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1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突发性耳聋发病与补体裂解产物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理与机体体内补体激活过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测定突发性耳聋患者早期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及补体成分C3裂解产物C3d(CIC-C3d),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测定证实体内补体系统的激活及相关的免疫应答过程及炎症反应过程的存在,同时测定血清内毒素及白细胞计数以排除细菌感染可能。结果:32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中有18例(56.3%)血清CIC-C3d水平显著升高,而20例对照组血清仅有2例(10.0%)显著升高(P<0.001),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清中有17例(53.1%)血清TNF-α水平显著升高,而对照组中仅有1例(5.0%)显著升高(P<0.001)。在32例患者血清中,有17例(53.1%)血清CIC和C3d水平及TNF-α水平同时显著升高,而对照组无一例同时升高(P<0.001)。两组血清鲎试验均呈阴性结果,白细胞计数正常,排除细菌感染可能。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体内的补体激活过程和炎症过程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62.
喉气管狭窄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目前尚无统一的手术模式可供参考,我们对37例喉气管前壁狭窄患者采取气管楔形切除或加带蒂组织瓣修复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喉气管前壁狭窄37例,男29例,女8例,年龄19~72岁,平均46岁。狭窄原因外伤18例,气管切开术后6例,气管插管2例,喉气管肿瘤后9例,原因不明2例。喉和气管狭窄者19例,颈段气管狭窄者18例。狭窄程度根据术前纤维支气管镜,喉气管X线侧位片,喉气管CT扫描与重建结果及术中所见,根据Cotton分度标准[1],本组中无I、IV度阻塞者,II度阻塞20例,III度阻塞17例,…  相似文献   
63.
目的:观察蛋白质转导域-激肽释放酶(PTD-kallikrein)对缺糖、缺氧(OGD)再复糖、复氧培养的神经元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化学交联法构建PTD-kallikrein,用缓激肽B2受体抑制剂和(或)PTD-kallikrein对OGD再复糖、复氧培养的大鼠神经元进行干预,分别用MTT法及TUNEL染色测定不同条件培养的神经元生存率和凋亡。结果:PTD-kallikrein可显著提高OGD再复糖、复氧条件下培养的神经元生存率(P<0.05),并减少其凋亡(P<0.05);B2受体抑制剂能明显抑制PTD-kallikrein对神经元的保护(P<0.05)。结论:PTD-kallikrein对OGD再复糖、复氧条件下培养的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且很可能是通过B2受体的介导而发挥其功效的。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内窥镜硬化治疗术与外科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手术治疗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对两组出院病人进行持续跟踪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5年存活率。结果:内镜治疗组复发出血率36.4%,明显高于外科手术组9.6%,内镜治疗组五年生存率(52.71%)与外科治疗组(63.46%)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内镜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均能达到较好止血效果,提高患者五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银杏酮酯分散片对缺血性卒中后炎症反应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和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银杏酮酯分散片(0.15 g,tid)联合阿司匹林治疗(0.1 g qd)]和对照组[阿司匹林(0.1 g qd)治疗],用药180 d。比较两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15、IL-17A、IL-2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1)d、(30±7)d、(90±7)d、(180±7)d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改变,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纳入60例患者,因血液标本不合格脱落8例,纳入统计分析的有试验组27例,对照组25例。治疗(13±1)d时,试验组血清IL-1β([1.55±0.43)pg/ml vs(2.05±0.74)pg/ml,P0.001],IL-15([1.88±0.82)pg/ml vs(3.17±1.93)pg/ml,P0.001],IL-6([5.57±4.96)pg/ml vs(8.81±8.00)pg/ml,P=0.042],IL-17A([5.11±1.51)pg/ml vs(6.67±2.24)pg/ml,P0.001],IL-23([0.42±0.88)pg/ml vs(0.67±0.98)pg/ml,P0.001],TNF-alpha([15.12±6.97)pg/ml vs(18.31±6.61)pg/ml,P=0.009]水平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而在对照组中仅IL-15([2.01±0.72)pg/ml vs(2.53±1.20)pg/ml,P=0.036]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两组各随访点MMSE和MOCA评分虽无显著差异,但试验组用药后(30±7)d、(90±7)d、(180±7)d与用药前MMSE相比,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分别为0.036、0.012和0.048)。结论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阿司匹林比单用阿司匹林能更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其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6.
目的应用白藜芦醇作用于咽鳞癌细胞株FADU,观察其放疗增敏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咽鳞癌细胞株FADU,以细胞毒实验(cytotoxicity test,MTT)检测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细胞增殖抑制情况;用克隆形成法绘制细胞存活曲线,获得白藜芦醇的放射增敏比(sensitive enhancement ratio,SER)。以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分析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白藜芦醇组和照射增敏组(白藜芦醇联合照射组)细胞周期变化和凋亡情况。结果 MTT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对FADU细胞生长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P0.05)。克隆形成实验提示单纯照射组在2Gy时细胞存活分数(surviving fraction at 2Gy,SF2)为0.717±0.062;照射增敏组SF2为0.426±0.035,SER为1.684±0.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FCM显示FADU细胞经4Gy照射后,G_2/M期细胞比例增加,G_1期细胞比例减少;经白藜芦醇作用24 h后,G_1期细胞比例减少,G_2/M期和S期细胞比例增加;当白藜芦醇与4 Gy照射联合应用时,G_2/M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G_1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白藜芦醇组和照射增敏组FADU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94±1.65、4.56±0.92、2.03±1.46及23.1 1±7.22,照射增敏组凋亡率与其他各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增强咽鳞癌细胞株FADU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改变细胞周期的分布、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究规范手术与非规范手术在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MTC)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散发性MTC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取非规范化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规范化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临床效果及预后。结果两组治疗后降钙素、癌胚抗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vs 7.14%,χ2=0.113,P>0.05)。对照组术后5年生化治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69.05%vs 97.78%,χ2=13.280,P<0.01),5年复发率显著高于观察组(30.95%vs 2.22%,χ2=13.280,P<0.01)。结论规范化手术治疗散发性MTC患者,可改善血清降钙素、癌胚抗原水平,提升5年生化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且不会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  相似文献   
68.
王翀  赵辉  邵渊 《临床急诊杂志》2010,11(5):294-29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断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来救治的5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以肢体不全瘫痪、意识障碍最多见,每1例患者至少有两个危险因素;治疗后结果显示治愈16例,39例患者好转,好转率为70.10%;全组共死亡5例,死亡率为9.09%。结论: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头CT、MRI,尤其头MRI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做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提高TOBS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9.
脑缺血再灌注后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期组织型激肽释放酶活性、缓激肽含量、缓激肽B1、B2受体的动态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脑缺血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中,通过生物酶学方法及ELISA技术测定缺血前和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缺血组织内激肽释放酶活性及缓激肽含量。RT-PCR及Westernblot测定缓激肽B1、B2受体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性脑缺血可诱导脑组织内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S)各组分表达增高,而且缓激肽两种受体在脑缺血后各时间点动态表达趋势不同。结论:KKS在脑缺血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两种受体表达时相差异揭示了B1、B2两种受体在缺血后各时期的作用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70.
胃癌的雌激素受体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邵渊  刘尚廉 《肿瘤》1992,12(1):10-12
应用酶联雌二醇亲和组化法(F_2—HRP法)对57例胃癌切除的新鲜标本,进行雌激素受体(ER)检测,发现胃癌中的ER阳性率为28%,女性ER阳性率高于男性,尤以≥50岁组更为显著(P<0.05)。在胃癌的组织类型中,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的ER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无粘液分泌的癌(P<0.05)。呈弥漫性生长的胃癌ER阳性率高于非弥漫性生长的胃癌。胃癌的ER阳性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也有一定的关系。以抗雌二醇ABC免疫组化法(ABC法)和葡聚糖包裹活性炭生化法(DCC法)作为E_2-HRP法的对照。在57例胃癌中E_2-HRP法与ABC法的符合率达95%(P<0.001)。在15例胃癌中,DCC法与E_2-HRP法的符合率为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