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0 毫秒
81.
透视下局部注射博莱霉素碘油乳剂治疗眶内静脉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在X线监视下,经皮穿刺局部注射博莱霉素碘油乳剂(BLE)人眼眶畸形静脉内,治疗眶内静脉畸形(OV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例OVM患者,右眼6例,左眼9例,均单眼发病。病程最短2年,最长10年,平均3.9年。患者均有眼球突出,头低位或压迫颈静脉时明显。眼球突出时两侧相差≤5mm者11例,相差〉5mm且≤8mm者4例。视力减退4例,复视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检查,治疗前均先直接穿刺OVM造影进一步证实,明确诊断为OVM。确诊后将BLE透视下缓慢注入到OVM内。随访8—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结果15例OVM患者均成功注入BLE。BLE用量为1.5~3.0ml,平均2.2ml。术后6~12个月所有患者眼球突出消失,眼部外观恢复正常。4例视力减退患者中的3例视力恢复,2例复视患者复视均消失。头低位或压迫颈静脉时,仍有2例轻度突出,两侧相差≤2mm。术后患者均出现眼部肿胀,1周内消失。未见眼眶内出血、眼部瘢痕等其他并发症。结论X线监视下,经皮穿刺局部注射BLE治疗OVM,简单易行,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2.
透视下经皮穿刺胃空肠造瘘术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穿刺胃空肠造瘘术 (percutaneousgastrojejunostomy ,PGJ)在国外已有报道[1] 。笔者自 1997年始开展本研究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13例患者 ,男 9例 ,女 4例 ;年龄 5 4~72岁 ,平均 6 1岁。上段食管癌 6例 ,咽部癌 2例 ,插入鼻饲管不成功。球麻痹 2例 ,脑转移瘤 3例 (肺癌 1例 ,鼻咽癌2例 ) ,不能自主经口进食。鼻饲管置入成功后 ,经鼻饲营养10~ 30d ,平均 12d。2 .方法 :采用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Carey Alzate CoonsPGJ套装。器材主要有 :18G穿刺针、饲管 (10 .2F ,长10 0cm)、扩张器、导引导管、可撕脱鞘、超…  相似文献   
83.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的动脉造影表现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K1ippel-TrenaunTdy综合征(KTS)的动脉造影表现并采用新的介入方法对其进行治疗。方法 观察7例KTS患肢动脉DSA的影像表现。采用经导管患肢动脉内注射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平阳霉素用量6-12 mg,超乳化碘油4-8 m1)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动脉造影显示患肢少数动脉2、3级分支增粗,软组织内可见部分斑片状染色伴大小不等血窦显影(5例),引流静脉增粗(4例)和浅静脉迂曲扩张(5例)。病变区碘油沉积良好者6例,1例碘油沉积欠佳。术后随访13-30个月,肢体肥大明显回缩者6例,大腿的周长接近正常肢体,1例病情无明显变化。1例于1年后局部轻度复发。主要术后反应:均有肢体中至重度肿胀和轻度发热,另外有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2例和肢端麻木1例。并发症为局限性皮肤坏死1例,经治疗痊愈;另1例出现患侧足拇指背屈无力,治疗无效。结论 患肢动脉造影可以显示KTS部分畸形血管。PLE动脉内灌注治疗KTS引起的患肢肥大具有较好疗效。由于本疗法可能有较严重的副反应和并发症,应慎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以经皮人工抽吸血栓清除术(MAT)作为主要的血栓清除方法,在MAT后立即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的一次性介入方案,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IVCS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DVT患者26例[女17例、男9例;年龄33~ 79岁,平均(55±13)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左下肢肿胀或疼痛.IVCS的确诊依靠CT血管成像.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即给予抗凝治疗,介入术后至少维持6个月.经患肢腘静脉入路行血管腔内治疗,MAT、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在一次手术过程内完成.MAT后残留少许血栓者行经导管溶栓治疗(尿激酶80万单位维持12h).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一次性血管腔内治疗.手术时间45~ 90 min,平均(67±13)min.所有患者在MAT后血栓均达到完全清除,接近100%者24例,残留<5%者2例,残留血栓经溶栓后完全溶解.MAT后静脉造影显示左髂静脉狭窄者24例,闭塞者2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开通左髂总静脉,共置入支架26枚,支架直径10~ 14 mm,长度60 ~ 100 mm.患肢症状完全缓解者25例,部分缓解者1例.住院时间2.0~4.0d,平均(2.7±0.3)d.随访时间12~ 25个月,平均(18±4)个月.1例在术后11个月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复通.1年初次通畅率和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6%(25/26)和100%(26/26).除5例患者在球囊扩张中出现一过性腰痛外,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以MAT作为主要血栓清除方法、在MAT后立即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的一次性介入方案治疗IVCS并发急性节段性髂股DVT是可行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食管支架植入术后贴覆不良现象(ESDP)的发生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98例接受食管支架植入术的恶性肿瘤患者,对术后7例发生ESDP者,选取9个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梗阻部位、是否伴食管-气管瘘、既往有无外科手术史、放疗史、梗阻远端扩张程度、是否为喇叭形支架、支架覆膜与否,以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本组ESDP发生率为7.14%,主要表现为术后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或呛咳,并伴有持续胸痛,以进食时加重。食管造影可见支架内对比剂通过顺畅,但在支架与食管壁之间对比剂明显滞留。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阳性因素为既往放疗病史(P=0.005)及梗阻远端扩张程度(P=0.017)。结论ESDP为食管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之一。对于既往有放疗病史且梗阻上方明显扩张者,需慎行食管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86.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学习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介入医师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学习曲线.方法 回顾性分析10年间由同一组介入医师完成的70例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按手术先后次序分为A、B、C、D、E共5组,每组14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分析不同阶段手术效果.结果 5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型、伴高血压、伴糖尿病、吸烟史、假腔最大直径、假腔灌注的内脏动脉及其它疾病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在A、B组分别为(3.29±0.61)h、(2.87±0.37) h(P<0.05),在C、D、E组分别为(1.80±0.62)h、(1.74±0.34)h、(1.52±0.39)h (P>0.05),A、B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C、D、E组(P<0.001).5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逐渐缩短,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28例手术分别在6.2年、2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分别为每年3.3例、7例;B、C、D组42例手术分别在2.2年、1.2年、0.8年内完成,手术频度分别为每年6.4例、11.7例、17.5例.结论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学习曲线约为28例,介入医师在每年平均4.6例手术频度下完成28例手术后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介入医师团队手术技术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87.
自2000年-2003年我院采用自制弓形钉加张力带钢丝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共32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8.
<正>1小青龙汤的原书指征1.1《伤寒论》(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1.2《伤寒论》(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相似文献   
89.
目的 通过对1 061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密度(BMD)及相关临床因素的分析,探讨RA合并骨质疏松症(OP)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确诊的1 061例RA患者,同期健康体检者636例,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腰椎1~4、左股骨近端骨密度,收集RA患者一般资料,评估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评分),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血沉、C-反应蛋白,分析RA患者骨密度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RA组股骨颈、股骨转子、转子间、全髋关节、腰椎1~4、全部腰椎骨密度较对照组均减低(P<0.001),低骨量、骨质疏松占比分别为36.5 %、30.7 %,较对照组高(P<0.001)。RA是OP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2.30(1.70~3.09),BMI是RA合并OP的保护因素,OR值为0.82(0.77~0.86),年龄、女性、服用糖皮质激素大于1个月、脆性骨折史、股骨头坏死是RA合并OP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4(1.12~1.16)、4.83(3.05~7.64)、2.31(1.57~3.41)、6.90(2.28~20.88)、16.19(3.20~81.90)。抗CCP抗体、RF、DAS28评分非RA合并OP的危险因素。结论 RA较健康人群骨密度显著减低,罹患OP风险增加,对高龄、女性、长病程、低体重、有脆性骨折史、股骨头坏死、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尤其需要警惕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脏断流术后症状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接受TIPS术治疗的19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既往接受过脾切除断流术48例(A组),未接受脾切除断流术144例(B组)。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疗效及预后的因素。对比分析两组术后门静脉高压症状缓解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TIPS术后192例患者均成功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道,随访5~65个月,平均(35.13±7.68)个月。TIPS术前、术后A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B组(P<0.01),A组术后远期肝功能优于B组(P<0.05),A组术后肝性脑病(HE)发生率低于B组(P<0.05),两组术后分流道通畅率及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脏断流术后症状复发患者随访9~64个月,TIPS术后门静脉高压症状可在短期内有效缓解。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Child-Pugh评分(HR=1.653,95%CI=1.721~3.298,P=0.003)、HE(HR=1.023,95%CI=0.908~0.965,P=0.008)及脾切除(HR=0.981,95%CI=1.019~1.584,P=0.041)是影响术后HE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IPS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断流术后症状复发患者效果良好。术前接受脾切除断流术对术后支架分流道通率及生存率无明显影响,术后HE发生率较低,可能获得较好的远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