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2篇
内科学   4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99篇
综合类   218篇
预防医学   57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66篇
  2篇
中国医学   42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18F-FDG肿瘤代谢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已受到临床的认可[1].在应用过程中我们发现2例病人在进行18F-FDG肿瘤显像前近期内做过有关钡剂检查者,因肠道内钡剂的滞留引起钡剂所在部位FDG摄取增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索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ST段抬高胸痛患者的病因。方法 回顾并分析2015~2019年在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就诊21例冠脉造影正常的ST段抬高胸痛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结果,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结果 21例患者就诊时症状均为胸痛,急诊心电图均显示ST段抬高,最终诊断早复极综合征3例,急性心肌炎3例,应激性心肌病4例,变异性心绞痛5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 Tn I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患者。结论 ST段抬高胸痛患者病因除急性心肌梗死外,也包括急性心肌炎、应激性心肌病、变异性心绞痛及早复极综合征。  相似文献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凯  张建华  黄灿玲 《临床医学》2003,23(10):31-31
近年来我们运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肩周炎 2 3 45例 ,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3 45例中 ,男性 13 2例 ,女性 2 13例 ,年龄最小者 2 5岁 ,最大者 70岁。病理最短者 1周 ,最长者达 2年 ,以 5 0~ 60岁者最多。2 诊断标准具有患肩疼痛 ,以夜间更甚 ,肩部有固定压痛点 ,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肢二头肌长头止点压痛最常见 ,肩关节功能受限 ,X线拍片骨与关节结构正常。3 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中药、痛点注射 ,传统推按及功能锻炼 ,四者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3 1 中药治疗 :采用滋阴养血 ,祛风散寒和肝止痛的中药 ,自拟痛…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 探讨 89Sr对肺癌骨转移疼痛的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 方法肺癌骨转移患者 65例,按 1.48× 108 Bq/人 /次标准注射 89Sr.①随访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疼痛发作频率,各赋予量化值并获疼痛评分,疼痛评分的比较采用 t检验.②根据治疗前后骨显像显示的病灶大小或数目的变化,对病灶疗效进行分级.③检测血清癌胚抗原( CEA)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 NSE),其治疗前后变化采用 t检验.④治疗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采用 t检验. 结果①治疗后 6个月内,疼痛程度缓解的患者占 76.9%( 50/65),其中 15例疼痛消失,占 23.1%.疼痛评分由治疗前 7.4± 3.6下降至治疗后 5.2± 3.1,降低明显( t=2.927, P< 0.01).②治疗后病灶消退 7例,缩小或变浅 15例,总有效率为 33.8%.③治疗前后 CEA由( 32± 26) μ g/L显著下降( t=3.030, P< 0.005)至( 21± 13)μ g/L, NSE由( 26± 21) μ g/L显著下降( t=4.272, P< 0.001)至( 14± 8) μ g/L.④白细胞及血小板在治疗后 1个月降至最低,白细胞降低幅度约 28.8%,血小板降低 19.8%, 3个月时血象正常率为 86.1%( 56/65). 结论 89Sr对肺癌骨转移止痛效果好,毒副作用轻微,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6.
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早期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3例新鲜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X线片和CT重建或MRI检查及ASIA神经功能评级。术前C级12例,D级6例,E级5例。患者于清醒状态下先行持续闭合颅骨牵引,然后进行动态ASIA神经功能评级及定时床边X线摄片。损伤至开始牵引的间隔时间平均为28h(5~51h),平均牵引重量为12kg(6~15kg),平均牵引时间为1.5h(0.5~5.5h)。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并择期行颈前路手术。结果 23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无1例出现神经功能下降。治疗后ASIA神经功能评级C级5例,D级10例,E级8例。平均提高1级以上。结论新鲜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的患者应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同时进行动态ASIA神经功能评级及定时床边X线摄片,复位成功后,择期行颈前路手术。该方法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通过针刺SD大鼠单个腧穴和双腧穴热水甩尾痛阈值的观察和分析,探讨针刺腧穴的组方,对大鼠针刺镇痛模型的作用,为深入研究临床针刺用穴处方机理提供基础实验条件。方法:分别单针针刺SD大鼠"后三里"、"关元"和双针同时针刺"后三里"+"后三里"、"后三里"+"关元"等腧穴,采用热水甩尾测痛方法,测量大鼠针刺前后的痛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6301±0.3296)针刺后(10.0680±0.4403)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单针针刺"关元"腧穴,针刺前(5.3511±0.1860)针刺后(7.5133±0.2615)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2167±0.3513)针刺后(10.5850±0.6087)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前(4.8000±0.3061)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显著(P=0.0001);(2)单针针刺"后三里"针刺后(9.8293±0.3469)和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后(10.1936±0.5839)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5455);单针针刺"关元"针刺后(7.5133±0.2615)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7579);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后(10.1936±0.5839)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2436);单针针刺"关元"针刺后(7.5133±0.2615)和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后(9.4979±0.6233)配对t检验比较,两者之间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420);(3)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针刺前痛阈值(5.2167±0.3513)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6.1308±0.5036)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1279);单针针刺"关元"腧穴针刺前(5.6429±0.3253)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5.6601±0.5129)比较,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P=0.9703);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针刺前(5.6301±0.3296)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6.6590±0.5227)比较,两者之间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P=0.0267);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前(4.8001±0.3061)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6.4014±0.6112)比较,两者之间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144)。结论:(1)本实验中,单针、双针针刺前后痛阈值都显示出显著性的差异;(2)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接近;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接近;双针针刺"后三里"+"后三里"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接近。单针针刺"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与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的热水甩尾痛阈值显示出一定的差异。(3)单针针刺"后三里"腧穴针刺前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比较、双针针刺"后三里"+"关元"腧穴针刺前与针刺后60min痛阈值比较,两者的针刺效应作用时程显示出有意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48.
李向群  黄凯  李治 《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1):826-827
目的:探讨剑突下小切口非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治疗小儿漏斗胸的手术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16例漏斗胸患儿采用剑突下小切口非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治疗,全部为对称型。结果: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6~70min;术中平均出血10 mL左右,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6~8 d出院。术后近期疗效评价:优12例,良4例。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复查胸部X线片,1例因钢板移位致胸骨轻度凹陷。结论:剑突下小切口非胸腔镜辅助Nuss手术具有创伤小、方法简单且要领易于掌握等优点,特别适合于胸腔镜技术不太成熟的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在脑高级别胶质瘤瘤体、瘤周水肿区及无病变区域的差异,为三者的鉴别寻求精确的影像技术手段.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24例脑高级别胶质瘤病人于术前或放化疗前同时行MR平扫、增强及IVIM-DWI检查,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区(1 cm内)及对侧正常半卵圆中心的灌注系...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索利用fac[99mTC(CO)3(H20)3]+中间体标记IgG的方法,了解99mTc(CO)3(H20)3-IgG在体内外的稳定性,并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情况.方法 自行合成fac-(99mTc(CO)3(H20)3]+中间体,并采用聚酰胺薄膜层析法测定其放化产率,利用放化中间体fac-[99mTc(CO)3(H20)3]+直接进行IgG的放射性标记,用纸层析法测定标记率及放化纯度.并分别观察99mTc标记IgG在人血清白蛋白(HSA)及生理盐水(NS)中的稳定性.取9只小白鼠,分别经尾静脉注人99mTc 标记IgG(3.7x104 Bq/100μl),于注药后2,4和12h分别先进行SPECT显像,然后处死小鼠分离各脏器,称重后测定放射性计数,计算各脏器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ID/g),结果fac-[99mTc(CO)3(H2O)3]+中间体的放化产率为82.48%,室温放置4h保持稳定.99mTc(CO)3(H20)3-IgG的标记率为57.04%,放化纯度均大于90%,在HSA中温育24h放化纯度保持稳定,而在NS中温育24h放化纯度则降为20%.体内生物分布显示99mTc(CO)3(H20)3-IgG在体内主要分布于肝、脾、肾,可较长时间存留于血池中.结论 利用放化中间体fac-[99mTc(CO)3(H20)3]+直接进行IgG放射性标记,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稳定性,在小鼠组织中分布特点符合IgG体内的放射性分布规律,可满足进一步的单抗及多肽标记的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