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00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背景: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损伤的神经可以通过端侧吻合再生并获得部分生理功能。FK506作为免疫抑制剂具有的促进神经生长及功能恢复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的:观察FK506对神经端侧吻合功能恢复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 材料:实验于2005-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进行。取Wistar雌性大白鼠2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 方法:所有动物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左侧作正常对照。于术后当天开始,实验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FK506[2mg/(kg&;#183;d)],连续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测定腓总神经纤维数目、胫前肌肌纤维横切面积,同时测定胫前肌肌湿重。结果用右侧测得值与左侧的比值(即恢复率)来表示。 结果:2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神经纤维数目比和肌纤维截面积比均高于对照组(0.734&;#177;0.143,0.412&;#177;0.119;0.628&;#177;0,125,0.432&;#177;0.135;P〈0.01,0,05)。②电生理检测结果:实验组动作电位恢复率、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肌湿重比也高于对照组(0.765&;#177;0.101,0.513&;#177;0.116,P〈0.05)。 结论:靶肌肉注射FK506能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支生长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2.
目的 介绍利用断裂的前臂背侧皮神经分支移植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断裂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合并前臂背侧皮神经损伤的骨间背侧神经肌支断裂的患者9例,均为二期修复(2d~2周),术中切取断裂的前臂背侧皮神经远近端分支移植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缺损.结果 8例患者随访6 ~ 30个月(平均18个月),6例患者主动伸手指掌指关节60°~80°(平均73°),肌力M3~M4,但仍存在掌指关节伸直受限10°~ 30°.其余2例肌力M0~M1,二期行肌腱转位手术重建伸指功能.结论 采用断裂的前臂背侧皮神经分支移植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的缺损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并且不增加新的神经供区缺陷,为临床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断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经皮掌背侧入路Herbert-Whipple空心螺钉固定治疗无移位腕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经验。方法经皮掌背侧入路治疗无移位腕舟骨骨折18例,B2和D2型均采用掌侧入路,B1型采用背侧入路。结果术后随访18例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3周。患手握力恢复至健侧的85%(80%~93%),患侧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恢复至健侧的80.3%(71%~95%)。患者于术后平均7.2周返回原工作岗位。结论新鲜的无移位舟骨骨折,术前常规给予舟骨CT三维重建以明确其骨折分型,早期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术后早期开始功能锻炼,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44.
背景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损伤的神经可以通过端侧吻合再生并获得部分生理功能.FK506作为免疫抑制剂具有的促进神经生长及功能恢复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关注.目的观察FK506对神经端侧吻合功能恢复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材料实验于2005-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进行.取Wistar雌性大白鼠2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方法所有动物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左侧作正常对照.于术后当天开始,实验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FK506[2 mg/(kg·d)],连续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测定腓总神经纤维数目、胫前肌肌纤维横切面积,同时测定胫前肌肌湿重.结果用右侧测得值与左侧的比值(即恢复率)来表示.结果2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神经纤维数目比和肌纤维截面积比均高于对照组(0.734±0.143,0.412±0.119;0.628±0.125,0.432±0.135;P<0.01,0.05).②电生理检测结果实验组动作电位恢复率、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肌湿重比也高于对照组(0.765±0.101,0.513±0.116,P<0.05).结论靶肌肉注射FK506能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支生长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5.
自体静脉移植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从胚胎肢芽内提取和纯化具有神经营养活性的物质。方法剖腹取胚龄为10~15天的SD大鼠胚胎,将其肢芽连同基部剪下、剪碎。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超滤,分别收集大于10000KD的组分和小于10000KD的组分。然后将大于10000KD的组分用高速蛋白液相层析系统分离,得5个蛋白组分,即>300000KD、210000KD、95000KD、34000KD和22000KD组分。再将这5个组分连同小于10000KD的组分,分别加至胚鼠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后用MTT法测定神经元的活性。结果95000KD、34000KD和22000KD3个组分对神经元有营养活性。其中22000KD的活性较弱,95000KD和34000KD的活性较强。此外,22000KD、34000KD和95000KD合在一起的活性明显强于任何单一组分。结论胚胎肢芽内含有较强的促进神经元活性的神经营养活性物质,为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新的来源。  相似文献   
47.
周围神经损伤的B超诊断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B超对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尸体标本和30名健康自愿者的周围神经作B超检查,两者进行对照后获得人体正常周围神经的声像图。临床应用42例周围神经损伤,于术前行B超检查,并用术中病理学检测结果来证实其诊断价值。结果正常周围神经的纵切面表现为中等回声管状结构,内有线性平行回声;横断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内有点状回声。神经完全或部分损伤时,其连续性完全或部分中断,损伤区为无回声或低回声,近端有稍增强的神经瘤回声影。当神经粘连或受压时,神经走行弯曲,周围组织回声发生改变,神经界限不清晰。B超诊断与病理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81%。结论B超对周围神经损伤有较好的诊断学价值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P2Y2受体在脊髓、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的表达和具体分布,研究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对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6只SD乳鼠的脊髓、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标本置于含有0.1%二乙基焦碳酸的4%多聚甲醛液中快速固定、石蜡包埋、超薄切片。实验组:根据P2Y2受体mRNA的碱基序列,制作非放射性标记的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后将切片置于含有NBT溶液(50mg/ml硝基兰四唑溶于二甲基甲酰胺)、BCIP溶液(75mg/ml溴绿一吲哚磷酸溶于二甲基酰胺)的检测缓冲液中染色,镜下观察P2Y2受体的具体分布。对照组:切片刚不含探针的杂交缓冲液覆盖、染色观察。结果实验组: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胞浆中可见P2Y2受体的表达,呈弱阳性;背根神经节雪旺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均可见P2Y2受体的表达,且呈强阳性;对照组:无P2Y2受体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坐骨神经原位杂交尢P2Y2受体的表达。结论P2Y2受体主要分布在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外ATP可以通过P2Y2受体作用于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细胞。  相似文献   
49.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背景:缺血预处理能有效提高骨骼肌缺血耐受性,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坏死范围,但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文献报道不多。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期间收缩功能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材料:实验地点为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中心实验室。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4只。方法:采用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将1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持续缺血4h,再灌注1h;实验组:缺血5min,再灌注5min,重复3次后。持续缺血4h再灌注1h。测定缺血再灌注期间腓肠肌收缩功能变化及再灌注1h后,血清磷酸激酶(CK),丙二醛和腓肠肌^99锝^m亚甲基二磷酸钠(^99Tc^mMDP)吸收量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缺血预处理对腓肠肌收缩力及对血清CK。丙二醛及^99Tc^mMDP吸收量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腓肠肌收缩力在缺血4h时为(14.32&;#177;5.05)g,再灌注1h时为(25.71&;#177;7.58)g,对照组分别为(0.4.73&;#177;2.05)g,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实验组血清CK为(104.85&;#177;9.84)nkat/L,丙二醛为(3988.60&;#177;455.92)nmol/L,^99Tc^mMDP吸收量为(56.0&;#177;8.1)mBq/g&;#183;min,对照组CK为(136.36&;#177;14.50)nkat/L,丙二醛为(6542.90&;#177;536.72)nmol/L,^99Tc^mMDP吸收量为(97.3&;#177;5.8)mBq/g&;#183;min,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P&;lt;0.01)。结论:缺血预处理能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期间骨骼肌的收缩力,减轻骨骼肌坏死程度。因此,缺血预处理对缺血骨骼肌的收缩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0.
骨间背侧动脉蒂尺骨远端移植:解剖观察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