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31.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s)检出率,探讨和研究检测血清中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水平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就诊的AITDs患者中随机挑选420例作为试验组,同期该院体检健康人员中随机选取6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入组所有患者血清中TGAb、TPOAb水平,并比较不同甲状腺疾病患者TGAb和TPOAb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及单纯甲状腺肿患者比较,桥本氏病和Graves病患者TGAb、TPOAb水平及阳性率显著增加,桥本氏病患者TGAb、TPOAb水平及阳性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TDs患者检测血清中TGAb、TPOAb有助于明确病因,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估Gallie及Brooks两种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的长期疗效,并分析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95年2月~2003年6月因寰枢椎不稳行后路线缆内固定融合术的78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手术前后JOA评分、颈部疼痛VAS评分、相关并发症、术后头颈胸石膏或颈托外固定使用情况及植骨融合率。并根据具体手术方式分为两组:Gallie及Brooks组,分析两组在植骨融合率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期为(86.0±15.0)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末期均恢复正常工作,颈部疼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8±1.5)改善为术后的(0.4±0.8)(P0.01),JOA评分由术前的(16.2±1.7)改善为术后的(16.8±0.7)(P0.01)。3例术后发生神经并发症,均为齿突游离小骨病例;其中2例行Gallie融合术,为术前脊髓症状加重;1例行Brooks融合术,为新出现的脊髓症状;所有患者均保守治疗后治愈,未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5例出现植骨不愈合,其中Gallie融合术3例,Brooks融合术2例,均行翻修后融合,两种融合方法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齿状突游离小骨与齿状突骨折在融合率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后路线缆结扎内固定技术结合颈托固定就能够满足固定要求;而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齿突游离小骨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施行后路线缆结扎内固定技术附加坚强外固定也可以达到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3.
34.
急性外伤性寰椎横韧带损伤程度的评价与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急性外伤性寰椎横韧带损伤程度进行评价,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4年12月12例急性外伤性寰椎横韧带损伤病例。5例为单纯性损伤,7例为合并有寰椎和/或齿状突骨折的横韧带损伤。8例行寰枢椎或枕颈融合术,4例保守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获平均20个月随访。8例手术治疗患者效果均满意。4例保守治疗患者中3例获得满意结果,1例欠佳。结论寰椎横韧带是维持寰枢椎正常解剖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结构,横韧带损伤常导致寰枢椎不稳定,但对一些损伤较轻者仍可采取保守治疗并获得满意效果。因此,正确评价外伤性横韧带损伤程度对治疗策略的选择和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5.
三种后路寰枢椎融合术的离体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离体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比较3种后路寰枢椎融合技术的力学稳定性.方法 将8具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C1~4)置于1.5 Nm载荷下,测量C1、2关节的三维运动范围(ROM).每具标本依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Gallie内固定术、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内固定术、双侧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顺序实施固定,每次固定后测量三维运动范围.结果 包含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的内固定组在旋转和侧屈方向上具有最小的ROM角度,其中新型的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内固定组在前屈后伸运动方向上也具有最小ROM角度.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在旋转方向上ROM角度显著大于单独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组,但在侧屈和前屈后伸方向上ROM角度近似于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内固定术具有最强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双侧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双侧经寰枢关节间隙螺钉结合寰椎椎板钩内固定技术比较,具有相似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6.
目的评价老年骨质疏松患者(60岁)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安全性。方法结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事件报告表设计唑来膦酸注射液使用情况调查表,调查5家医院。收集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685例老年患者使用5 mg唑来膦酸注射液静脉滴注,其中男性患者106例,女性患者579例。入选患者年龄60~99岁,平均年龄为(73.82±8.50)岁。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当日静脉输液量500 mL 598例。与用药前数据相比,患者用药后的尿素氮、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显著。可疑与不良反应相关临床表现共281例。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02%。该药不良反应有全身性损害(46.13%)、胃肠系统损害(17.96%)、泌尿系统损害(17.65%)等。使用该药出现了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5 mg唑来膦酸注射液在老年患者中使用较安全。临床上应警惕唑来膦酸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评估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并对其采用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7.
王明飞 《华夏医学》2013,26(2):256-259
目的:了解疾病发展动态及死亡原因,为防病治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的原则,利用Excel统计软件对701例住院死亡病例死亡原因、年龄、性别构成进行分析。结果:病死率中男性高于女性,前3位死因分别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死亡的年龄阶段为50~79岁。结论:加强对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8.
目的:通过对两家医院476例5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构成及其危险因素的调查并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导致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因素,为预防骨折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病人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损伤外因以及基础病等特点。结果2008-2012年50岁以上人口发生髋部骨折476例,男性188例,女性288例,女性多于男性。结论老年人应重视和预防骨质疏松,减少跌倒和意外伤害的发生,加强老年病的防治,预防髋部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上颈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有效性验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具有详细解剖结构的上颈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对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CT扫描,获得枕骨底(C0)到C3的体层图像,将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上颈椎骨质的三维模型重建,用Freeform软件进行模型修改,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9.0进行分析计算。模型中韧带以非线性的弹性元素建模,分为弹性区和中性区,分别定义元素性质,韧带的起止点及横截面积根据文献确定,寰椎横韧带坚韧、弹性低,定义为固体元素性质,同时便于对齿状突横韧带关节进行受力分析。寰枕关节、寰枢关节、C2,3关节突关节、寰椎齿状突关节、齿状突横韧带关节均定为有摩擦系数的表面滑动接触关节。使模型C3椎体下缘固定,在枕骨底施加40N的预载荷和1.5N·m的力矩作用下使其产生前屈、后伸、旋转、侧屈运动,将模型的活动度(ROM)与Panjabi测得正常上颈椎的实验数据对比进行验证。结果建立了具有详细解剖结构的上颈椎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整个模型有229047个节点和152475个单元,模型运动范围与Panjabi的数据相符合。结论建立的上颈椎模型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以用于生物力学分析实验。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小儿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小儿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3-12岁,平均5.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d-50周,平均6.5周。Fielding—Hawkins临床分型,Ⅰ型17例(伴有游离齿突小骨1例)、Ⅱ型12例(伴有游离齿突小骨、寰椎后弓缺如各1例)、Ⅲ型3例。对牵引后能复位、无神经症状、未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且不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26例采用保守治疗,对难复性、有神经症状、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或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6例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或枕颈融合术。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3-50个月,平均32个月。保守治疗成功26例,斜颈全部消失,冠状位上两侧块保持对称,旋转及伸屈运动恢复正常。手术治疗的6例均获得植骨融合,原有神经症状消失或减轻,4例斜颈消失,2例斜颈未继续进展。结论 对大多数患有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的患儿采用非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而对难复性、有神经症状、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或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