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0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恶性骨肿瘤外科治疗的术前计划及术后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牛晓辉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0):699-701
骨肿瘤学所涵盖的内容应包括骨科学及肿瘤学。因此,在对疾病的认识及诊断上就应该从肿瘤学及骨科学两方面进行,即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的侵袭性及肿瘤的累及范围、对运动系统功能的影响程度等。同样,在对恶性骨肿瘤的治疗上也要满足肿瘤学及骨科学两方面的要求,即完整地彻底切除肿瘤(细胞学意义上去除肿瘤)及重建因切除肿瘤所造成的运动系统功能病损(骨及软组织的重建)。普通骨科医生最常犯的错误是过分地重视肢体功能的保留及重建,而忽略了肿瘤的治疗,即以牺牲肿瘤治疗的外科边界为代价,保留维持良好功能所需的组织解剖结构。对于恶性骨肿瘤,特别是位于肢体的病变,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是影响肢体及生命是否得以存留的主要因素,而运动系统功能的优劣则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恶性骨肿瘤局部复发的后果不仅仅是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增加再截肢的风险以及加重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负担,它还使复发患者的肺转移率远远高于无复发者,而绝大部分生命终结于恶性骨肿瘤的患者都是因为出现了肺转移。只有能够生存,才谈得到质量的好坏。生命已不存在,再完美的功能也只是空谈。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骨肉瘤患者术前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中药代动力学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32例骨肉瘤患者术前应用大剂量HDMTX共37次化疗。HDMTX化疗方案:第1天水化碱化;第2天甲氨蝶呤8~12 g/m2静脉点滴,6~8 h后开始甲酰四氢叶酸钙9~15 mg肌肉注射。同时行MTX的血药浓度监测。第3天水化碱化。分别于MTX全部滴注后0、1、6、12、24、48及72 h采血,测量MTX的血药浓度。观察无瘤生存时间,MR I改变和不良反应。所得MTX血药浓度数据按照非房室模型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AUC(药时曲线下面积)为(4 853.53±1 581.53)μmol/(L.h-1),Cm ax(最高血药浓度)为(947.79±333.45)μmol/L。EFS(无瘤生存时间)为(41.47±16.07)月,与AUC有明显相关性,与Cm ax无明显相关性。AUC<4 000μmol/(L.h-1)的EFS与AUC>4 000μmol/(L.h-1)的EFS生存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例中有11例出现白细胞下降,其AUC均值显著高于无白细胞下降者;4例出现化疗后肝功损害,1例出现口腔溃疡。结论在HDMTX化疗中,AUC可以作为一个预计远期和近期疗效的药代动力学指标,AUC>4 000μmol/(L.h-1)可以作为一个指导标准。白细胞的下降与较高的药时曲线下面积和最大药物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93.
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使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从35年前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60%以上[1].骨肿瘤的化疗可以追溯到1961年[2].但直到Rosen、Jaffe等相继将阿霉素、甲氨蝶呤用于骨肉瘤的治疗,骨肉瘤辅助化疗(术后化疗)才真正拉开了序幕.但近15年来,骨肉瘤生存率处于平台期,为此,国际上众多研究机构设计进行了许多临床试验,试图进一步提高其生存率,本文结合这些试验,对骨肉瘤化疗中存在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4.
由国际保肢协会和韩国骨与关节肿瘤协会共同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保肢研讨会(ISOLS),于2005年9月7日-10日在韩国首尔举行,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代表参加,我国有40余人参加。ISOLS是国际最重要的骨肿瘤会议之一,对骨肿瘤的治疗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大会论文分为大会发言和展板两种形式。其中大会发言121篇,大会展板364篇。在3天的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就骨与软组织肿瘤近年在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充分讨论与交流。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外科治疗在提高骨盆转移癌患者生存质量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骨盆转移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情况,并随访生存情况、术后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体力状态(KPS)评分。根据设定的手术日期(2007年1月1日)分组,分别记录与比较该日期前后行手术者的MSTS、VAS和KPS评分及中位生存期(OS)。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1~90个月,中位随访15.5个月,其中>6个月者35例,>12个月者30例;其中随访>6个月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42.9%,中位OS为46.0月,其中不同原发肿瘤中位O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年龄段、性别及外科边界的中位O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MSTS评分为(22.9±3.4)分,不同转移灶分区的MST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者的MSTS评分高于未重建者(P<0.05),术后VAS和KPS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年1月1日后实施手术者的VAS评分降低值、KPS评分升高值、MSTS评分及中位OS均优于此日期之前者(P<0.05)。结论 骨盆转移癌通过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外科治疗,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6.
目的:报告9例关节内原发恶性肿瘤病例,探讨合理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2001年8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关节内原发恶性肿瘤的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21~76岁、平均43.8岁。7例滑膜肉瘤(均为膝关节),1例脂肪肉瘤(膝关节),1例恶性弥漫性巨细胞瘤(髋关节)。回顾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诊断途径、手术方式,评价术后关节功能、并发症及转归。结果9例入院前均有关节疼痛,MRI典型表现为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或混杂信号伴明显强化,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27.5(12~60)个月,中位随访27个月,4例最终行截肢术,另5例保肢治疗后功能良好。结论关节内原发恶性肿瘤发病率极低;易误诊为良性病变。本组病例以膝关节滑膜肉瘤多见;术前需活检明确诊断,根据病理结果制订治疗方案(行新辅助化疗或术后放化疗),患者能有良好的预后。根据MRI评估关节受累情况,需设计良好的外科切除边界;获得有效的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97.
近30年来,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在整个骨科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其进步是非常显著的。随着化疗的引入,手术技术的提高,综合治疗和规范化治疗的倡导,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治水平和策略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常见的骨与软组织原发肿瘤,治疗的总体方案归结为以手术为主导,放化疗为辅助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生存率较前大大提高,复发率明显降低,功能评定显著改善。在当前的总体治疗策略上,我们仍然一贯地推崇骨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并不遗余力地在全国进行推广。倡导规范化、推动规范化、推崇创新研究,是目前骨肿瘤学科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原位微波消融术在骨转移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2月,我科收治的骨转移癌40例,共43处接受原位微波消融术治疗。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5.9(21~83)岁。单发骨转移16例,多发转移24例。肺癌14例,肝癌5例,肾癌6例,乳腺癌2例,子宫内膜癌3例,甲状腺癌2例,宫颈癌、食道癌各1例,原发不明6例。手术部位:骨盆16处,股骨13处,胫骨7处,肱骨6处,肩胛骨1处。病理骨折11例,均为肢体长骨病理骨折。43处中42处行原位微波消融后刮除手术,1处肩胛骨转移微波消融后行边缘切除;2处未进行重建,5处单纯使用骨水泥重建,其余36处行骨水泥填充加金属内固定物重建。术后每3个月一次随访,并对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围手术期并发症、VAS评分及功能评分进行评价。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实验对比进行生存分析,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用VAS法进行疼痛评分,采用MSTS保肢评分系统对术后随访超过3个月的患者进行功能评分。结果40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2.9(3~4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7例,存活23例。总体6个月生存率89.6%,1年生存率83.8%,2年生存率60.9%。17例死亡患者术后存活平均9.5(2~22)个月。是否发生病理骨折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χ2=11.662,P=0.001),无病理骨折患者1年生存率80.8%,有病理骨折患者1年生存率29.2%。局部复发率11.6%(5/43),复发时间术后16.4(5~35)个月。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4.7%,未出现内固定失效、病理骨折等其它并发症。术前VAS评分,平均7.8(5~9)分。术后1周评分,平均3.0(1~5)分。术后3个月评分,平均2.6(1~6)分。术后1周、3个月分别与术前相比,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89,P=0.000和t=22.934, P=0.000)。参与功能评分41处,平均22(10~28)分。其中优68%(28/41),良17%(7/41),中10%(4/41),差5%(2/41),最终优良率85%。结论原位微波消融术治疗骨转移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局部病灶可以缓解疼痛,控制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99.
目的:总结骨肿瘤边界研究病理标本管理的经验,为骨肿瘤边界研究病理标本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至2014年,我院对骨肿瘤边界研究病理标本从留取、处理及交接环节进行重点管理。留取环节注重标本袋的选择,采用不同体积多份病理的留取方法;处理环节关注安全性,即人员安全、标本安全、环境安全;交接环节采用双人以上核对、签字。筛选2012年至2014年标本800例为改进组,2000年至2011年标本80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错误发生率。结果通过改进管理环节,改进组仅7例发生错误,错误发生率0.875%;而对照组出现错误的有67例,错误发生率8.375%,且两组错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尤其在标本信息不全不准确、标本浸泡液体量不足、标本袋选择不匹配、标本袋封装不严这4个方面的改善相当明显(P<0.05)。结论对骨肿瘤边界研究病理标本的管理,尤其是对病理量大、参与人员多、处理周期长的标本应规范制度、严控操作、各环节面对面2人以上核对病理标本信息、确认签字,才能减少单人操作可能发生的失误、避免发生错误、提高标本管理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单纯髂骨切除术治疗髂骨原发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分析其肿瘤学结果及骶髂关节连续性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83年6月至2011年6月,诊断为髂骨原发恶性肿瘤并于我院骨肿瘤科行单纯髂骨切除术且资料完整的患者25例。分析该术式对髂骨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及手术后骶髂关节连续性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结果25例均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男19例,女6例。病例分布为软骨肉瘤13例,骨肉瘤6例,尤文肉瘤2例,梭形细胞肉瘤2例,未分化多形性肉瘤2例。随访14.2~127.9个月,平均41个月。截止随访期末,18例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1例骨肉瘤患者于术后9个月出现肺转移,行胸腔镜肺部病灶切除,1例尤文肉瘤患者术后58个月出现肺部转移,行化疗,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23个月出现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此3例目前均存活。4例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10个月出现肺部转移,术后18个月死亡;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肺部转移,术后15个月死亡;1例术后29个月发现局部复发及肺部转移,术后39个月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26个月因肝功能衰竭死亡。15例可行MST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平均为27.5(24~30)分。其中10例骶髂关节连续性存在,MSTS评分平均为28.8分,5例骶髂关节连续性破坏,MSTS评分为25.0分。结论单纯髂骨切除术是治疗髂骨原发恶性肿瘤的有效术式,骶髂关节失去连续性对行走功能有一定影响。其功能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