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王光绿 《医学文选》2002,21(2):240-242
帕金森病 (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以静止性肌肉震颤、肌肉僵直、运动活动起动困难、姿势反射丧失为特征的中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其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消失 ,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递质浓度下降 ,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对此部位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 ,造成丘脑腹外侧核 (Vim)和苍白球内侧部 (Gpi)过度兴奋 ,从而产生 PD症状[1] 。1  PD治疗的历史和现状  自 1 9世纪初发现 PD后直到 2 0世纪 5 0年代初 ,P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5 0年代至 70年代 ,神经外科治疗 PD的方法是脑立体…  相似文献   
22.
王光绿  吴全理 《微创医学》2002,21(2):240-242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以静止性肌肉震颤、肌肉僵直、运动活动起动困难、姿势反射丧失为特征的中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和消失,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递质浓度下降,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对此部位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造成丘脑腹外侧核(Vim)和苍白球内侧部(Gpi)过度兴奋,从而产生PD症状[1].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观察诱导分化剂苯乙酸(phenylacetate,PA)对Bd.2、Bax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PA诱导胶质瘤C6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胶质瘤C6细胞,实验组给予PA浓度5.Ommol/L诱导72h,对照组不用PA,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Bcl-2、Bax和Caspase-3的表达,图像分析比较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两组比较,Bcl-2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的Bax和Caspase-3表达增强(P〈0.01)。结论 PA能增强Bax和Caspase-3的表达,其诱导胶质瘤c6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防治肺部感染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0例,根据有无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和非肺部感染组.统计两组病例的死亡率.结果肺部感染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肺部感染组(P<0.05).结论防治肺部感染能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重度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日本脑卒中外科治疗协作研究提出的高血压脑出血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对56例3~5级中重度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清除血肿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56例中3级9例,4a级15例,4b级24例,5级8例,血肿量40~120ml,平均67.7ml。53例术后第2天复查CT,17例血肿完全清除,23例血肿清除率>85%,6例血肿清除率60%~85%,7例术后再出血。死亡8例,病死率14.29%。术后3~6个月对存活者进行随访,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Ⅰ级7例,Ⅱ级18例,Ⅲ级12例,Ⅳ级6例,Ⅴ级5例。全组Ⅰ~Ⅲ级良好率66.07%。结论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中重度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同样适用于出血量大、术前出现脑疝的患者。  相似文献   
26.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 injury, DAI)是在头部遭受旋转及角加速和(或)减速运动时剪切力引起脑内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以广泛轴索断裂、肿胀及小血管损伤为特征,临床常表现为长时间的昏迷.  相似文献   
27.
早期修补颅骨缺损3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光绿 《西部医学》2009,21(11):1879-1879,1882
目的探讨早期修补颅骨缺损的时机及临床经验。方法对早期修补颅骨缺损3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预后良好,无头皮下积液、感染、硬膜外血肿及脑内血肿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颅骨缺损综合征消失,原有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对颅骨缺损患者早期颅骨修补有助于脑功能恢复,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脑挫裂伤后CT动态观察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168例脑挫裂伤病人住院后立即行头部CT扫描 ,并在 72h内复查 2次以上。根据脑挫裂伤损伤范围、是否伴发其它颅内损伤 ,结合临床GCS评分分为轻、中、重三种类型观察。结果 轻型 :均行非手术治疗 ,良好率 91.7% ,致残率 8.3 % ,无死亡病例 ;中型 :非手术治疗占 60 .7% ,手术治疗占3 9.3 % ,良好率 75 % ,致残率 2 1.4% ,病死率 3 .6% ;重型 :手术治疗 5 6.2 % ,非手术治疗 43 .8% ,良好率 43 .7% ,致残率2 5 % ,病死率 3 1.2 %。结论 对脑挫裂伤进行综合判断后的CT分型方法 ,其严重度表达明确 ,与出院时的临床结果有明显关系 ,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对脑挫裂伤预后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29.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全身代谢呈高能量代谢状态,是其伤后全身代谢反应的主要特点之一,特征性表现是氧耗和能耗增加,相应的是心排血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和热能需求量增加[1].目前,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治疗中仍较多采用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30.
潘明远  王光绿 《海南医学》2008,19(6):150-151
重型颅脑外伤病人外伤后几乎都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除原发性脑损伤外,脑灌注压改变和全身代谢变化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的因素,如果能保持病人的内环境稳定和足够的营养支持可有效地减少重型颅脑外伤后并发症和改善预后。为此,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