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73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ERCP在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采用ERCP治疗39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5例胆道狭窄患者(吻合口狭窄14例,非吻合口狭窄11例)行括约肌切开、胆管扩张、鼻胆管引流和塑料内支架置放术等治疗;对6例胆漏患者行鼻胆管引流及塑料内支架置放术等治疗;对16例胆道结石和胆泥形成患者(其中合并胆道狭窄8例)行括约肌切开、鼻胆管冲洗引流及取石网篮取石等治疗.结果 ERCP手术成功率为95.9%(94/98),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吻合口狭窄的ERCP治愈率为100%(14/14),非吻合口狭窄的ERCP治愈率为27.3%(3/11),胆漏的ERCP治愈率为83.3%(5/6),结道结石和胆泥形成患者的ERCP治愈率为81.3%(13/16).结论 ERCP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安全性较高、疗效较好、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肝脓肿的病因及治疗选择。 方法:分析4年间行OLT 558 例术后1~18 个月发生肝脓肿10 例(1.8%)的原因。结果:7 例为术后胆道并发症,2 例为肝癌复发灶射频消融术(RFA)后,1 例为不明原因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等。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超声或CT 检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脓肿抽吸引流、PTCD胆道内外引流、抗感染和支持治疗及再次肝移植。 10 例中6 例通过肝脏穿刺引流治愈,2 例通过再次肝移植治愈,2 例死于脓毒血症;治愈率为80.0%。结论:OLT 后发生肝脓肿地原因复杂,可能与胆管吻合口狭窄或梗阻、胆道缺血坏死、肝癌复发灶介入治疗、肝动脉血栓或狭窄和激素冲击治疗等有关。OLT 后肝脓肿的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83.
原位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原因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776例同种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诊治经验.结果 776例肝移植患者中共发生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10例,发生率为1.29%.其中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6例,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2例,肝静脉流出道梗阻2例.10例均进行了下腔静脉造影而明确诊断,8例患者在下腔静脉造影的同时施行了气囊扩张或放置血管内支架术,2例介入治疗效果不佳而中转再次肝移植术;该组因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而死亡3例,与静脉流出道梗阻相关的病死率为30%(3/10).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发生与腔静脉的吻合技术,腔静脉吻合方式以及供肝体积与受者肝床不匹配有关;术后尽早发现流出道梗阻的存在,并及时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如介入治疗或再次肝移植等是改善该并发症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激素最小化免疫抑制方案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收治经手术治疗并符合入选条件的成人肝移植患者116例,根据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中激素使用的不同分为三组:3个月撤离组(n=40),7 d撤离组(n=40)及24 h撤离组(n=36),比较各组患者术后生存、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包括耐激素治疗的排斥反应、切口愈合不良、肝炎和肝癌复发、新发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 各组间患者术后生存、急性排斥反应、高脂血症、乙型肝炎复发及肝癌复发无明显区别(P>0.05);24 h撤离组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及发生高血压的例数明显低于7 d撤离组及3个月撤离组(P<0.05),术后感染及新发糖尿病例数明显少于3个月撤离组(P<0.05),但与7 d撤离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激素最小化的免疫抑制方案(激素7 d撤离,甚至24 h撤离)在肝移植术后的应用是安全的,在不影响患者及移植物预后的同时可以明显减少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5.
背景:虽然肝移植技术已经成熟,但肝动脉血栓形成仍是造成肝移植后移植物丢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肝动脉血栓形成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处理,只有再次肝移植才能挽救患者生命。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后并发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体会。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从2004-01/2009-12共实施726例成人尸肝移植,共14例患者经造影证实在肝移植后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回顾性分析以上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肝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9%(14/726),发生的平均时间为移植后10d(1~41d)。14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中,6例表现为急性的肝功能恶化,4例表现为胆漏,1例表现为肝脓肿,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3例行急诊肝动脉再血管化,2例行肝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肝动脉再血管化联合肝动脉局溶栓治疗,6例行再次肝移植。本组肝动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死亡率为42.9%(6/14),其中2例行肝动脉再血管化后因胆道坏死、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溶栓后再次血栓形成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肝动脉再血管化联合肝动脉溶栓后因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死亡;2例再次移植后早期因严重感染死亡。8例患者康复出院,并常规随访18~66个月,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肝移植后18,29个月因肝癌复发死亡,以上患者随访过程中移植肝功能正常,肝动脉畅通。提示肝动脉血栓形成是肝移植后的严重并发症,在造成不可逆的胆道和肝实质损伤前,尽早恢复肝动脉血流可以避免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86.
背景: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较罕见,各种治疗方法疗效不佳,预后差。 目的:随访观察1例肝移植治疗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近期疗效。 方法:观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例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患者经肝移植治疗后的情况,并回顾性分析迄今为止见于文献报道的国内外65例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组织来源、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与结论:该患者经肝移植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鳞状细胞癌抗原等均降至正常水平,恢复良好。国内外研究表明,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来源多样,手术切除、化疗等治疗方法疗效不佳,预后差。本例结果显示,肝移植治疗肝原发性鳞状细胞癌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7.
背景:移植后肿瘤复发是影响肝癌肝移植疗效的主要因素,如何防止肝癌肝移植后肿瘤复发是目前肝移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亚砷酸全身化疗被认为对中晚期肝癌具有一定作用,但在肝移植后的应用还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超出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肝移植后应用亚砷酸全身化疗的对肿瘤复发的干预效果。 方法:对23例超出米兰标准的肝癌患者肝移植后采用亚砷酸行预防性化疗:静脉滴注10 mg/d,连续使用7 d后间隔7 d,重复4次为1个疗程,患者接受1~4个疗程。观察以上使用亚砷酸化疗患者的生存、肿瘤复发情况,以及化疗不良反应,并与同期16例未使用化疗的肝癌肝移植患者相比较。 结果与结论:经过3~32个月随访,共30例患者出现肝癌复发,化疗组16例,非化疗组14例,复发部位最常见于肺部、移植肝及骨骼。化疗组与非化疗组肿瘤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化疗组复发时间明显延迟(P=0.026);两组6个月、1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化疗组2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非化疗组(P=0.037);两组6个月无瘤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年、2年无瘤生存率化疗组显著高于明显非化疗组(P=0.030,0.023)。亚砷酸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提示肝癌肝移植患者静脉使用亚砷酸化疗可以延迟肿瘤复发,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88.
背景:脑死亡供者维护对于改善脑死亡供者器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前列腺素E1被广泛使用于临床肝移植领域,但有关前列腺素E1对脑死亡供者的作用未见报道。目的:通过建立稳定的大鼠渐进性脑死亡模型,观察前列腺素E1对脑死亡供肝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脑死亡组及前列腺素E1组建立渐进性脑死亡大鼠模型,前列腺素E1组于脑死亡诱导后,经尾静脉微输液泵通道以0.05μg/(kg·min)速度持续性泵入前列腺素E1注射液。各组在脑死亡诱导后的2,4h分别采血及获取肝脏标本。自动生化仪检测肝酶学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活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质量浓度,日立H-600型透射电镜观察肝血窦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结论:脑死亡诱导2h后,大鼠肝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异常;诱导脑死亡4h后,脑死亡大鼠的肝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前列腺素E1组较脑死亡组有明显改善(P〈0.05)。脑死亡诱导2h后,透明质酸质量浓度升高提示肝脏微循环障碍;诱导脑死亡4h后,脑死亡组大鼠的透明质酸质量浓度进一步升高,前列腺素E1组较脑死亡组有明显改善(P〈0.05)。脑死亡后透射电镜显示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受损,Kupffer细胞活化,前列腺素E1可减轻大鼠肝脏超微结构的损伤并抑制Kupffer细胞活化。提示前列腺素E1能改善脑死亡大鼠的肝功能及肝脏微循环,抑制肝脏Kufpper细胞的活化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ERCP在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方面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采用ERCP治疗39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5例胆道狭窄患者(吻合口狭窄14例,非吻合口狭窄11例)行括约肌切开、胆管扩张、鼻胆管引流和塑料内支架置放术等治疗;对6例胆漏患者行鼻胆管引流及塑料内支架置放术等治疗;对16例胆道结石和胆泥形成患者(其中合并胆道狭窄8例)行括约肌切开、鼻胆管冲洗引流及取石网篮取石等治疗.结果 ERCP手术成功率为95.9%(94/98),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吻合口狭窄的ERCP治愈率为100%(14/14),非吻合口狭窄的ERCP治愈率为27.3%(3/11),胆漏的ERCP治愈率为83.3%(5/6),结道结石和胆泥形成患者的ERCP治愈率为81.3%(13/16).结论 ERCP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安全性较高、疗效较好、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亚砷酸全身化疗对大鼠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的影响.方法 采用联合免疫抑制与循环肿瘤细胞攻击大鼠肝脏建立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模型,40只Sprague-Dawley大鼠经门静脉注射肝癌Walker-256细胞株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化疗组.两组术后均给予免疫抑制剂,化疗组术后同时给予亚砷酸(1 mg/kg)全身化疗,观察大鼠存活和肿瘤复发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癌组织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比较两组生存时间和肿瘤肝内复发情况、荷瘤肝质量、荷瘤肝体质量比、肿瘤肝外转移及肿瘤组织中PCNA表达的差异.结果 对照组和化疗组大鼠存活时间分别为(17.2±7.3)d和(28.3±5.3)d,long-rank法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6,P<0.01),肝内复发率分别为100%(20/20)和95%(19/20, χ2=1.026, P>0.05), 荷瘤肝质量分别为(14.6±0.3)g和(12.7±0.3)g (t=2.205, P<0.05), 荷瘤肝体质量比分别为(7.21±0.12)%和(6.24±0.09)% (t=2.440, P<0.05),肿瘤肝外转移率分别为40%(8/20)和10%(2/20, χ2=4.80, P<0.05), PCNA指数分别为(80.8±2.1)%和(61.3±1.0)%(t=3.209,P<0.05).结论 静脉使用亚砷酸对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大鼠肿瘤的恶性生长及肝外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