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7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46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制一种新的腰椎失稳相关疾病治疗方法:椎体间加压融合法,并与传统的PLIF固定法作生物力学比较研究.方法 48具小牛L1-L5脊柱标本,标本随机分成两组(n=24),制成腰椎失稳模型.实验组用椎体间加压融合法固定;对照组用传统的PLIF法固定.分别测试两组脊柱标本5种状态(加压、伸展、前屈、右侧弯、左侧弯)的刚度变化.结果在所有模型测试中,加压、伸展、右侧弯、左侧弯4种状态下经椎体间加压融合法明显比传统的PLIF法标化刚度大(P<0.05),其中加压、伸展测试的差异最显著(P<0.01),前屈两者无明显差别(P>0.05).椎体间加压融合法在加压、伸展测试的标化刚度分别是传统的PLIF法的1.3~1.4倍.结论椎体间加压融合法比传统PLIF法在治疗腰椎失稳相关疾病方面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2.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髋关节、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等。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0.5%,男女之比为5∶1[1],其中男性发病症状重,进展快。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3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比较少见。多数患者呈隐匿发病,病变早期呈转移性、上行性腰背疼痛,下腰痛最常见。常伴有困倦乏力、消瘦、气短、贫血,少数可伴有低热、晨僵,夜间翻身困难,起床费力或活动受限。一种姿势保持长久时症状明显,活动后症状好转。此时常被忽视,误以为是腰肌…  相似文献   
103.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合理配置的前提,也是配置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对现有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影响因素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归纳出配置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因素,分析目前影响因素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的研究需加强对医改新要求影响因素研究、重视信息化影响因素研究以及提高研究系统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4.
公立医院实行预约诊疗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苏北人民医院近年来推行预约诊疗服务的做法,分析当前预约诊疗服务的难度和爽约的原因,并就如何做好预约诊疗服务,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广和完善预约诊疗服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他克莫司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减少硬膜外瘢痕黏连的实验效果。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行L1全椎板切除术后,暴露硬脊膜。治疗组(n=16)局部应用100μg/mL他克莫司,对照组(n=16)应用生理盐水。对手术前后大鼠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术后4周行肉眼观察、组织学观察、硬膜外瘢痕面积测定及成纤维细胞计数。结果治疗组无明显硬膜外黏连,对照组形成致密的硬膜外黏连。治疗组瘢痕组织面积及成纤维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所有实验动物无明显中毒症状,用药前后BB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应用他克莫司可有效预防硬膜外黏连,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Jack椎体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8例(18椎)。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测量手术前后病椎前缘高度和Cobb角的改变。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椎体出现少量骨水泥向椎体侧方渗漏,但未引起明显临床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腰背痛立即明显减轻。平均手术时间为(46.8±5.3)min,出血量为(28.0±3.4)mL,骨水泥注射量为(5.8±0.6)mL。术前和术后1周VAS分别为(8.3±1.1)分、(1.9±0.8)分;ODI分别为(69.6±5.3)%(、19.1±1.8)%;椎体高度明显恢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6.9±3.2)mm、(25.4±2.9)mm;Cobb角分别为(18.6±6.4)°、(9.3±6.2)°。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Jack椎体扩张器作为新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器械,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矫正畸形,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了解急性脊髓损伤大鼠预防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后氧自由基的变化。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只,利用Allen重物打击造成脊髓损伤,于损伤前30 min,观察组预防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于脊髓损伤后24,72 h分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水平。结果损伤后24 h,观察组与对照组Tarlov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 h时,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脊髓损伤后24,72 h观察组大鼠血清和损伤段脊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较对照组增高(P<0.01),丙二醛较对照组降低(P<0.01);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在损伤后72 h与24 h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预防应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可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氧自由基清除,保护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8.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临床不是很多见,治疗比较困难,传统的开放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滑膜、易复发,术后容易引起膝关节的功能障碍。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收治膝关节PVNS患者12例,均采用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8例弥漫性病变者术后4周左右辅以放疗和化疗,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9.
脊髓损伤治疗是医学界的热点和难点,从传统的大剂量激素冲击、手术解除压迫、术后康复锻炼等到干细胞移植、基因疗法等均未取得满意效果。大量研究证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有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作用,为脊髓损伤治疗带来新方法。该文就GDNF结构特性及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研制一种包封硫酸依替米星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纳米缓释骨支架, 为临床治疗骨缺 损、骨髓炎提供一定帮助。方法 离子凝胶法制作载硫酸依替米星的壳聚糖颗粒, 载药颗粒结合纳米级 羟基磷灰石于模具中成形, 采用冻干成孔法制备多孔缓释载药纳米骨支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支架表面及其研碎颗粒、X线多晶衍射检测判断其组成、总孔隙率测定以了解其相关表征;进行抑菌实 验及长期和累计释药实验了解骨支架抗菌性及缓释性;最后通过骨髓间质干细胞与支架共培养, 检测 支架的组织相容性。结果 载药纳米骨支架为多孔圆柱形颗粒, 电镜下其具有纳米级球棒状微观结构, 材料表面及内部孔隙分布良好, 总孔隙率为 70.68%, X线多晶衍射为典型羟基磷灰石波形;抗菌性实验 中其抑菌效果可维持 1周以上, 7d后仍有药物释出;对骨髓间质干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包封 硫酸依替米星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纳米缓释骨支架具有与松质骨类似的孔隙结构及组成成分, 良好的缓 释抗菌效果, 可降解, 组织相容性好, 是较有前景的人工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