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比较分析空心钉内固定加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术与单纯的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总结采用两种方法治疗的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术治疗40例(治疗组),采用单纯的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33例(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的疗效、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平均愈合时间。【结果】术后平均随访50(33~103)个月,治疗组术后3~6个月均达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2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0%,无股骨头缺血坏死病例;对照组32例术后4~12个月达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3个月,1例不愈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72.7%,4例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治疗组的疗效、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平均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空心钉内固定加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术曼适合用于治疗青壮阜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估胸腰段脊柱内固定术后辅以支具治疗的疗效。【方法】对52例胸腰段脊柱患者内固定术后采用胸腰骶支具TLSO治疗。每3~6个月摄站立位或仰卧位正侧位X线片随访观察分析患者的内固定器械稳定性和脊柱植骨融合率。[结果]46例获得2年以上的临床随访,平均时间20.6个月。有1例后路内固定(钉棒系统)发生断裂松动,且有相应并发症发生。脊柱损伤节段的融合时间平均5.6个月,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约为96%(44/46),8个月全部融合。【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行支具治疗的患者,可早期行功能锻炼以减少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支具增强了患者内固定器械的稳定性,减少了疲劳性断钉、断棒现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通过有限元模型矫形手术模拟的方法探讨关键椎置钉技术的可行性及矫形效果,分析Lenke 6型脊柱侧凸是否适合采用选择性融合策略.[方法]通过CT图像建立1例Lenke 6型特发性脊柱侧凸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后,利用后路CD矫形手术模拟技术,分别模拟全节段椎弓根钉技术矫形工况、关键椎置钉技术矫形工况、胸腰弯选择性融合工况等.测量各种工况完成后双弯Cobb角度、计算矫形率,分析各种工况的矫形效果.[结果]全节段椎弓根钉技术(非选择性融合):胸腰弯矫形率47.8%,主胸弯矫形率43.9%;关键椎置钉技术:胸腰弯矫形率44.2%,主胸弯矫形率19.1%;胸腰弯选择性融合:胸腰弯矫形率43.5%,主胸弯矫形率14.3%.[结论]全节段椎弓根钉技术因矫形力施加点更多,矫形效果较关键椎置钉技术更佳;Lenke 6型脊柱侧凸采用选择性融合策略应慎重,非选择性融合策略能明显矫正双弯,纠正脊柱序列,更适合该类型病例.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后壁切除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6年1月对15例伴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椎管后壁(全椎板及平双侧椎弓根内壁以内的侧块)切除减压、小关节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椎弓根螺钉6例,侧块螺钉9例)。根据术前、术后10d、术后6个月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以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均获骨性融合。术后6个月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改善率为65.1%。术后10d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后凸Cobb角与术后10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椎管后壁切除减压、钉棒内固定术是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基质金属蛋白-3(MMP-3)在人类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对照组为取自脊柱侧凸患者的正常腰椎间盘组织;实验组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退变椎间盘组织。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2组椎间盘组织中uPA及MMP-3的光密度值。结果uPA和MMP-3在突出椎间盘组织中平均光密度值较正常椎间盘组织中的平均光密度值表达明显升高;相关分析显示突出椎间盘中uPA、MMP-3呈正相关关系。结论uPA和MMP-3均可能参与了人椎间盘组织的退变过程,且MMP-3与uPA在人类退变椎间盘组织中有相同的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Magerl术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和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方法2003年12月~2007年5月,对17例平均年龄10岁(6~15岁)的寰枢椎不稳患者行后路经寰枢椎侧块关节UCSS空心螺钉固定(Magerl术)、植骨融合术,对其中后弓完整的13例同期行后路寰枢椎钛缆固定术(Gllie术)。通过随访并摄寰枢椎张口位和颈椎侧位X线片,评估螺钉位置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双侧螺钉固定,症状明显改善,无脊髓神经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17例经过平均21个月(3~40个月)随访,螺钉位置满意,均获骨性融合,无寰枕关节受限及相邻节段的自发性融合。结论Magerl术治疗儿童寰枢椎不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前寰枢椎的影像学评估和部分经颅环弓牵引后未获得充分复位者术中充分手法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伴脱位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2008年3月收治的胸腰段爆裂骨折合并骨折脱位患者22例,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18~56岁.受伤节段为T12~L2,骨折椎体压缩1/4~3/4,上位椎体向前脱位程度为25%~50%.手术均在伤后2周内完成.将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组Ⅰ:采用2椎体4椎弓根钉置入复位固定,组Ⅱ:采用3椎体6椎弓根钉置入复位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后凸角、神经功能以及腰痛评分(low back outcome score,LBOS). 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组Ⅱ手术时间长于组Ⅰ,但并没有明显增加术中失血量.在矫正率、矫正丢失及内固定失败方面,组Ⅱ均明显优于组Ⅰ.两组术后神经功能以及LB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3椎体6枚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伴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颈胸段脊柱病变的疗效。[方法]1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36例颈胸段脊柱病变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肿瘤13例,结核20例,椎间盘病变3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15例,D级3例,E级8例。[结果]随访3~47个月,术后3~8个月所有患者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15例,E级16例,平均改善1.1级。2例肿瘤转移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1个月、17个月死亡。[结论]颈胸交界区域脊柱解剖结构复杂,应根据病变的性质、位置、范围、影像学改变等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9.
孤立性骨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 of bone,SPB)指在没有多发性骨髓瘤其他特征的情况下由浆细胞的单个克隆组成的局部肿瘤[1].发生在脊柱的SPB发病率低,起病隐匿,首发症状是病椎附近的局部疼痛,多为隐痛,逐渐加重至难以忍受的剧痛,多数患者因病灶侵犯脊髓或神经根出现神经症状就诊,严重可...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4年1月~2006年7月对8例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先行颅环弓牵引7~16 d,平均10d,待后凸畸形矫正率超过30%时,再行后路小关节松解植骨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根据人院时、牵引后、术后10d、术后6个月时颈椎的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后凸Cobb角;以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9.4个月,所有病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均获骨性融合.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0.3分改善至术后6个月时的14.0分,改善率为55.2%.人院时颈椎平均Cobb角为44.4°,牵引后平均Cobb角为26°.术后10d平均Cobb角为-4.1°,术后6个月随访时平均Cobb角为-3.6°.牵引后Cobb角与人院时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0d时Cobb角与术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时Cobb角与术后10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先进行规范的颈椎牵引,后行小关节松解植骨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重度僵硬型非角状颈椎后凸畸形方法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