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探讨高分子量角蛋白(HCK)、人骨髓内皮细胞标记物(HBME-1)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3个蛋白标记物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评价其在观察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对照组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并比较268例PTC与134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HCK、HBME-1及TPO的表达,分析3个蛋白标记物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计算上述指标对PTC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中HCK、HBME-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64%(259/268)、95.15%(255/268),TPO的阴性表达率为88.48%(237/26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年龄、病灶数目、肿瘤大小、被膜是否突破、淋巴结转移状况、TNM分期及复发危险度PTC患者HCK、HBME-1、TPO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CK、HBME-1及TPO诊断PTC的灵敏度分别为96.64%(259/268)、95.15%(255/268)、88.48%(237/268),特异度分别为91.79%(123/134)、84.33%(113/134)、95.52%(128/134),准确度分别为95.02%(382/402)、91.54%(368/402)、90.79%(365/402)。结论HCK、HBME-1及TPO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对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2.
53.
甲状腺癌术后并发创伤性神经瘤临床不多见,但容易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混淆,笔者报道4例甲状腺癌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创伤性神经瘤的临床诊治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钼靶X线与超声联合定位在乳腺微钙化灶活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钼靶下对微钙化病灶三维定位,插入双钩定位针,到达病灶后固定位置;以超声探查双钩针,找到病灶的位置后,划出皮肤标记线,再插入单钩定位针;在标记线上作3 cm切口,用特制拉钩显露并固定病灶部位的乳腺组织和单钩针,对微钙化病灶区进行旋切;切下的圆柱体标本,放在带刻度的标本台上摄片,验证钙化灶是否已被完全切除,同时确定钙化灶在标本中的三维位置供病理检查。结果:共108例乳腺微钙化病灶分类为BI-RADS 4A的患者采用以上方法。定位时病灶距双钩针距离平均为4.1 mm(小于传统方法),标本平均重量为8.5 g(小于传统方法),病灶全部被一次性精准切除。108例中阳性20例,包括不典型增生7例,导管原位癌7例,导管原位癌伴局灶浸润性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阴性病例88例。微钙化灶部位及形态与乳腺癌检出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钼靶X线与超声联合定位对病灶定位准确、手术方法合理、切除标本小,并能提供病灶在标本中的精确位置进行病理检查;良性者乳房外形完全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多种超声征象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经病理证实且直径≤1 cm的396例603枚微小结节性甲状腺肿(micronodular goiter,MNG)和539例640枚PTMC的超声资料,按照不同检查时间,将所有结节分为模型组(2013~2014年)和检验组(2015~2016年),观察瘤体形态、内部回声、微钙化及纵横比(A/T),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4种超声征象在PTMC和MNG中的分布差异,并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模型组和检验组的单因素分析显示,MNG及PTMC的瘤体形态(模型组:χ^2=283.54,P=0.000;检验组:χ^2=298.119,P=0.000)、内部回声(模型组:χ^2=63.130,P=0.000;检验组:χ^2=87.400,P=0.000)、微钙化(模型组:χ^2=26.342,P=0.000;检验组:χ^2=50.152,P=0.000)及A/T(模型组:χ^2=169.918,P=0.000;检验组:χ^2=181.405,P=0.000)等超声征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形态不规则、低回声、A/T>1和微钙化是PTMC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18.410和19.231、2.560和6.380、9.379和6.724、3.102和8.830,模型组和检验组多种超声征象预测概率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16和0.911。结论形态不规则、内部低回声、微钙化和A/T>1均是预测PTMC稳定的重要超声征象,对多种超声征象进行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CT强化程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1例PTC中535枚颈部淋巴结的CT资料,计算CT增强与平扫密度值的比值和差值,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比值和差值在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中的分布,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异度曲线(ROC)获得比值和差值在两组中的最佳阈值。结果535枚颈部淋巴结中,包括转移组271枚和非转移组264枚,两组的比值分别为2.30(2.04,2.76)和1.66(1.51,1.81)(Z=-16.94,P<0.05),差值分别为58(49,76)Hu和31(22,36)Hu(Z=-18.045,P<0.05)。两组比值和差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3和0.951,最佳阈值分别为1.93和39.5 Hu,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9%和87.1%、91.5%和86.0%。两者联合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2.3%和91.7%。结论增强与平扫密度值的比值≥1.93和差值≥39.5 Hu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两者的特异度相仿,后者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两者联合可明显提高特异度,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57.
丁金旺  潘钢  项洋锋  张煜  彭友  时晶晶  周力 《浙江医学》2021,43(15):1643-1646,165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数学模型评估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73例PTC合并HT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患者发生患侧CLNM的危险因素,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数学模型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173例PTC合并HT患者共211侧中央区淋巴结纳入研究,患侧CLNM71侧,转移比例33.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患侧病灶数目、患侧病灶最大径、被膜侵犯和患侧侧颈淋巴结转移与患侧CLNM密切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38岁、患侧病灶数目多发、患侧病灶最大径>5mm和患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是患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这4个临床特征构建的数学模型(Y=-1.872+0.841×患者年龄+0.863×患侧病灶数目+0.756×患侧病灶最大径+1.892×患侧侧颈淋巴结转移)对预测PTC合并HT患者患侧CLNM的AUC为0.713,预测的灵敏度为0.6338,特异度为0.7571。结论年龄<38岁、患侧多发病灶、患侧病灶最大径>5mm和患侧侧颈淋巴结转移是PTC合并HT患者患侧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8.
研究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如肝癌、肺癌、乳腺癌等)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甲状腺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1~4]。本研究采用基因芯片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中lncRNAs/mRNAs的表达,筛选PTC差异性表达的lncRNAs,为探讨其在P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9.
背景与目的:2019年12月开始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正在全球呈流行态势。有研究发现,肿瘤患者罹患COVID-19的风险较高,且更易出现重症及病情恶化。头颈肿瘤作为肿瘤专科医院接诊的重要病种,病例基数庞大,疾病复杂,部分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往往进展迅速,经不起拖延,而开展头颈肿瘤诊疗活动需要进行口腔、喉及气道等部位的操作本身又可能增加COVID-19医患感染风险。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COVID-19疫情形势下肿瘤专科医院头颈肿瘤的诊治和防控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2020年2月22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预约收治的38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本中心实行分时段预约就诊,基于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合理分流患者,严格把握住院指征。所有收住患者均需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和胸部CT扫描,排除COVID-19后方能接受手术或化疗。诊疗期间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仔细观察诊疗经过,关注体温监测和管理,出院后跟踪随访患者恢复情况并通过互联网医院或其他网络途径实施医学指导和后续治疗。结果:头颈部恶性肿瘤38例患者中,男17例,女21例,平均49岁;其中甲状腺癌21例,口腔恶性肿瘤6例,唾液腺癌3例,喉癌2例,下咽癌2例,颈段食管癌1例,淋巴瘤1例,鼻咽癌1例,血管肉瘤1例。31例接受手术治疗,7例接受化疗,诊疗过程中3例出现发热,其中1例为粒缺性发热,1例为肿瘤坏死感染发热,1例因切口感染而发热,患者总体经过顺利,恢复良好,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2周未发现患者和医务人员COVID-19感染。结论:COVID-19疫情形势下,基于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合理分流、科学防控,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优势,在积极投身抗击疫情同时,保护肿瘤患者免受病毒感染,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支持,将疫情对治疗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保证治疗的延续性是头颈肿瘤临床诊疗工作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60.
喉上神经外支(external branch of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EBSLN)与甲状腺及其周围毗邻组织关系密切,甲状腺手术可能引起EBSLN损伤,致使患者出现术后声音质量改变而影响工作和生活,因此EBSLN保护与监测的临床意义日益突显。EBSLN的保护理念正经历“规避策略”向“主动暴露”的变化。熟悉喉上神经局部解剖特点(尤其是EBSLN的解剖分型),精细化的甲状腺外科操作和熟练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是甲状腺手术中有效辨识EBSLN并加以保护的最有效手段。本文对EBSLN的解剖分型、辨识保护及功能监测等技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