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3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泡沫硬化剂聚桂醇联合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间86例单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3例。A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主干剥脱,小腿曲张静脉内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B组行传统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结果:86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治疗。A组手术时间小于B组(P<0.01)。A组住院时间也小于B组(P<0.01)。术后随访半年,A组3例(6.9%)患肢出现局限的静脉曲张,B组2例(4.7%),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聚桂醇注射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安全、有效,较传统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与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及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31例(36条患肢),行髂动脉支架植入球囊扩张术33条患肢;股总动脉支架植入球囊扩张术3条患肢,23条患肢行股一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12条患肢行股深动脉成形术,6条行原位的大隐静脉动脉化。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0.65±0.18)与术前(0.25±0.11)相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平均随访14个月(2~24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好转,跛行距离加大(〉1000m)。结论:下肢动脉腔内介入结合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大隐静脉动脉化等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胰十二指肠联合血管切除和重建治疗胰头部恶性肿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联合血管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回顾 1994年4月~ 2 0 0 1年 3月多家协作医院 4 4例联合血管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资料。本组 4 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全组均联合肠系膜上静脉 门静脉切除 ,其中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和肝动脉切除重建者分别为 4例和 2例。 1例胰头癌因与下腔静脉前壁粘紧不能分开则合并下腔静脉前壁部分切除修复。结果本组围手术期死亡 3例 (7% )。无胆、胰瘘及人工血管感染发生。病理检查结果 :胰腺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 1例 ,其余均为腺癌。切除血管内膜和胰腺边缘均无肿瘤侵润。本组失访 2例。随访时间 3~ 87个月 ,7例死于术后 7个月至 3年 ,其中 6例为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和肝动脉切除重建者。存活超过 3年者 2 1例 ,超过 5年者 6例 ,其余病例尚在随访中。结论在选择适宜的病例中施行联合切除血管的胰头癌根治术可提高其切除率 ,延长存活时间 ,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切除血管和重建的区域性胰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联合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SMPV)切除的Ⅰ型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SMPV等多根血管切除的Ⅱ型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6例胰腺癌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胰体癌联合切除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肝动脉行人造血管间置移植术,术后存活13个月死亡; 5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肠系膜上静脉切除人工血管间置移植术,随访 5~34个月,无复发,超声和CT显示移植人造血管通畅.结论在严格选择的病例中可施行联合切除血管的胰腺癌区域根治术.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腔内修复治疗(endovascular repair of aorta diseases,EVAR)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得以广泛开展,但与其他血管介入治疗不同,EVAR对动脉入路要求较高.通常可选的动脉入路如股动脉、髂动脉,常因血管狭窄闭塞、扭曲、钙化或者夹层累及等因素,增大EVAR术中困难及术后并发症可能.本文对2005年7月至2012年3月间实施EVAR的5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动脉人路在EVAR 中的重要意义.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53例,男35例,女18例,年龄32~62岁,平均(47±6)岁,其中胸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15例,胸主动脉溃疡3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夹层1例.术前评估及准备: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应用CTA(38例,71.7%)或者MRA(15例,28.3%)等影像学手段,动脉入路情况:53例患者中,11例(20.7%)患者存在困难动脉入路.股动脉内径过小者1例(1.8%),髂股动脉狭窄者4例(7.5%),髂动脉扭曲明显者4例(7.5%),主动脉夹层累及双侧髂动脉患者2例(3.7%).  相似文献   
16.
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叶正宝  马韬  奚文崎  耿梅  蒋劲松  楼谷音  张芬琴  朱正纲  尹浩然 《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7(5):《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年7卷5期-376-378.页-《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年7卷5期-376-378.页
目的:评价晚期胃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并比较静脉化疗和介入化疗的效果。方法:取20例术前分期为Ⅲb或Ⅳ期的胃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静脉化疗或介入化疗,化疗方案为LV/5-FU CDDP THP,2-4个疗程后作超声胃镜及螺旋CT等复查,重新分期和评价临床疗效,并视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对切除的胃癌标本进行病理学研究,并与临床分期相近的10例未行化疗者进行比较。结果:20例胃癌病人中,10例化疗后TNM分期降低(50%),14例获手术切除(70%)。介入化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静脉化疗组,但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病理学检查提示介入化疗组的组织学疗效(87.5%)明显优于静脉化疗组(33.3%)及对照组(20.0%)(P<0.05),而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新辅助化疗在降低晚期胃癌的临床分期和提高手术切除率方面有一定作用;(2)初步结果表明,介入化疗的效果优于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隆突性皮纤维肉瘤的诊治体会。方法 对16例隆突性皮纤维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扩大肿块切除术(切缘3~5cm),其中行游离全厚皮瓣移植术6例,辅助转移皮瓣植皮术3例,腹壁局部缺损行人工材料修补术l例。结果 其临床表现均为无痛性皮肤内或皮下小结节或肿块,呈缓慢增大,近期内生长较快。16例中10例为首发,6例为复发性。复发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10.5年;复发次数为1~3次。此次术后无并发症发生。11例随访1~11年均存活,1例术后7年局部复发。结论 皮内或皮下缓慢生长的无痛性小结节于近期生长加快为该病的临床特征;对原发肿瘤应行扩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微波消融(EMA)与射频消融(RFA)闭合大隐静脉主干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16例大隐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身高、基础临床表现-病因-解剖-病理生理(CEAP)分级、大隐静脉主干直径的不同将患者筛选并分层配对为EM...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难治性咽漏的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1例颈椎前路术后并发难治性咽漏的临床资料,包括颈椎前路手术的病史、并发咽漏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经过.结果 病人行前路颈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后凸畸形后出现咽漏并发症,经保守治疗未愈合,单纯行两次修补术仍未愈合,最终行前路术后咽瘘探查修补+全瘘切除+右侧带蒂胸锁乳突肌瓣+左侧带蒂带状肌瓣翻转修复+钛网及peek融合器取出髂骨植骨融合术后再结合保守治疗后病人咽漏愈合.结论颈部手术可能并发咽漏,一旦并发需结合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预后多良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