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患者男,28岁,腰部、左腹部酸胀痛8年,双下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大小便异常3个月余.查体发现:T10棘突压痛明显,左侧胸背部局部隆起,质地中等、无压痛,左下肺叩诊为实音,呼吸音消失,躯干脐平面以下刺痛觉减弱,双下肢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髌阵挛、踝阵挛和巴氏征均为阳性.影像学检查提示:左侧胸腔内巨大占位病灶,内部可见钙化灶,肿瘤侵犯T9.10椎体,压迫相应节段脊髓,心脏及纵隔明显右移.同位素全身骨扫描检查未发现其他病灶.初步诊断为左侧胸腔内巨大肿瘤.  相似文献   
12.
中性粒细胞在急性脊髓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在脊髓压迫伤中的局部聚集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压迫法致大鼠脊髓中度损伤,实验动物分正常大鼠损伤组、低白细胞血症大鼠损伤组和假手术组。观察伤后1、3、6、12、24h伤段脊髓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记录双下肢运动诱发电位(MEP),应用斜板试验评价大鼠的运动功能。结果:脊髓压迫伤后1h MPO活性开始升高,3h达到高峰。低白细胞血症组伤后3hMPO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脊髓运动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结论:脊髓损伤后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增加,可能参与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小剂量舒芬太尼与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无痛人流的镇痛效果及副作用,探讨舒芬太尼与芬太尼镇痛作用的效价比。方法166例拟行无痛人流的初孕妇女,随机分为4组:芬太尼组(F组)、舒芬太尼3组(S1组,S2组,S3组),分别静脉注射芬太尼50μg,舒芬太尼5μg、7.5μg和10μg,3min后静脉匀速推注异丙酚2mg/kg,神志消失后开始手术操作。术中视情况追加异丙酚0.5mg/kg~1.0mg/kg。连续观察HR、SBP、DBP、SpO2,以及麻醉时间,麻醉恢复时间,异丙酚用量和副作用。结果麻醉时间及术中异丙酚用量S1组与F组相似(P>0.05),而S2组,S3组均少于F组(P<0.05,P<0.01),麻醉恢复时间F组均长于S1、S2、S3组(P<0.01),S3组长于S1组(P<0.05),心率变化幅度S2组S3组均小于F组(P<0.05),血压降低幅度四组无差别(P>0.05)。SpO2最低值S1组与F组相似(P>0.05),S2组S3组均低于F组(P<0.05),S2组与S3组相似(P>0.05)。结论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联合异丙酚更能满足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要求,副作用少,随着舒芬太尼用量的增加,异丙酚用量减少,呼吸抑制增强,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的镇痛效价比为1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8~60岁,BMI 16~28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G组:单纯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GP组:全麻复合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VB)+术后CTPVB镇痛,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CTPVB,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CTPVB效果。两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镇痛泵行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拔出气管导管30min(T1)、术后2h(T2)、6h(T3)、24h(T4)、48h(T5)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采用肺功能仪测定入室后(T0)、T4、T5时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记录三次测量的最大值;用血气分析仪测定相应时段的血气分析各一次,抽取桡动脉血标本前停止吸氧30min,记录PaCO2、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5时G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与T0时比较,T4、T5时两组FVC、FEV1、MMF明显降低(P0.05),GP组明显高于G组(P0.05)。与T0时比较,T4、T5时两组PaO2明显降低(P0.05)、PA-aO2明显增大(P0.05);T4、T5时GP组的PaO2明显高于G组、PA-a O2明显小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CTPVB镇痛效果完善,可明显改善开胸术后肺功能,促进肺部氧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 Mast Quadrant辅助下工作区域内移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的手术操作技巧及其短期随访结果。方法 2006年 9月至 2008年 10月, Mast Quadrant拉钩辅助下改良 TLIF治疗 54例腰椎单节段退变性疾病患者。术中经”C冶型臂 X线机透视定位病变节段, ±次置入 Mast Quadrant拉钩并适度纵向扩张, 充分显露关节突关节和椎板, 直视下咬除患侧上位椎体的下关节突及椎板下 1/2~2/3、黄韧带及下位椎体上关节突增生内聚部分, 减压神经根管及中央管, 处理椎间隙行椎体间植骨融合, 进一步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统计该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 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 3、6、12、24个月随访, 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以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融合率。结果 5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51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78.7±63.2) min, 平均术中失血量为(224.2±136.5) ml, 术后引流量平均(117.2±91.4) ml, 平均术后住: 时间(5.8±3.6) d。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 ODI、VAS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 51例患者均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 未发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 Mast Quadrant辅助下改良 TLIF为直视下操作, 较为安全, 易于掌握;对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原因及临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1年10月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至椎管的11例患者的完整资料,男7例,女4例;初次手术时年龄36~78岁,平均52.3岁。6例患者在初次手术后0.5~3个月,平均2.1个月椎间融合器发生后移(早期移位),5例患者在初次手术后14~36个月,平均24.8个月发生后移(晚期移位)。分析11例患者融合器后移发生原因,根据患者是否伴腰痛及下肢症状而行保守或手术治疗。结果 早期移位发生原因与椎间隙处理不当、髓核残留过多、软骨终板刮除不足、融合器型号选择过小、融合器植入位置不当、固定强度不足等相关。晚期移位发生原因与手术方案选择不当、多节段融合固定、术前椎间节段存在不稳定、高龄、骨质疏松及合并糖尿病等有关。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2个月,平均34个月;3例经保守治疗、8例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均获得临床愈合。随访期间该组病例临床症状无明显加重,影像学随访未发现融合器再次移位、植骨不融合、椎弓根螺钉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后移的发生原因复杂,移位发生时间的不同对移位原因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针对不同的移位原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个性化方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磁共振神经显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MRN)测量腰骶神经根及毗邻结构相关解剖参数,分析腰椎各节段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12名(男、女各6名)正常健康志愿者,采用3.0 T磁共振成像仪行腰骶神经根扫描,通过Osirix软件进行三维成像并测量神经根与上位椎弓根间距,神经根与下位椎弓根间距,神经根与矢状面夹角,上、下相邻椎弓根间距,上、下相邻神经根间距。结果 12名志愿者L1~L5神经根通过MRN技术均获得良好显像。L1~L5神经根与上位椎弓根间距、神经根与矢状面夹角呈逐渐变小趋势;而神经根与下位椎弓根间距,上、下相邻椎弓根间距则变化规律不明显。与TLIF术中操作空间密切相关的神经根与下位椎弓根间距男、女分别为(8.99±0.88) mm ~(10.72±1.01)mm和(7.76±0.46) mm~(8.54±0.65) mm,大多数受试者各节段均< 10mm,且女性数据明显小于男性。同节段左、右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据以上解剖学测量,进行TLIF操作时对上位神经根具有一定骚扰,对某些患者存在一定的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18.
王立勋  李建宾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783-1784
观察全身麻醉(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下冠心病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心率(HR)、血压(BP)、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及心电图ST段等心血管参数的影响,对比评估术中心肌氧供耗平衡情况,探讨有效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适宜剂量。方法选择人工流产患者150例,ASAI~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根据地佐辛的用量分为D1组(0.05mg/kg)、D2组(0.075mg/kg)、D3组(0.10mg/kg),三组复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观察术中麻醉效果,记录丙泊酚的总剂量、意识消失及恢复时间,药物不良反应,术后15min、30min、60min各时点宫缩疼痛(VaS)评分。结果三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D1组比较,D2组和D3组麻醉显效率和有效率升高(P〈0.05),D2组和D3组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丙泊酚总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15min、30minVAS评分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D2组比较.D3组不良反应明显增加。结论适当剂量的地佐辛(0.075mg/kg)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手术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输尿管软镜与纤维支气管镜经鼻困难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困难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输尿管软镜(FU组)和纤维支气管镜(FOB组)引导经鼻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插管后5 min(T4)的MAP、HR、SPO2;记录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自插管操作至成功)、并发症情况(呛咳、喉痉挛、躁动、呼吸抑制、SPO2<90%及心律失常等);术后随访患者口咽及气道等插管相关损伤情况。结果 与T2比较,T3时两组患者HR增快、MAP增高、SPO2降低(P <0.0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FU组和FOB组插管一次成功率分别为90.0%和93.3%、插管时间分别为(180±90)和(156±66)s,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插管过程中两组患者SpO2均维持在91%~100%,均未出现激烈呛咳、喉痉挛、躁动及呼吸抑制等并发症,术后随访两组各有1例患者轻微咽喉痛,两组均无声嘶和插管相关损伤。结论 与纤维支气管镜相比较,输尿管软镜引导经鼻困难气管插管同样有效可行,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