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5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目的评价Hybrid手术治疗法洛四联症(TOF)合并巨大体肺侧支循环(MAPCAs)的临床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复杂型法洛四联症合并巨大体肺侧支循环的病例,均采用先行介入封堵,后行根治性手术的联合治疗。结果共发现巨大体肺侧支循环18支,其中栓堵15支,均未发生造影及栓堵相关并发症。1例出现急性缺氧发作,紧急开胸手术,其余10例均常规行外科根治性手术;术后1例患者出血较多,行二次剖胸探查止血术;2例出现胸腔积液,其余未出现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Hybrid手术治疗法洛四联症合并巨大体肺侧支循环是安全稳定的,并具有出血少、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巨大。  相似文献   
52.
目的研究先心病心脏停跳与非停跳体外循环下围手术期的能量代谢变化。方法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心脏非停跳下)、对照组(心脏停跳组下)各18例,采取围手术期8个时间点(T1~T8)少量血液,依次离心获得血浆,应用NMR代谢组学分析及数据处理获取血浆相关代谢物指标,如ATP浓度、肌酸浓度、乳酸浓度。结果血浆ATP浓度、肌酸浓度、乳酸浓度在围手术期呈现一定时间内规律变化,二组数据比较,T4~T7时间点两组ATP浓度和肌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T8时间点两组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ATP浓度、肌酸浓度、乳酸浓度在体外循环(CPB)过程中的机体组织代谢呈现出一定规律性改变,而实验组与对照组相关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表明在CPB手术过程中,心脏非停跳状态可以较好地保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3.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与关节镜下Endobutton喙锁韧带联合肩锁韧带重建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12诊治的82例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42例行关节镜下Endobutton喙锁韧带联合肩锁韧带重建术(观察组),40例行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情况及术后3个月肩锁关节间隙、喙锁关节间隙、疼痛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82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2.5(26~61)个月,观察组出现1例软组织激惹,对照组出现3例切口感染,2例软组织激惹,1例内固定松动,观察组并发症情况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肩锁关节间隙、喙锁关节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Endobutton喙锁韧带联合肩锁韧带重建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安全有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4.
背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可能减轻心内直视手术后肺损伤,但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二尖瓣置换术肺保护效果。 方法:纳入二尖瓣置换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对照组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治疗。分别于置换开始和体外循环后30 min两个时点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髓过氧化物酶水平;体外循环前及体外循环后30 min分别取左右心房血测定中性粒细胞并计算跨肺差值;体外循环前、停机时、停机后1,8 h查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跨肺差值在体外循环后30 min明显升高(P < 0.01),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②两组呼吸指数在体外循环停机时、停机后1,     8 h各时点升高(P < 0.05),但实验组升高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提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能减轻二尖瓣置后的肺损伤,有较好的肺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55.
背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过程中心脏不停跳技术对机体的保护效果可能与减轻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诱发的炎症反应有关。 目的:观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对体外循环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与心肌局部炎症反应的关系。 方法:将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中度低温心脏停跳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实验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结果与结论:两组瓣膜置换过程中心肌局部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а、肌钙蛋白Ⅰ水平均较置换前显著升高;实验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а、肌钙蛋白Ⅰ水平升高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心脏不停跳手术可减少体外循环期间心肌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减轻心肌局部炎症反应,保护心肌。两组体外循环结束时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增加,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加幅度较小,说明浅低温心脏跳动手术有利于抑制心肌组织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提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的局部炎症反应,可能是该手术方式保护心肌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联合吡拉西坦治疗中型颅脑损伤(MHI)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7例MH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盏花素+吡拉西坦治疗,对照组采用吡拉西坦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量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相似文献   
57.
背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可减轻术后肺损伤,与其可减轻中性粒细胞在肺部积聚,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等炎性因子水平有关,但其他方面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目的:进一步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肺保护机制。 方法:纳入二尖瓣置换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对照组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治疗。分别于开胸后和体外循环后30 min两个时点采集肺组织及静脉血,检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表达水平及血液黏附分子CD11b/CD18荧光阳性百分率;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30 min、停机时、停机后3,6,12 h取静脉血测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体外循环前、停机时、停机后1,8 h查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 结果与结论:①两组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蛋白表达、CD11b/CD18荧光阳性百分率在体外循环后30 min明显升高(P < 0.01);但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 < 0.05)。②两组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在体外循环 30 min、停机时、停机后3,6 h 4个时点明显升高(P < 0.01,P < 0.05),但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 < 0.01,P < 0.05)。③两组呼吸指数在体外循环停机时、停机后1,8 h各时点升高(P < 0.01,P < 0.05),但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 < 0.05)。提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可通过抑制肺部核转录因子кB活性,降低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及减少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等机制,减轻术后肺损伤。   相似文献   
58.
胫腓骨开放粉碎性骨折三种固定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3种固定方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探讨腓骨固定对胫骨愈合和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收治182例胫腓骨骨折,采用加压钢板固定76例,外固定架74例,交锁髓内钉32例;腓骨固定68例。结果本组随访12~24个月,优良率:外固定架94.6%,交锁髓内钉93.7%,加压钢板82.9%,并发症:外固定架4例,交锁髓内钉2例,加压钢板15例。结论对于胫腓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或多段骨折,外固定架更具有生物学固定的优点,加压钢板只适用于胫骨上段或下段近关节面的骨折;其次,腓骨骨折内固定对促进胫骨愈合及维持踝关节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背景:腰椎各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化是下腰部脊柱骨性结构的形态改变的直接反应,这种改变很可能是在长期受到外在或内在因素影响后脊柱正常结构应变的结果,但不同参数反映的情况是否相同以及与对应的临床症状是否有相关性尚待探讨。 目的:测量和比较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分析参数变化与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关系。探讨腰椎骨性结构的异常是否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以及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意义。 方法:纳入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7例,同期于放射科行CT检查显示非腰椎间盘突出者143例作为对照组。按性别差异分为男、女组;按年龄分为25-34岁组、35-44岁组、45-54岁组、55-65岁组。测量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包括棘突偏斜角、关节突关节角、腰椎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 结果与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棘突偏斜角在L4、L5水平存在差异,数据不呈正态分布,应用秩和检验,Z值为-10.609,-12.074,P < 0.01。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在各年龄组及总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从性别上看,男、女组仅在腰骶关节角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 < 0.01);各年龄段间比较,55-65岁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分别与25-34岁组、35-44岁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在45-54岁组和25-34岁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异不是直接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但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异常在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0.
电视胸腔镜在胸外伤治疗中的应用(附2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电视胸腔镜(VATS)手术在处理胸外伤的价值.方法 60例胸外伤疾病中,采用VATS手术29例,传统开胸手术32例,比较两组术后2周的肺功能、术中至术后7 d总输血量、术后7 d胸腔引流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天数.结果 VATS组术后2周肺功能降低程度明显小于开胸组(P<0.05或P<0.01);术中至术后7 d总输血量明显低于开胸组(P<0.01);术后7 d胸腔引流量明显低于开胸组(P<0.01);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开胸组(P<0.01);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开胸组(P<0.01).结论 采用VATS处理胸外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符合美容、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在一些危重胸外伤疾病处理仍不能代替传统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