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气管切开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行气管切开术47例,按切开时机分为早切组25例(≤24 h)和非早切组22例(>24 h)。比较2组患者1周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早切组1周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非早切组(P<0.05),而肺部感染、低氧血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非早切组(P<0.05~P<0.01)。结论: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2.
正常足与外翻足的足底压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正常足与外翻足的足底压力进行测量。方法 运用自行研制的足底生物力学测试系统对30 名健康人60 足,45 例外翻患者89 足进行了行走时足底压力的测试。结果 重度外翻组31 足和正常组相比,第一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减低( P< 0.001),第二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增加(P< 0 .05),第三、五跖骨头下压力有增高的趋势。结论 正常人前足第一跖骨头下压力最高,并向外侧递减。重度外翻足前足第一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减低,第二跖骨头下压力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背伸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时使外踝骨折稳定的踝关节固定位置。方法:应用手术截骨方法制作三踝骨折的尸体标本模型。复位后安装外固定器,并应用6根顶针复位与固定。于外踝顶针下表面贴应变片,并与应变仪导线连接。通过调整踝关节固定复位器,分别使踝关节固定于背伸中立、背伸内翻、背伸外翻3种位置。用试验机控制加载,应用应变仪采集顶针应变数据。结果:将踝关节分别固定于背伸中立位、背伸内翻位、背伸外翻位时,外踝外后侧顶针与外侧顶针随加载出现的应变值均较小;但3种位置相比,背伸中立位固定时外踝骨折的稳定性稍好。结论:应用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时,使外踝骨折稳定的最佳踝关节固定位置可能是背伸中立位。  相似文献   
44.
为观察健脾补肾方预防痰瘀阻络型股骨头坏死塌陷的临床疗效,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骨科门诊收集50例(73髋)塌陷前股骨头坏死病例(ARCO Ⅰ,Ⅱ,Ⅲa),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予健脾补肾方口服,并对其进行随访,以ARCO标准作为影像学分级标准,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的功能.经过平均4.2年(3~5.4年)的随访,73髋中塌陷12髋、未塌陷61髋(未塌陷率83.56%),ARCOⅠ期7髋均未发生塌陷(未塌陷率100%),ARCOⅡ期49髋塌陷9髋、未塌陷40髋(未塌陷率81.63%),ARCOⅢa期17髋塌陷3髋、未塌陷14髋(未塌陷率82.3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平均股骨头未塌陷生存时间为5年(4.8~5.2年),随访时间为3年时股骨头未塌陷率为92.5%,4年股骨头未塌陷率为74%,且趋于稳定趋势.Harris评分治疗前为71.93 ±11.25,治疗后为81.63±12.16,配对t检验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健脾补肾方能延迟或预防痰瘀阻络型股骨头坏死的塌陷,显著改善髋关节功能,为股骨头坏死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5.
王永志  董福慧  钟红刚  王德龙  王萱 《中国骨伤》2011,24(12):1020-1023
目的:探讨骨骼肌受压后肌张力的变化及肌组织内神经末梢形态学改变,观察小针刀针刺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股薄肌70kPa受压2h模型,6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压迫组和针刀组。除空白组6只外,其余54只大鼠左侧设为压迫组,右侧设为针刀组,分别给予单独压迫,压迫后小针刀针刺处理。于处理后第1、2、3天每组随机处死9只。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在不同拉伸比率下观察股薄肌张力曲线变化情况,同时,对肌组织病理及神经末梢的形态学改变进行观察。结果:肌组织的张力在长时间临界压强下逐渐增加,压迫组股薄肌能量消耗比率与针刀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肌组织形态学发生相应病理改变,神经末梢形态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小针刀减张法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肌组织的张力增高,对整个肌组织材料持续集中的力学负荷起到了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6.
中药外治与西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外治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NKI及维普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均从创库到2011年5月).收集所有以西药为对照的中药外治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1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RCT,共2 159例(中药组共1 152例,阳性对照组共1 007例).共21篇文献纳入疗效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组与西药组有效率分别为92.35% (941/1 019),81.19% (712/877),OR =2.88[2.16 ~3.83],对总效应假设检验结果Z=7.20(P<0.000 01).中药外治法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共25篇文献纳入不良事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率中药组为1.30%(15/1 152)、西药组为5.36%(54/1 007),OR =0.40[0.11~1.38],Z=1.46(P =0.15).中药外用与西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亚组分析显示:与外用西药相比,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1.87%(11/589)∶ 1.60% (9/564)],Z=0.26 (P=0.80).而对于NSAIDS和COX-2抑制剂口服止痛药,中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1.07% (4/375)∶15.46% (45/291)],OR =0.11[0.01,0.87],Z=2.09 (P =0.04).结论:中药外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近期疗效优于西药,中药外治法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外用西药相当,而显著低于口服西药.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仅以本研究Meta分析为基础,目前尚不能得出中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的最终结论,有待于高质量临床研究的结果来证实.  相似文献   
47.
拇外翻微创术跖骨远端位移内侧纵弓顶角与胼胝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X线的二维测定探讨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拇外翻,跖骨远端位移(跖屈或跖移)、足内侧纵弓顶角与胼胝痛(VAS)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06年7月~2007年6月,笔者于手术治疗拇外翻(均采用同一术式: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42例79足。手术前后摄负重正侧位X线片,测量内侧纵弓顶角;并进行症状体征检查,记录胼胝及胼胝痛(VAS)。根据VAS量表将研究对象分为疼痛加重组、疼痛减轻组。各组研究对象又根据远端跖骨块的位置改变情况分为两组:跖屈或跖移(向背侧成角)组;非跖屈或跖移组。比较各组间内侧纵弓顶角差的差异。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结果胼胝及胼胝痛术后加重5足,其余均减轻。术后胼胝及胼胝痛的变化与术后远端跖骨块位置情况比较,P<0.05;术后胼胝及胼胝痛的变化与手术前后内侧纵弓顶角差比较,P<0.05;术后远端跖骨块位置情况与手术前后内侧纵弓顶角差比较,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通过截骨远端跖骨块足够的跖移、跖屈可以减小足内侧纵弓顶角,弥补因短缩引起的内侧纵弓高度的丢失,减少术后胼胝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48.
正常人自然行走负重步态遥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定量研究正常人群自然行走过程脊柱及四肢运动的平衡和协调性质,建立脊柱与四肢损伤诊疗的新方法和提供正常步态基础数据。方法:13例受试者,男7例,女6例;年龄25~58岁,平均(37.5±12.3)岁;均为健康人。采用刚性测力板挠性连接的步态鞋(专利号:ZL200520142238.4),通过2.4GHz频段跳频通讯多路遥测,获得正常人自然行走过程中左右两足负重力-时间关系曲线,并分析前足和后足负重力-时间积分百分率等参数。结果:得到13例正常负重步态测试结果。将各部位负重力?时间关系曲线对时间积分,得到负重时间积分值。左后足负重时间积分占总负重时间积分百分率23.78%±2.38%,左前足负重时间积分百分率26.88%±2.93%;右后足负重时间积分占总负重时间积分百分率22.04%±3.54%,右前足负重时间积分百分率27.09%±2.79%;左足负重时间积分占总负重时间积分百分率50.70%±2.33%,右足负重时间积分占总负重时间积分百分率49.20%±2.33%。结论:正常人负重步态左右侧平衡及前脚掌和后跟负重协调。所述各项参数对不同正常个体有较好的稳定性,并且所述负重步态遥测分析设备和方法简便实用,在运动系统科研和临床诊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
徐颖鹏  谢利民  徐超  张跃  李玉彬  乔欣 《中国骨伤》2014,27(10):823-828
目的:探讨纸板加压垫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优势,建立纸板加压垫疗法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的诊疗规范.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3月,采用纸板加压垫或短腿石膏外固定治疗新鲜第5跖骨基底骨折患者59例.随机纳入到纸板组或石膏组,纸板组29例,男9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79±11.40)岁,平均病程(11.59±6.58)h.石膏组30例,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2.13±17.34)岁,平均病程(11.03±7.06)h.根据骨折线分型:纸板组A型骨折14例,B型骨折15例;石膏组A型骨折16例,B型骨折14例.根据骨折移位分级:纸板组Ⅰ度移位16例,Ⅱ度移位13例;石膏组Ⅰ度移位20例,Ⅱ度移位10例.根据骨折分型采取相应的手法进行整复,纸板组给予纸板加压垫治疗,石膏组给予短腿石膏外固定,固定时间均为4~6周.于固定后第2、4、6、8周,3、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足部功能评分量表评价患足功能,其中第2、4、6、8周时拍摄患足正斜位X线片,对X线骨折线和骨折边缘情况进行评分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完成随访,治疗后8周,骨折均达临床愈合,没有压疮、骨折不愈合、骨折端移位等不良事件发生.治疗后4~8周,纸板组X线评分高于石膏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间及各时间点两组间具有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各时间点,纸板组足部功能评分均高于石膏组,其中在治疗后2、4、6周,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个月,纸板组优良率93.10%,优于石膏组的8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3).结论:纸板加压垫的方法治疗第5跖骨基底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取材方便、费用经济、疗效满意等优点,是一种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重型脑室出血(SIVH)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于阜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脑室外引流术(EVD)或神经内镜(NE)联合EVD治疗的SIVH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出院结局分为结局不良及结局良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IVH患者出院结局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前改良Graeb量表(mGS)评分及三者联合对SIVH患者出院结局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101例SIVH患者中,结局良好39例(结局良好组),结局不良62例(结局不良组)。两组年龄、合并高血压者占比、术前血糖、术前血钾、术前血糖与血钾比值、术前GCS评分、术前mGS评分、合并脑疝者占比、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0.877,95%CI(0.809,0.951)]、术前GCS评分[OR=1.754,95%CI(1.128,2.727)]、术前mGS评分[OR=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