.4(4.1~152.1)ml。患者均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中位穿刺针数10(1~15)针;中位穿刺Gleason评分7(6~10)分;中位穿刺病理ISUP分级3(1~5)级,其中1级49例(23.9%)、2级52例(25.3%)、3级20例(9.8%)、4级47例(22.9%)、5级37例(18.0%)。患者均行RP治疗。根据RP术后病理ISUP分级是否升高分为2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病理ISUP分级升级的预测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预测RP术后病理ISUP分级升级的穿刺病理ISUP分级截断值。结果本研究205例RP术后中位Gleason评分7(6~10)分,中位病理ISUP分级3(1~5)级,其中1级24例(11.7%)、2级51例(24.9%)、3级56例(27.3%)、4级20例(9.8%)、5级54例(26.3%)。与穿刺病理ISUP分级比较,205例中RP术后病理ISUP分级升高73例(35.6%)、一致91例(44.4%)、降低41例(20.0%)。穿刺病理ISUP分级是RP术后ISUP分级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OR=0.496,P<0.001)。穿刺病理ISUP分级预测RP术后病理ISUP分级升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6(95%CI 0.680~0.812)。当穿刺病理ISUP分级≤2级时,RP术后发生ISUP分级升高的可能性较大,敏感性为75.3%,特异性为65.2%。101例穿刺病理ISUP分级≤2级患者中58例(57.4%)RP病理ISUP分级升高;67例穿刺病理ISUP分级为3~4级患者中仅18例(26.9%)RP病理ISUP分级升高。结论穿刺病理ISUP分级≤2级的前列腺癌患者RP术后出现ISUP分级升高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采血不足量发生的原因,寻找解决对策。方法对2009年1~12月江门市发生采血不足量的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和采血者工作资历,以及发生原因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有37089人次无偿献血,发生采血不足量341袋,占0.92%,其中男性献血者占55.4%,女性占44.6%;献血者年龄30岁以下占88.6%,30~岁占8.20%,40岁及以上占3.20%;主要原因:献血者晕针占70.4%,护士采血技术原因占29.6%;献血者献血经历:首次献血占84.2%,两次及以上占15.8%;采血护士工龄在3年内采血不足量发生率1.22%,4~10年的发生率0.92%,10年以上的发生率0.51%。结论做好献血服务,提高采集技术,在采血过程中加强沟通,有助于减少采血不足量发生,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40.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以期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提供选穴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英文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研究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结果在纳入的62篇文献中,共使用腧穴34个,其中最常用的腧穴包括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选穴分布于11条经脉,腧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147次),占总频次的52.13%;涉及特定穴10种,最常用的2类特定穴是下合穴和募穴。结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选穴以循经取穴为主,腧穴类型以下合穴、募穴等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