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斯皮茨(Spitz)痣是一种来源于黑素细胞的后天性良性肿瘤,又称为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痣(spindle cell or epithelioid cellnevus)、良性幼年性黑素瘤.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面部及四肢.皮损多为单发,但也可多发.多发性皮损临床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 例多发性簇发型Spitz 痣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万慧颖  许仕军  陈金  徐敏燕 《四川医学》2010,31(12):1734-1736
目的利用组织芯片检测Cox-2、p53和c-myc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Bowen病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上述皮肤肿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手工制作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0例皮肤SCC,21例BCC,20例BD的石蜡包埋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COX-2、p53和c-myc的表达。结果 COX-2蛋白在皮肤肿瘤组织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53蛋白在皮肤肿瘤组织中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yc蛋白在皮肤肿瘤组织中阳性率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p53和c-myc相互之间在所检测皮肤肿瘤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组织芯片适合于样本量较大的研究。COX-2在皮肤SCC、BCC、BD中呈高表达,其与皮肤SCC、BCC、BD的发生关系密切。p53在皮肤SCC、BCC、BD中呈高表达,其与皮肤SCC、BCC、BD的发生关系密切。c-myc在皮肤SCC、BCC中呈高表达,与皮肤BD的发生无明显关系。三者均可作为判定上皮源性皮肤肿瘤恶性程度的一种标志。COX-2、p53和c-myc相互之间在所检测皮肤肿瘤中的表达水平无相关性,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增生性筋膜炎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归纳分析2003~2009年9例增生性筋膜炎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增生性筋膜炎好发部位为四肢及躯干,多发于40~70岁中老年患者,生长迅速;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不等量黏液基质、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和炎细胞背景下出现具有诊断意义的神经节样大细胞;免疫组化主要表达波形蛋白(Vim)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结论增生性筋膜炎是一种少见的增生性病变,诊断应抓住其临床、组织学特征,掌握其鉴别诊断,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44.
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19岁.全身多发暗红色斑块和小结节2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血管及附属器周围有致密小到中等大,胞质空亮,核扭曲的淋巴样细胞浸润,可见核分裂像.未见亲表皮性,但有浸润毛囊现象.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D3阳性、CD4阳性、CD8阴性、CD30阴性和CD20阴性,Ki-67阳性率约为25%.诊断:原发性皮肤CD4+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45.
患者男,55岁.因双手背、手腕和踝部出现暗红色角化性斑片2年,于2008年8月23日就诊.2年前初夏.患者双手背变红,皮肤增厚,渐累及手腕和足背部.皮损部位于出汗或接触水后变为白色,冬季消退,次年夏季皮损再次出现,无明显不适.未治疗.患者父亲和儿子同患鱼鳞病.其家庭成员中未见与患者同样的角化性损害.  相似文献   
46.
诊断:播散型丘疹性环状肉芽肿. 皮损组织病理特点:表皮轻度角化过度,表皮突变平.真皮浅层可见局灶性胶原纤维变性区,周围较多的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呈栅栏状排列.  相似文献   
47.
对8例经组织病理确诊为透明细胞汗腺瘤的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点、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透明细胞汗腺瘤中男3例,女5例。病变主要位于头面部,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结节,呈皮色、淡红色等,无明显自觉症状。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瘤体主要由两种细胞构成:大的透明细胞和嗜碱性多角形小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主要表达上皮源性标记。 8例患者均给予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分析个体支配单个手指伸展运动的微观神经元特征,得出不同个体微观神经元特征的异同性。方法 通过盲源分离算法分解出支配不同个体在单个手指伸展时的微观运动神经元,对所得神经元进行二维空间特征量化,并利用不同个体分解出的神经元特征进行手指分类,通过特征量化和分类结果验证支配不同个体的运动神经元特征的异同性。通过共享运动神经元占比分析研究神经支配不同手指协同运动的微观神经元特性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结果 不同个体的食指与中指的运动神经元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激活面积相似。利用不同人群数据作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手指分类的平均准确率为86.99%,经迁移成分分析校准后显著提高为90.07%。通过不同个体共享神经元占比分析发现,食指与其他3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之间的共享神经元占比较少,而无名指与小指之间的占比最高。结论 不同个体控制不同手指的运动神经元整体的空间放电特征较为相似,存在较小的个体性差异。本研究揭示不同个体在进行手指运动时的内在神经机制,为手指运动障碍患者临床神经机制分析以及相关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
1病历摘要患者女,32岁。因颈部起丘疹,破溃2个月余,泛发全身10d,于2003年7月9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于颈后部近中线处出现一绿豆大红色丘疹,逐渐破溃,表面结黑痂,有轻微疼痛。当地医院给予外敷药物(药名不详)治疗,疗效差,皮疹逐渐扩大成4cm×5cm不规则溃烂面,表面附坚实黑痂,痂下有少量淡黄色分泌物。入院前10d,患者躯干、四肢散在分布绿豆至甲盖大丘疹和红斑,数天后皮损中心开始溃烂,表面结黑痂,皮损数目增多,分批出现,自觉乏力、低热、纳差,踝关节轻度水肿,体重下降4kg。幼时患有鱼鳞病。体格检查:T38.1℃,P84次/min,R20次/min,Bp15.5/7.0…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分析尖锐湿疣组织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水平,研究其局部代谢色氨酸的能力.方法 免疫组化法观察尖锐湿疣患者皮肤IDO蛋白表达情况,计数IDO阳性细胞的比例.免疫荧光观察IDO(+)细胞与树突细胞的关系.分离对照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和疣体上皮细胞,色氨酸体外孵育后检测上清液中色氨酸代谢产物犬尿氨酸的浓度以反映细胞代谢色氨酸的能力.结果IDO(+)细胞在正常皮肤中非常少,但在疣体表皮中却大量聚集.疣体内IDO(+)细胞/总体细胞48.3%±15.4%显著高于正常皮肤5.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O(+)细胞的荧光信号和皮肤朗格汉斯细胞并不重合,提示来源于疣体表皮细胞.从疣体组织分离的上皮细胞在体外代谢色氨酸的能力强于健康对照皮肤中分离的表皮细胞.结论 尖锐湿疣疣体中存在大量的IDO(+)细胞,这些细胞可能参与尖锐湿疣的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