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目的    研究糖皮质激素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对外周血白细胞、血糖和血压的影响,并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44例明确诊断为疼痛性疾病的患者,根据实际治疗需要将患者分成两组:得宝松组(D组,n=22)使用0.1%得宝松+0.1%布比卡因,曲安奈德组(T组,n=22)使用0.04%的曲安奈德+0.1%布比卡因。分别测定治疗前、治疗后第1、4、7天的血常规、空腹血糖、血压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各时间点的疼痛程度,并记录其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第1天,与T组相比,D组对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更显著(P<0.01);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升高与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呈显著性相关(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第7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仍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D组治疗后第1天空腹血糖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第1天,与T组相比,D组对空腹血糖的影响更显著(P<0.01)。空腹血糖的升高与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呈显著性相关(P<0.01)。两组患者的血压在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第1、4、7天的VAS显著降低(P<0.01)。与T组相比,D组对疼痛缓解的有效率更高(P<0.05)。D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T组,所有不良反应均为轻度。结论    糖皮质激素能有效缓解疼痛,仅引起轻度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膈神经阻滞用于治疗胸外科术后同侧肩膀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择期行后外侧开胸手术患者63例(肺部手术35例,食管手术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1)和对照组(n=32)。均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治疗组于关胸前予0.25%罗哌卡因10 mL膈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不同时点(拔管后即刻、拔管后0.5、1、2、3、4 h)两组患者同侧肩膀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同时随访血气,了解有无CO2潴留。结果 60例患者完成本实验(对照组31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有22例发生同侧肩膀痛,占71.0%(22/31);治疗组有5例发生同侧肩膀痛,占17.2%(5/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患者观察期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 score,V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罗哌卡因膈神经阻滞是治疗胸外科术后同侧肩膀痛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阻滞效果与手术方式无关。疼痛发生可能与手术操作、胸腔引流管对胸膜、心包、膈肌的伤害性刺激经膈神经传导,牵涉到同侧肩膀。  相似文献   
53.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是肺血流重要的自身调节机制之一,一氧化氮(NO)是HPV体液机制中一个重要因子。本文就NO对HPV影响这一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4.
金岩  缪长虹 《徐州医学院学报》1994,14(3):251-252,254
分析了6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律失常处理的临床经验。结合文献,作者强调了体外循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根源,并就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和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5.
依托咪酯脂乳剂用于全麻诱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国产依托咪酯脂乳剂用于全麻诱导的临床效应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病人150例.随机分成两组:(1)试验组(n=90):国产依托咪酯脂乳剂组(LE);(2)对照组(n=60):国产依托咪酯丙二醇溶剂组(PG)。用依托咪酯0.3mg/k全麻诱导,观察并记录意识、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检测手术前后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结果:两组病人的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恢复时间、血流动力学及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除注射痛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外,两组病人其他不良反应并无明显差异。结论:国产依托咪酯脂乳剂具有与依托咪酯丙二醇溶剂相同的全麻效果.且理化性能明显优于依托咪酯丙二醇溶剂,可安全地用于临床全麻诱导。  相似文献   
56.
阿片类药物是围手术期患者麻醉及镇痛的主要药物,也是术后慢性痛及癌痛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要作用于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阿片类药物还可通过作用于肿瘤及免疫细胞表面的阿片受体,影响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等恶性进程。目前普遍认为,过度使用阿片类药物和阿片受体高表达与肿瘤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相关。本文通过分析靶向阿片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现状和未来,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靶标,借此提示临床医师应在实践中重视肿瘤患者的多模式诊疗问题。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胃肠道肿瘤手术前血压控制对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拟行胃肠道肿瘤手术的高血压患者238例,按既往口服降压药治疗情况分为控制组(n=118)和未控制组(n=120)。术中采用相同麻醉方案,术后降压药使用同术前。记录麻醉期间血管活性药使用剂量,检测术前、术后血胱抑素C(Cys C)、心肌肌钙蛋白T(cTnT)以及术后第1、5天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记录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患者出院后28、90d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与未控制组比较,控制组术中麻黄碱总用量明显减少[(3.41±1.04)mg vs(7.46±3.29)mg,P0.05],去氧肾上腺素总用量明显减少[(0.17±0.10)mg vs(0.46±0.16)mg,P0.05],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5.92±1.15)d vs(9.65±1.61)d,P0.05],控制组NT-proBNP在术后第1天[(108.00±47.11)pg/L vs(250.38±62.92)pg/L,P0.01]和术后第5天[(62.07±25.31)pg/L vs(199.02±60.32)pg/L,P0.01]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术后Cys C和cT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控制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控制组(28d:13.6%vs 62.7%,90d:5.1%vs 23.3%,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术前严格控制血压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8.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七氟醚麻醉维持在喉返神经监测下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9—12月需行喉返神经监测下甲状腺手术的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22~45岁,BMI 19~27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丙泊酚麻醉维持组(P组)和七氟醚麻醉维持组(S组),每组40例。P组采用静脉泵注丙泊酚4~6 mg·kg~(-1)·h~(-1)麻醉维持,S组吸入1.5%~2.5%七氟醚麻醉维持。监测左手拇内收肌肌肉松弛程度,分别记录给予罗库溴铵后TOF值下降达75%、50%、0、恢复4个成串刺激、TOF值恢复至50%和恢复至75%的时间。记录术中高血压、低血压、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使用、体动发生情况。记录停麻醉药到清醒拔管时间、术后躁动、嗜睡、咽痛、恶心呕吐发生情况。记录喉返神经首次监测时间和首次监测成功例数。结果与P组比较,S组达到恢复4个成串刺激、TOF值恢复至50%和恢复至75%的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体动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停麻醉药到清醒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术后躁动、咽痛、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中神经监测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丙泊酚和七氟醚均可满足行喉返神经监测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麻醉维持需求,与丙泊酚4~6 mg·kg~(-1)·h~(-1)麻醉维持比较,吸入1.5%~2.5%七氟醚麻醉维持时肌松恢复时间长,术中体动少且不影响神经监测,因此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9.
李懿  陈智  缪长虹  薛张纲 《上海医学》2005,28(11):932-934
目的比较单纯全身麻醉和全麻复合高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对脱泵冠状动脉旁路手术(OP-CAB)围术期肌钙蛋白T(TnT)释放水平的影响.方法 40例年龄<65岁、射血分数(EF)>50%、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并计划进行OPCAB手术的男性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TEA组术中采用TEA复合全身麻醉,术后采用硬膜外镇痛;GA组仅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观察两组围术期TnT释放水平.结果 GA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 h Tn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TEA组则无变化.两组TnT水平在术后24 h达高峰,并在术后48 h呈下降趋势.结论全身麻醉复合TEA减少OPCAB手术患者心肌TnT的释放,有利其预后.  相似文献   
60.
异丙酚与依托咪酯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中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80年代中期,我院开展联合麻醉(硬膜外阻滞加全麻)以来,并逐渐成为我院主要的麻醉方法之一,在1995年1月~12月,仅普胸和肝肿瘤外科手术采用此种麻醉方法达1491例。本文比较两种不同的短效静脉全麻药在联合麻醉的诱导和维持阶段对血流动力学和病人术毕苏醒时间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探讨临床合理使用的方法。资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和分组 肝脏外科手术病人120例,年龄29~70岁,ASA1~2级,肝脏肿瘤直径<80mm。术前无心血管疾病史和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史,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随机将病人分为依托咪酯(E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