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51.
脊膜膨出是先天发育不良件疾病,常伴有多种畸形,如脑积水,并可能有局部先天肿瘤,但三者并存者极为罕见.笔者收治一例此种情况患者,治疗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比较锁孔开颅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KAES)与立体定向置管联合尿激酶引流(SAU)两种微创术式在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17例患者(KAES组63例、SAU组5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长。评估术后超早期、早期和短期的残留血肿体积、血肿清除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估术后30 d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 两组术前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ES组较SAU组手术时间更长、失血量更多、引流管留置时间更短(P均<0.001);术后超早期KAES组血肿清除率更高(P<0.001);而术后早期及短期两组血肿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超早期和早期,两组GCS和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短期SAU组NIHSS优于KAES组(P=0.034)。术后30 d死亡率及严重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mRS≤3分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3)。结论 两种术式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均安全有效,KAES术后超早期血肿清除率及残留血量占优,随后SAU组快速追赶并与KAES组相当,SAU组近期和远期效果均不亚于KAES。  相似文献   
53.
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6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外科的常见急症之一.其发生率约占脑血管疾病30%~40%,死亡率居脑血管疾病的首位.北京军区总医院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采取直切口,小骨窗开颅微创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4.
大鼠再生坐骨神经病理结构计算机三维重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变性再生过程中的形态学改变,利用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实现神经再生过程中形态改变的可视化.材料和方法:采用30只Wistar大鼠制作右侧坐骨神经切割伤模型,硅胶管桥接,术后3d、7d、15d、30d、60d、90d取坐骨神经断端两侧神经及对侧正常神经各5mm,丝线标记定位,石蜡切片,三色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摄像并输入微机,进行图像配准和数据预处理,导入SGI图像工作站中完成三维图像重建及显示.结果:三色法染色标本结构层次清晰,境界分明,三维图像成功再现神经损伤后变性与再生过程中各个时间点的典型病理变化.结论:利用普通三色染色法与计算机三维图像重建技术相结合,是研究周围神经显微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55.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壁发生先天性或后天性病理变化导致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局限性扩张.其病程隐匿,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极高,首次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即有8%~32%的患者死亡,1年内致残、致死率在60%以上,2年内在85%以上 [1].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脑血管造影行股动脉穿刺后,采用旋钮式动脉压迫器对股动脉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评价其止血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患者的感受进行舒适度评分。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120例,造影完毕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0例患者采用旋钮式动脉压迫器进行压迫止血,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压迫6~8h后拆除压迫器,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传统人工压迫的方式进行股动脉穿刺点止血,弹力绷带八字交叉进行加压包扎,24h后拆除绷带。结果 脑血管造影结束后,采用动脉压迫器组的止血操作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压迫器组右下肢制动时间显著少于人工压迫组(P<0.05),可以根据患者右下肢的感受调整压迫器的深度,患者术后舒适程度动脉压迫器组优于人工压迫组(P<0.05);压迫器用力点精准,力度可调,便于观察,术后并发症动脉压迫器组少于人工压迫组(P<0.05)。结论 动脉压迫器可以更好地对股动脉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能够人性化的调整压迫深度,减少右下肢制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缓解患者的术后焦虑状态,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术后舒适度和对脑血管造影检查的依从性,可以在介入导管室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7.
背景:颈动脉内膜切除后发生血管再狭窄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切除后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动态表达在早期血管再狭窄发生中的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2/2007-12在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完成.材料:健康雄性新西兰兔41只,体质量3.0 kg左右,其中36只用于制备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模型.方法:将41只新西兰兔分为2组,对照组(n=5):不做任何干预.实验组(仃=36):于造模后4 h,1,3,7,30,90 d 6个时间点各取6只,以40 g/L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材,行常规病_理切片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形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实时定量一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观察术前即刻、术后1,3,7 d颈动脉内膜切除后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在早期血管再狭窄过程巾的表达变化.结果:颈动脉内膜切除后内膜修复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血栓形成阶段,炎症反应阶段,内皮修复阶段,血管平滑肌增殖阶段,基质形成、堆积阶段.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水平在术后1 d开始表达,术后3d达峰值,术后7d显著回落.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早期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介导的局部血管重建和再塑,对血管再狭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总结原发性脑膜黑色素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手术全切1例脑膜黑色素细胞瘤,随访1~10a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脑膜黑色素细胞瘤是颅内少见良性肿瘤,手术全切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术后放疗对不能全切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59.
60.
原位硬膜条返转引流治疗Arnold—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rnold—Chiari畸形(Arnold—Chiari malfomation,ACM)是一种以小脑扁桃体下疝为特征的先灭性畸形,脊髓空涧(syringomyelia,SM)为其常见的合并症,在治疗方法上争论较多,对于术效果亦评说不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