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1.
目的:利用Mimics软件建立腰椎的3D模型,使用模拟穿刺来观察倒退旋转法在腰椎椎体单侧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适用性及进针参数。方法:选取24例全腰椎螺旋CT扫描初次胸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腰椎无异常骨质破坏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女各12例,应用Mimics软件对原始DICOM文件进行3D建模,分离出各节段椎体,直接导入3-matic软件后约束其椎体后壁进行标准化测量后以椎弓根中点作一垂直于中切面及椎体后壁的素描图,在素描图上进行模拟穿刺,记录穿刺针可活动范围的角度参数及距离参数,记录穿刺针在最大外倾角时落在椎体中切线前、中、后区的穿越点,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数据在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节段数据在两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L_1-L_5最大外倾角均逐渐增大,男性从(33.41±1.31)°到(56.53±4.71)°,女性从(28.58±2.55)°到(53.86±2.68)°,所有穿越点未落在前区,其中女性26.67%落在中区,男性3.33%落在中区,A、B、C分区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倒退旋转法理论上均能满足椎体压缩性骨折对穿刺点的要求,其中男性及下腰椎更加适用倒退旋转法。最大外倾角的测定对倒退旋转法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颈椎椎板成形术于20世纪70年代作为椎板切除术的一种替代方式得到发展,用于治疗颈椎脊髓病并预防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失稳和后凸畸形[1].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新型的颈后路内固定技术在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4 ~70岁,中位数56岁.过伸型损伤16例,屈曲型损伤10例,受伤机制不明确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22例,其中中央型脊髓损伤1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6例.伤后均行颈椎X线、CT和MRI检查,明确3个或3个以上节段颈椎管狭窄,未发现颈椎骨折或脱位.MRI检查示均有颈髓损伤征象,其中颈髓水肿16例,颈髓挫伤血肿12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椎管中矢径/椎体中矢径≤0.75)5例,后纵韧带骨化8例,黄韧带骨化2例,多节段退变性颈椎椎管狭窄13例.均无颈椎前凸消失和颈椎不稳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2h至10 d.术后随访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椎管扩大和维持、门轴侧骨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颈髓后移程度.结果:手术时间(123.5±21.6) min,手术失血量(310.0±63.3) mL.Centerpiece钛板和钛钉置入均顺利,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门轴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 24个月,中位数12个月.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5.5±1.7)分升至术后(11.7±2.3)分,改善率为(53.9±9.8)%.颈髓向后漂移距离为(2.9±0.2)mm,颈髓受压解除、肿胀消退.C5节段椎管矢状径由术前(7.7±2.1)mm提高至术后(13.3±1.5)mm,椎管扩大率为(70.2±10.3)%.术后6个月CT检查示门轴侧缝隙消失,均达到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术后X线及CT显示椎管扩大明显,开门的椎板无再关门现象.均无脑脊液漏,感染,C5神经根麻痹,内置物松动、断裂和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操作简单,出血量少,能有效解除颈髓受压,颈髓神经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已由非直视下切除椎间盘中央髓核的间接减压术,发展为内镜直视下切除压迫神经根髓核的直接减压术.PELD适应证与腰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术适应证相似,随着外科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也适用于椎间孔狭窄、侧隐窝狭窄和高髂嵴的L5~S1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PELD设备种类很多,但外科技术基本一致.手术中可能会受到高髂嵴或L5横突的阻挡,但近来报道显示L5~S1经皮入路其实并不十分困难.PELD术后满意率与腰椎板开窗髓核切除术相当,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是治疗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 :对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采用手术治疗的83例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7~72(49.5±13.5)岁。83例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35例,行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术;B组48例,行前路传统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正规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1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统计手术前后腰部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值,对比分析不同时间点以上参数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改变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A组分别为(149.4±13.3) min、(354.3±69.0) ml、(9.4±1.6)d,B组为(116.8±10.0) min、(721.9±172.3) ml、(11.8±1.7)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A组为(24.2±5.1)个月,B组为(24.0±5.0)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随访时发现A组1例手术对侧腰大肌脓肿增大,行二次手术排脓后治愈。余82例均Ⅰ期愈合,随访期间无窦道形成、脑脊液漏及内固定松动、断裂、远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等情况。融合时间A组为(5.1±1.6)个月,B组为(5.1±1.7)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ODI评分、病变节段的矢状面Cobb角、ESR及CRP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直接外侧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经皮螺钉固定技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降低住院时间,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get morphologic parameters of Chinese adults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measurement on axial laminas,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placing axial laminar screws and to introduce the technique. Methods: Relative parameters of 28 sets of fresh Chinese adults' axial specimens, including distance from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entry points of axial laminar screws to the superior margins of axial laminas, superior, middle, inferior thickness and height of the axial laminas, length and angle of the axial laminar screw trajectories, distance from the entry points of axial laminar screws to the transverse foramen and central points of the inferior articular process, were measured with a digital caliper and a goniometer.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Averagely, distance from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entry points of axial laminar screws to the superior margins of axial laminas was 5 mm and 9 mm, superior, middle, inferior thickness and the height of the axial laminas were 3.2 mm, 6.7 mm, 5.5 mm and 12.8 mm respectively, and the length of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axial laminar screw trajectories was 26.2 mm and 25.5 ram,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It is feasible and reliable to apply posterior laminar screw fixation techniques to the axes of Chinese adults. Also the C2 laminar screw fixation technique can be taken as a supplementary to conventional posterior screw fixations of C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AJS)胸腰段交界性后凸的预防方法。方法选择58例MS患者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侧凸的矫形,对胸腰结合部首先将矫形棒塑形成直的或略微前凸的形状,并进行单独置钉,采用先压缩矫形后撑开矫形的方法,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8-40个月,平均21.5个月,评价手术后及随访后的胸腰段的平衡。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及随访后胸腰段均未出现后凸畸形。结论胸腰段交界性后凸是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时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应用胸腰段单独置钉并进行先压缩后撑开的方法是预防交界性后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髓损伤患者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42 ~ 67岁,中位数5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出现颈部疼痛伴四肢麻木及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尤以上肢严重,部分患者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均无其他系统损伤的表现.按脊髓损伤的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7例,C级15例,D级4例.伤后均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明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未发现骨折或脱位.CT检查示椎管占位均小于50%;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呈连续型9例,分节型14例,混合型6例.MRI检查示相应脊髓受压,T2加权像示脊髓内高信号改变.伤后至手术时间3~12d,中位数6d.术后随访观察椎管扩大效果、并发症发生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0~ 150 min,中位数120 min;手术失血量300 ~ 600 mL,中位数420 mL.切口均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中位数2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X线及CT显示椎管扩大明显,开门的椎板无再关门现象.均无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11例.结论: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髓损伤,能有效扩大椎管,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枢椎椎板螺钉技术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后路枢椎椎板螺钉技术治疗上颈椎不稳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3~73岁,平均45岁。AndersonⅡ型和Ⅲ型齿突骨折19例,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先天性游离齿突并寰枢椎不稳2例,寰椎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7例,不典型Hangman骨折并C2-3不稳1例,C2-3创伤性不稳5例。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Vertex钉棒系统固定。结果35例患者共置入枢椎椎板螺钉68枚,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5.5个月。随访时X线片均未见明显颈椎不稳、内固定失败及螺钉松动退出。11例患者螺钉穿出椎板背侧,但无症状出现。结论枢椎后路经椎板螺钉技术固定牢固,操作简单,相对安全,特别适用于C2椎弓根发育异常或骨折不能采用椎弓跟固定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枢椎经椎板螺钉联合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经枢椎椎板螺钉联合寰椎侧块螺钉固定技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此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34~73岁,平均42.5岁.Anderson Ⅱ型和Ⅲ型齿突骨折14例,寰椎横韧带断裂1例,先天性游离齿突并寰枢椎不稳2例.均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枢椎经椎板螺钉固定技术以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椎板头尾方向的中点为进钉点,为避免钉道的相互干扰,第1枚螺钉的进钉点通常选择枢椎椎板的偏头侧,另1枚螺钉的进钉点偏尾侧,用高速磨钻在进钉点磨去少许皮质骨开窗后,用手钻向枢椎对侧椎板钻孔,螺钉方向在直视下与椎板平面并行,并稍向枢椎椎板背侧倾斜,以确保螺钉不穿破椎板腹侧皮质侵犯椎管,宁可穿破枢椎椎板背侧皮质骨.内固定系统均使用颈椎后路Vertex钉棒系统同定.结果 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有2例患者在剥离寰椎后弓下缘时,损伤静脉丛,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成功.术后CT示枢椎椎板螺钉位置良好,未见侵犯枢椎椎管和脊髓.随访术后X线片未见明显颈椎不稳、内固定失败及螺钉松动退出.结论 枢椎后路经椎板螺钉技术固定牢固,操作简单,相对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