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连续腹腔神经丛阻滞对胰腺癌患者癌性疼痛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并发癌性疼痛,其发生率达73%,中晚期高达90%。患者疼痛剧烈,呈进行性加重,阿片类药物镇痛效果差,常采用腹腔神经丛阻滞(NCPB)治疗胰腺癌内脏痛,NCPB有效镇痛作用可维持4~6周,荟萃分析显示其即时和近期镇痛有效率达85%。单次NCPB时,作用于神经纤维的乙醇浓度因吸收而迅速降低,常导致神经轻度损伤,因此中晚期镇痛效果较差。腹腔神经丛周围分次注射神经破坏药对中晚期镇痛效果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拟评价连续NCPB对胰腺癌患者癌性疼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表现较为剧烈,患常难以入睡、进食,十分痛苦,需术后镇痛。高乌甲素具有镇痛、解热、消肿和局部麻醉等作用,且无成瘾性和蓄积作用。然而在骨科手术后镇痛效果如何,少见临床报道,作自2004年3月至2005年5月通过对高乌甲素和曲马多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副作用等进行对照比较,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CT引导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术常用于缓解晚期恶性盆腔肿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其即时有效率约为70%[1-2].盆腔恶性肿瘤晚期常出现广泛的腹、盆腔转移,从而使得来自腹、盆腔内脏的伤害性神经冲动不能被单一的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术所阻断.支配肝脏、胰腺、脾、肾、小肠和肾上腺等腹部内脏的自主神经纤维起源于腹腔神经丛.研究表明,腹腔神经丛毁损可有效减轻上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癌痛[3-4].本研究拟评价CT引导上腹下神经丛联合腹腔神经丛毁损治疗晚期盆腔肿瘤患者癌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腹腔神经丛毁损术用于解除或缓解上腹部恶性肿瘤晚期顽固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在穿刺途径和毁损手段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疗效亦有了提高,本文介绍后入路椎间盘法、后入路膈脚法、后入路经皮连续腹腔神经丛毁损法等穿刺径路及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 PCV)模式对老年脊柱结核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19年9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收治的72例老年脊柱结核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予以PCV模式通气[初始参数:VT=8 mL/kg,氧流量=2 L/min,RR=12次/min,FiO2=60%,I∶E=1∶1.5。术中保持FiO2、I∶E不变,调整VT为6 mg/kg+5 cm H2O(1 cm H2O=0.098 kPa),并使PetCO2保持在33~36 mm Hg水平(1 mm Hg=0.133 kPa)],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正压通气(VT=8 mL/kg,RR=12次/min,I∶E=1∶2,PEEP=0 cm H2O)。于术后1周内以意识错乱评估方法(CAM)评估2组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对于发生POD的患者予以对症治疗,均未出现因POD死亡病例,分析2组患者谵妄转归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POD发生率为19.44%(7/3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1.67%(15/36),χ2=4.189,P=0.041,而POD持续时间虽短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4,P=0.137)。观察组患者的POD转归情况好于对照组(Z=-2.799,P=0.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转归率为100.00%(7/7),优于对照组患者的53.33%(8/15),χ2=4.791,P=0.029。  结论  老年脊柱结核患者术中行压力控制通气有助于减少术后谵妄的发生,并提高术后谵妄转归率,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腹腔神经丛联合上腹下神经丛阻滞对晚期腹部和(或)盆腔恶性肿瘤并发顽固性腹部和(或)盆腔内脏痛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对45例患者,在CT引导下后路经椎间盘旁法穿刺,用90%乙醇作为毁损剂,同时行腹腔丛和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术。观察毁损前和毁损后24h、1周、1个月和3个月各时段的疼痛VAS评分、吗啡控释片日用量和生活质量(QOL)评分、并发症和副作用。结果:与毁损前比较,毁损后各时段VAS评分和吗啡控释片日用量均明显降低(P〈0.05),有13例镇痛效果满意直至去世;与术前比较,毁损后24h、1周、1个月QOL评分明显升高(P〈0.05),第3个月时QO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和副作用。结论:在CT引导下以90%乙醇行腹腔丛联合上腹下神经丛毁损术可有效减轻晚期腹、盆腔癌症患者疼痛,减少吗啡日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全身麻醉期间出现四肢或全身性肌阵挛及躁动、抽搐、头颈后仰、牙关紧闭、脚弓反张等癫痫样现象(SLP)并不常见。其中肌阵挛是指一定时间内主动肌快速、反复地收缩,带有一定的节律性,不受意识控制。过去,有一些病例报告显示,不同的麻醉药物(如丙泊酚)和围手术期治疗药物(如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即泰能)可能诱发癫痫样现象。现将我院在实施全身麻醉后出现肌阵挛一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背角环磷酸腺苷(cAMP)直接激活的交换蛋白(Epac)在炎性痛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3月龄,体重230~250 g,其中非模型鼠20只,模型鼠64只;采用双侧后爪趾底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100 μL建立炎性痛模型(以下称为建模)。采用Western blot法于建模前、建模后1、3、6、9、14天大鼠脊髓腰膨大检测Epacl、Epac2蛋白相对含量,每组4只;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背角Epacl阳性细胞数,每组4只。实验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Epac激动剂组(8p-CPT组),每组12只,C组为非模型鼠,未做任何处理,NS组和8p-CPT组为模型鼠,分别于建模后6天,鞘内给予NS、Epac激动剂8p-CPT(8p-CPT-2′-O-Me-cAMP)10 μL(以下称为给药)。于建模前1 h、给药前1 h、给药后30 min、1 h、2 h和3 h测定热刺激缩足潜伏期(TWL),观察大鼠痛行为学变化;于给药后1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三组大鼠脊髓背角即刻早期基因蛋白c-Fos阳性细胞数。结果 建模后3、6天脊髓腰膨大Epacl蛋白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建模前和建模后1天(0.74±0.09和0.77±0.08分别比1.00±0.00和 0.99±0.07,P < 0.05),Epac2蛋白相对含量各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建模后3、6、9、14天脊髓背角Epac1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建模前[(34.25±4.99)个、(24.00±8.04)个、(31.50±3.51)个和(43.00±8.98)个分别比(61.75±4.99)个,P < 0.05],建模后3、6、9天脊髓背角Epac1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建模后1天[(34.25±4.99)个、(24.00±8.04)个和(31.50±3.51)个分别比(58.00±5.35)个,P < 0.05]。给药前1 h、给药后30 min、1 h、2 h和3 h NS组和8p-CPT组TWL均明显低于C组[(6.8±1.0)s和(7.1±0.8)s分别比(13.3±1.6)s,(7.3±0.9)s和(9.2±1.0)s分别比(13.2±1.5)s,(6.9±1.2)s和(9.9±1.3)s分别比(13.9±1.8)s,(7.0±0.7)s和(8.7±1.2)s分别比(13.2±1.2)s,(7.1±0.9)s和(7.0±0.9)s分别比(13.2±1.4)s,P < 0.05],给药后30 min、1 h和2 h 8p-CPT组TWL均明显高于NS组[(9.2±1.0)s比(7.3±0.9)s,(9.9±1.3)s比(6.9±1.2)s,(8.7±1.2)s比(7.0±0.7)s,P < 0.05]。给药后1 h NS组和8p-CPT组脊髓背角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C组,8p-CPT组脊髓背角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NS组[(75.25±8.42)个和(40.50±6.81)个分别比(25.25±5.25)个,(40.50±6.81)个比(75.25±8.42)个,P < 0.05]。结论 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可以降低脊髓背角Epac1蛋白含量、引起局部神经元异常激活、增强外周伤害性刺激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指导老年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术中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接受腰椎结核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两组均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中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决定是否输注悬浮红细胞(Suspended Red Blood Cells,SRBC)。试验组在TEG结果指导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对照组则根据临床经验决定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记录术中失血量、术中SRBC与FFP的输注量、术中输液量、尿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1天和术后1天的血常规及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等。 结果 试验组的术中失血量、SRBC和FFP的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rin,FIB)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Hb、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及FIB含量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TEG指导老年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术中输血可以减少成分输血量并减少出血及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