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0篇
  3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利用时间RR间期(t-RR)散点图及逆向技术分析和诊断房性并行心律。对3例具有一定形态散点图的患者观察其散点分布的具体特征,并采用动态逆向分析心电图,作出对心律的诊断。3例患者的t-RR散点图呈分层分布,早搏(联律间期短,底层)散点错落分布,条带较宽,且不随窦律(中层)曲线的变化而变化,1 h t-RR散点图更清晰。1例在窦律比较稳定时,RR-Lorenz散点图呈现类室性并行心律的特征,窦律变化幅度较大时,呈现类似多源性室性早搏散点图特征;1例因窦律稳定,RR-Lorenz散点图不同的1 h均表现为近似室性并行心律特征;另1例在不同的1 h时间内均呈现两类RR-Lorenz散点图,其中一类为"大鹰"形,为并行心律二联律构成的散点。通过具体逆向心电图综合分析,3例均为房性并行心律。结论:房性并行心律有一定的散点形态特征,在t-RR散点图及Lorenz散点图的提示下,采用逆向动态变化分析,结合心电图R波的动态变化特性,可快速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2.
近年来,神经系统的免疫调节功能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除了调节机体各脏器生理功能之外,迷走神经传出支的胆碱能活性亦具有免疫炎症调节作用,迷走神经传出支特异性调节细胞因子产生的这种特性被称之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CAP)[1].本文就CAP的组成、炎症调节机制及其作用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比较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limb 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LRIPOC)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中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 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250 g~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IPC组和LRIPOC组.监测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并计算HR和收缩压乘积(rate pressure product,RPP)作为心肌氧耗指数.各组随机取10只大鼠,于再灌注30、60、120 min时采集颈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高迁移率组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白介素(interleukin,IL)-1、IL-6和IL-10的浓度;于再灌注120 min颈静脉采血后,采用伊文蓝和TTC双重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体积.各组随机取10只大鼠,于再灌注120 min处死后分别取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心肌TNF-α 、HMGB-1、ICAM-1、IL-1、IL-6和IL-10含量. 结果 I/R组、IPC组和LRIPOC组的心肌梗死体积值分别是(72±9)%、(36±13)%和(57±9)%,3组的血清cTnI浓度分别是(0.99±0.14)(0.37±0.08)、(0.54±0.07) μg/L,而3组的血清CK-MB浓度分别是(110±13)、(38±8)、(45±6) μg/L.与I/R组比较,IPC组和LRIPOC组心肌梗死体积、血清cTnI和CK-MB浓度显著降低,IPC组再灌注30、60、120 min时血清TNF-α 浓度、再灌注60、120 min时血清HMGB-1浓度、再灌注120 min时血清ICAM-1、IL-1和IL-6浓度显著降低,缺血区心肌组织内TNF-α 、HMGB-1、ICAM-1、IL-1和IL-6含量显著降低,非缺血区心肌组织内TNF电、ICAM-1、IL-1和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LRIPOC组再灌注30、60、120 min时血清TNF-α 浓度、再灌注120 min时血清HMGB-1、ICAM-1、IL-1和IL-6浓度显著降低,缺血区与非缺血区心肌组织内 TNF-α、HMGB-1、ICAM-1、IL-1和IL-6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IPC组比较,LRIPOC组的心肌梗死体积、血清cTnI和CK-MB浓度显著升高,再灌注60 min时血清TNF-α 浓度、再灌注120 min时血清HMGB-1和ICAM-1浓度显著升高,缺血区心肌组织内TNF-α 、ICAM-1、IL-1和IL-6含量显著升高,非缺血区心肌组织内ICAM-1、IL-1和IL-6含量显著升高(P<0.05). 结论 IPC减轻大鼠心肌I/RI中炎症反应的作用强于LRIPOC,这可能是IPC对心肌I/RI保护作用强于LRIPOC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4.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比较双侧髋关节同期与分期置换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 1966 ~2011);Embase (1966 ~2011);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 ~201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 ~2011);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所有比较双侧髋关节同期与分期置换术后临床观察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并发症率、翻修率及病死率等进行分析.统计软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8.[结果]纳入11个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2011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1)同期置换术后关节翻修率高于分期组[RR =2.11,P=0.03];两组术后3个月内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RR=2.37,P=0.14];(2)同期置换手术及住院时间均较分期组短[P <0.001,P<0.000 01];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94];(3)同期置换术后局部血肿、感染[RR =2.72,P=0.002]及关节脱位[RR =2.41,P<0.03]的发生率较分期组高;在术后深静脉血栓[ RR=0.66,P=0.45]、肺栓塞[RR=1.58,P=0.30]、心血管事件[RR=1.19,P=0.59]发生率发面,二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现有临床资料显示,双侧髋关节同期置换较分期置换术后局部并发症风险增加.但由于研究质量和样本的局限性,上述结论有待设计严谨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因此,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125.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对踝关节融合的两种固定方式进行对比评价,并对其固定生物力学机制进行初步分析,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正常人体踝关节CT扫描断层数据为基础,建立踝关节三维模型,模拟进行3螺钉固定和腓骨支撑固定手术,对模型中立、背屈、内旋和外旋4种载荷进行加载,分别进行有限元求解.[结果]3螺钉固定与腓骨支撑固定在抗旋转载荷上无明显差别,而在对抗背屈载荷作用优于腓骨支撑固定;在融合加压效果方面,3螺钉固定优于腓骨支撑固定,而腓骨支撑固定在移除外侧支撑腓骨后,加压作用有所下降;与腓骨支撑固定相比,3螺钉固定后的胫骨应力峰值更高且分布更集中,术后发生应力性骨折风险较高.[结论]在正常骨质条件下,3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融合加压效果均优于腓骨支撑固定,临床上建议首选3螺钉固定;而腓骨支撑固定的安全性较高,更适用于骨质条件较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6.
目的系统评价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手工检索和其他检索方法,收集手术与非手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随机对照试验(C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纳入4个RCT研究,总病例数为301例。Meta分析显示:①手术组的骨折不愈合率、畸形愈合率均低于非手术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分别为0.16[95%CI(0.06,0.44),P=0.0004]、0.10[95%CI(0.03,0.32),P=0.0001];②手术组术后平均愈合时间短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0.23;95%CI(-12.79,-7.66),P<0.00001]。结论与非手术治疗比较,手术治疗可显著地降低锁骨中段骨折不愈合率和畸形愈合率,同时能缩短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因此手术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更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对比观察芬太尼后处理、远隔缺血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3种干预措施抑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差别.方法 将73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 g~350 g)麻醉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9组:空白对照组(S组,n=5);对照组(C组,n=7);芬太尼后处理组(F组,n=9);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R组,n=9);缺血后处理组(P组,n=8);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F-R组,n=9);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组(F-P组,n=8);联合应用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组(R-P组,n=9);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组(F-R-P组,n=9).所有大鼠开胸后采用丝线套扎其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做成活结.除S组之外,所有大鼠接受局部心肌缺血30 min和再灌注60 min的处理.C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F组、F-R组、F-P组和F-R-P组在LAD结扎15 min时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30 μg/kg;R组、F-R组、R-P组和F-R-P组在LAD结扎15 min时结扎大鼠双下肢造成肢体缺血10 min后恢复双下肢血流灌注;P组、F-P组、R-P组和F-R-P组开放实施再灌注的初期连续实施3个循环的开放LAD 20 s/阻断LAD 20 s的缺血后处理.记录缺血期和再灌期前30 min内的心律失常评分(AS评分)以及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和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结果 缺血期VT和VF的发生率、VT或VF的持续时间以及AS评分在C组、F组、R组、P组、F-R组、F-P组、R-P组和F-R-P组无统计学差异.C组、F组、R组、P组、F-R组、F-P组、R-P组和F-R-P组再灌注初期AS评分的中位数分别为4、2、2、1、2、1、1和2.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减少;再灌注初期的VT持续时间和AS在F组和R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F-R组再灌注初期的VT持续时间则显著降低.与F组和R组比较,P组、F-R组、F-P组、R-P组和F-R-P组再灌注初期的VT持续时间和室性心律失常评分显著减低. 结论 与芬太尼后处理和远隔缺血后处理比较,缺血后处理可更有效抑制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远隔缺血后处理后,抑制心肌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相对增强.  相似文献   
128.
129.
镇痛膏(巴布贴)毒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制纯中药制剂-镇痛膏(巴布贴)用于穴位敷贴治疗腹部术后痛证及一切急、慢性疾患疼痛。方法:制定镇痛膏制备工艺,考察该制剂的毒理实验。结果:本品制备工艺合理、稳定、可行,毒理实验研究6该制剂未显示皮肤刺激性反应。无明显皮肤致敏反应,不良反应。结论:本品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0.
目的观察中药丹参蛇草煎剂配合中药自制面膜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疗效。方法将12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口服中药丹参蛇草煎剂配合中药自制面膜;对照组60例口服抗组胺药,外敷3%硼酸液,外用海普林软膏。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8%,对照组71.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药丹参蛇草煎剂配合中药自制面膜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